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线上的能量传输

(2014-10-04 17:02:56)
标签:

宇宙学

场论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位名叫李铭的博文,博文题目是“导线上的能量传输”。李铭老师是数理科学博士,他和张操老师正在讨论直流电能量传输问题,有很好的学养。我曾在张操老师博文下写了三个跟帖,今天在李铭老师博文下写了三个跟帖。这个问题正好与我正在撰写的《易学宇宙学》“第3章:基本相互作用”有关,现将李铭老师博文和我的跟帖抄录如下,供网友参考。


导线上的能量传输(李铭)


最近张操老师发表文章,质疑电磁学中电流的能量传输机制。张老师还对大学老师对这疑难问题的漠视表示惊讶。

张老师认为,能量是在导线中传输的,由电子携带。张老师给出了一个能量传输的功率公式P=JE,其中J 是电流密度,E是导体内部的电场,如下图所示。我觉得,张老师这个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http://s8/mw690/001o2BMzgy6MyeKvhz167&690

有一个很简单的论证,可以证明张老师的说法不成立。考虑上图中黄色的导线,假设电流恒定为I。当导线的电阻逐渐减小到接近0, 则导线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到接近0,于是导线内部的电场E 也减小到接近0,这样张老师的功率公式给出的能量传输逐渐减小到接近0。于是荒唐的结果出现:越优良的导线,传输电能的能力越低,超导线完全不能传输电能。

很显然,张老师的这个功率公式给出的不过是导线上的能量消耗,而不是导线上的全部能量传输。可以证明,张老师的功率公式就是p=UI/V,这里U是导线两段的电压,V是导线的体积. 这个p 正是单位体积导线上的欧姆损耗。

为了解释电流的能量传输,必须考虑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如右图所示。

电流在导线周围产生环形磁场B,导线表面上的净电荷又向导线外产生电场E, 组成坡印廷矢量 S=E×H, 给出能量传输的能流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的能量)。所以,电能的确是在电流周围的电磁场中传播的。

导线内部也存在能流,是沿着导线径向向里的。这个能流在导线中逐步被电阻转化为热。这样的能量传输机制的确是不容易被直观接受的。我曾要学生做实验来检验这样的能量传输,但学生没能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我的跟帖

李铭老师的简略图证明,用玻印亭能流解释电能传输的方向是对的,电工学根本无法解释。电动力学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电流周围磁场的产生机制。如果垂直于导线的电力线E不连续移动,导线周围是不可能出现磁场的。那人们就要问,这个移动的电力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可能要牵涉到电荷结构和量子力学。

博主回复(2014-10-4 12:45):不需移动。这个磁场是电流产生的。

第二跟帖

从宏观看,电力线似乎不移动,但电力线是与电荷对应的,从微观看,电荷移动,对应的电力线也跟着移动。电流是电荷移动形成的,有电荷移动才有磁场,相当于有电力线移动才能产生磁场。那么,这个电流的速度是多少呢?如果不能说清楚电流的速度,将会遇到电工学解释电能传输同样的麻烦。

博主回复(2014-10-4 15:26)电流跟电荷什么关系倒是可以研究一下。

最后跟帖

法拉第曾深情地对麦克斯说:你不要仅停留在数学上来解释我的观点,你应该突破它。” ——这是电磁学鼻祖给世人留下的心愿,今天重温法拉第这一心愿,是想唤起人们对电磁场深层结构认识的追求。


后语


现代物理学的“场论”存在许多弊端,主要是场中的物理本体几乎全部被数学符号和场属性取代。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到玻印亭矢量,从爱因斯坦场方程到标准规范场,都没有物理本体,脱离了物理本体的属性,就无法演绎物理过程。

这种情况过去主要反映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场论中,近数十年已浸及电磁学。从学养很好的李铭老师“电流跟电荷什么关系倒是可以研究一下”的回复看,主流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睹这些不成熟的理论在青年学子中渲染,笔者试图用法拉第的心愿提醒主流学者突破这个难题,但未见有回复,真是很无奈。可见,数学场论已根深蒂固,撼动它实属不易。


