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择主智慧
文/蓬莱樵子

作为千古忠臣的典型代表,诸葛亮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一直都被人们所敬佩称道。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的赤胆忠诚,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可是,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是其他割据的诸侯?其实就在这里边,可以看得出诸葛亮超人择主智慧。
东汉末年,皇纲沦坠,汉家朝廷早已苟延残喘。各路诸侯,纷纷割据,称孤道寡,窃位盗国,俱有称雄天下之志。所谓的乱世出英雄,诸葛亮即有雄才大略,“每自比与管仲、乐毅”,又胸怀大志,欲有一番作为(其《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的话完全是自谦之语),那么,他的出山择主而事,也自在情理之中了。关键是,他会选择谁而事呢?当时天下诸侯,除曹操、孙权、刘备而外,尚有张鲁、刘璋、刘表等人。诸葛亮虽然身在草庐,却胸怀天下,早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这一点我们从同样有名的《隆中对》中看得出来。在他的心目中,像张鲁、刘璋、刘表等碌碌之辈,根本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自不再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所称许的,也只有曹、孙、刘三人而已。依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曹操也已平定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实力最强。同时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同样势力甚大。唯独刘备,“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当时根本没有自己的地盘。可是,诸葛亮所选择的明主,偏偏就是他。
按照一般的说法,诸葛亮首先是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再有就是他心存汉室,“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流于皮相,而没有指出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的真正原因。试想,如果诸葛亮当初就没有选择刘备的意向的话,根本就会对刘备远避不见,更不会有所谓的三顾之恩了。他的选择刘备不是在其三顾茅庐之前而不是其后,这也可以从其一见刘备之面,就将为刘备筹划的进取大计和盘托出这一点而看得出来,说明他虽未入刘备帐下,可早已设身处地的为刘备出谋划策了。若简单的说“兴复汉室”,这也不确。以诸葛亮的才智,又岂有不知汉家气数已尽,凭谁也都难以回天之理?诸葛一生唯谨慎,应该也不会作那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情。
在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诸葛亮理想以及其择主的条件了。前面说过,诸葛亮“藏器在身”,是很有报负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当三人反问诸葛亮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这不言里边,难道不包含这这样的信息:诸葛亮是不屑于刺史、郡守这样的官职的!诸葛亮自比与管仲、乐毅,不但是对自己文韬武略的自许,不也暗含了其要为霸主之辅的追求?再说他择主的条件。当东吴的张昭向孙权推荐诸葛亮时,他却断然的拒绝了,并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这句话,为我们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那即使,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不但要能以“贤士”视之,更要能赋予其重任要职,使他能够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依照这样的追求,而当时诸葛亮虽已有一定的名气,但还远远不够,所谓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以想见,如果他投奔猛将如雨,谋臣如云的曹操或者孙权,在众多大将名士之间,尽管会受礼遇,却也未必能够得到很高的地位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而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而刘备之处则不同,刘备当时虽拜左将军、豫州牧,但他即无自己稳定的地盘,稍有才能的一般都不会投奔于他,而都被魏、吴网络殆尽,麾下人才可谓奇缺,武不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文也只有糜竺、孙乾、简雍等数人而已。此时诸葛亮投身于刘备帐下,正可以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也即使他所期求的即要“贤亮”,还能“尽亮”。所以,正是刘备这样的处境,再加上其帝室之后的名分,让诸葛亮毅然的选择他而不是别人。
诸葛亮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和刘备的结合,如鱼得水,刘备得到了出谋划策的智囊和辅政治民的臂膀,从而得以开基创业。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使得他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蜀国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从而为后世留下了明君贤相的千古佳话。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才能的出众,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一直为后世的人们所称道和赞赏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