10月8日更新


在李铭老师博文后看到有一位名叫刘全慧老师的跟贴,对电子的存在方式有很好的新认识,我随即写了一个如下跟贴:

刘全慧老师说任何导体系统都是电容系统,只要存在电势差,一定有净电荷!对于一个不变化的导体系统,这个净电荷是不移动的,故曰静电荷。”——刘老师说得非常对,这个问题与李铭老师和张操老师讨论的问题是有关系的,说明对电子的存在形态有了突破性认识。

李铭老师回复:他不能回应我的质疑,还能对?

 

 

今天我又写了一个跟贴,用我国物理学泰斗冯端院士的观点,指出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跟贴是这样阐述的:


我国物理学泰斗冯端院士在谈到理论适用范围时曾说:“对于特定粒子构成的系统,可以采用量子简并温度(即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等于粒子的平均间距对应的温度)来区分。对于由电子构成的输电系统,量子简并温度T大约在10的五次方K,表明处理电子系统的问题,离不开量子力学。


10月9日更新


今天有一位学养很高大学教授在我昨天的跟贴下写了一个评论,现摘录如下。


沈老师评论:

TO:70楼   我的补充:你这段话是对金属价带电子而言,不是对导带电子而言。导带电子,还是可以用经典力学的。兼并温度高,意味着费米能高,意味着电子浓度大,电子之间距离远远小于德布罗意波长,于是德布罗意波长显得长,于是要用量子力学。


我的回复:

TO:jianqishencn   谢谢沈老师的评论。我提出这个新观念的本意,是想对自由电子和价电子的结构和行为进行重新认识。现代电磁学中对这两种电子的结构和行为是没有区分的,导带的自由电子密度要比价带电子密度高得多,能量传输完全依靠导带电子,用经典理论处理,即使玻印亭矢量介入,也很难解释电能以光速输送。我一直在网上寻找有兴趣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我觉得自由电子是无核电子,价电子是有核电子,两者的结构和行为有很大区别。分清了两种电子的不同结构,电能传输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张操老师提出这个质疑很有价值,而要解决它,按照西方学者的思维习惯,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中国学者处理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静心讨论,一定会有收获。您如有兴趣,可更深入一些交流,我的联系方式张操老师知道。


10月10日更新


沈老师请张老师转发一个邮件,提出对我所讲的“能量传输完全依靠导带电子,用经典理论处理,即使玻印亭矢量介入,也很难解释电能以光速输送”不太明白。


我的回复如下


电子由“弦线”量子自旋形成,自旋相速度等于C。电子的结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价电子,在宇宙诞生时生成,是构建原子的基本粒子。价电子生成时,为确保角动量守恒,一部分弦线量子生成自旋核,另一部分弦线量子生成反旋自洽场。故价电子是由电子核和自洽场两部分组成,结构十分稳定。

    另一种是自由电子,此类电子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生成。这是宇宙中进行能量交换的一支宏大商贾队伍,遍布宇宙各个角落,太阳系(包括其他发光恒星系)特别多。自由电子是无核电子,由于角动量不平衡,当外部对它的束缚力不足于控制自旋弦线的离心力时,自旋弦线就会将旋向动能蜕变为辐射量子(光子)的飞行动能——电磁能流。

    物体中都有被束缚的自由电子,这就是日常人们能感觉到的“静电”。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主要来自于电源,没有势场推动时,它待在与负极等势的导体中,一直到电源开关为止,按照高斯定律分布(通常电气设备将负极接地,用正电荷衡量势差,两者是等价的)。回路合闸,正负极接通,静电荷立刻蜕变为辐射量子,在导线中以光速C飞行(还有一些具体细节,从略),其飞行能流可用玻印亭矢量计算。证实这一论点不难,观察线路短路时电子以“光子”形态出现就可以理解。

   以上论点摘自我正在撰写的《易学宇宙学》,仅供参考,有疑问之处可继续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