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江畔酸汤鱼
提起贵州,在风景方面人们会想到黄果树瀑布,在美食方面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酸汤鱼,贵州有诸如酸汤鱼、红肉、丝娃娃等贵州特有的原生态的美食,但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却鲜有人去追溯这道菜的历史。
2005年6月,应〈中国美食地理〉之邀,我再次登上开往凯里的车,去寻找酸汤鱼的起源。关于酸汤鱼,现在早已名扬海内外,提到酸汤鱼,就会想到凯里,再往下说,比如最早是从凯里什么地方流传出来的,又是谁做的,普通大众就知之甚少了。其实,研究一道菜的萌芽、成形、正式推出到广为流传,在这样的了解过程中获得的满足不亚于品尝这道美食所带来的享受。这样的想法一直左右我的整个采访过程,极力去挖掘酸汤鱼的起源,生怕错过一个小的细节。到凯里已是中午,在路边的小店吃肠旺面时,从坐在对面的年轻人口中得知,凯里做的最好的酸汤鱼在“快活林”,最早的酸汤鱼是从重安镇传出来的。在来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酸汤鱼是凯里传出来的,具体从哪个地方就一无所知,现在总算是有点眉目。
到“快活林”时,服务员说老板不在,而经理除了强调他们最早做酸汤鱼外,连开店的时间都说不清楚,这样的情况让人始料不及,留下联系电话后,匆忙赶往重安镇。已是下午,凯里街头热闹非凡,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不时能看见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苗家人、革家人挑着整筐的杨梅赶集,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汽车穿过喧嚣的街道,沿着清水江逆流而上,一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清水江是苗家人的母亲河,清清地江水流过山川,穿过田野,默默地流向远方,河中一叶扁舟寄托着苗家人多少的希望,两岸零星散落着小木屋,远处是连绵不绝的群山,汽车就在这如诗似画的风景中飞奔。快到重安镇时,路边的一排茅草屋在窗外一晃而过,很特别,也是卖酸汤鱼的,心里隐约的觉得它会和这次的采访有些渊源。
重安镇位于重安江畔,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水系十大风景区之一,境内的四灵桥、文昌阁、万寿宫、地母阁等文物古建筑历经数代,古韵犹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而重安江十里古峡秀色长廊,百年风雨铁索桥,世界罕见间歇瀑布,美丽神奇的
“ 凤岭来仪 ”
金凤山,金庄千年古银杏树等景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由重安镇溯江而上二里许,更是闻名省内外的重安古峡。 镇四周苗村革寨星罗棋布,苗族、革家能歌善舞,一年之中四季有节,每年中较大型的传统民族节日,四乡八里的各民族人民,万众云集,热闹非常。
重安镇也是清水江上游的最终码头,水陆衘接,建制历史悠久,为默东南物资集散地之一,昔有“小上海”之称,当日繁华只能从眼前这条老街去追溯。在街上随便找了几个老人问最早做酸汤鱼的饭店,得到的答案都是早就关门了,老店也被现在的新房代替,不过当年在店里主厨的王婆婆还健在,并且把做酸汤鱼的绝技传给他的儿子,在江口开了家晓康饭店,专卖酸汤鱼。问明详细地方后才知道,刚才经过的那排茅草屋就是晓康饭店,难怪路过时有那种奇特的感觉。
原路折回,终于在晓康饭店见到酸汤鱼的继承人许大康,通过服务员找到他时,正在屋里睡觉,酣声如雷,身似弥勒佛,推了很多次才从睡梦中醒来。当我说明来意时,许师傅很配合的将酸汤鱼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重安镇是酸汤鱼的发源地,而最早的酸汤鱼就出至许师傅母亲王婆婆之手。王婆婆曾在重安镇供销社工作,土改后在国营饭店做饮食,退休后为私人饭馆帮橱,原来的老店在重安江正街,没有店名,店面也只是20平米的临街小屋,现在老店早已拆除,变成一幢新的居民楼,第一次做酸汤鱼也是在这家小店。时间回到1985年,石油公司的司机阮红玉到店里吃饭,嫌店里的菜太油腻,但经常跑长途,需要保持体力,又不能只吃素,就给王婆婆说能不能做点荤菜又不要太油腻。王婆婆当时灵感突现,结合她几十年对饮食的研究,就把开胃的苗家酸汤和刚从清水江打上来的河鱼,加上木姜子、木菜、鱼香菜、糟辣椒、花椒、葱等佐料,做出这道美食。酸汤鱼开胃、清香,味美价廉又营养丰富,良好的口碑就在过往的司机中流传开,南来北往的车辆都愿意在此歇脚吃饭,品尝这道特色菜。同时,凯里地处交通要塞,湘黔铁路和320国道贯穿全境,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中心大城市,流动的车辆也把酸汤鱼带出这个小店,带出古老的重安镇,让更多的人知道酸汤鱼,也让更多的食客学着做酸汤鱼。
1985年到1990年短短五年,酸汤鱼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盛行。一时,人们开始关注酸汤鱼,关注这道菜的发源地——黔东南凯里。以至全国各地的观光者、美食爱好者纷纷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给还比较封闭的黔东南以至整个贵州带来活力。后来,神秘的苗族,艳丽的少数民族服饰,纯朴的民族风情,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而保存完好的自然风景像放电影似的展现在大众面前,贵州从此成为探索少数民族风情,欣赏纯粹自然风景的胜地之一。不曾想到一道菜竟会对一个地区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恐怕这是谁也始料不及的。但也有它的必然性,任何东西一旦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定会引来更多的人去追寻它的发源地,关注那里的人和物,至于是否会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就不是仅靠一道菜所能决定的。
许师傅讲完这些,带着我们去厨房参观。这家店是许师傅去年才开的,目前也只有这一家。厨房就建在清水江边,竹做的墙,茅草屋顶。一进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口大水缸,据许师傅讲,里面装的是做酸汤鱼的主要原料酸汤,又称纯酸,一种将毛米水(把米和水烧到半开的汤)倒入坛或缸里,放至稍有点温度的地方封存一天。汤里不能有半点杂质,一定要过滤干净,同时对存放的地方也有要求,温度要适中,高则汤会变坏,低又达不到理想的酸度,因此这道工序最能看出一个厨师的技术水平,同样的原料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最好的酸汤要呈浅白色,味酸甜,为了保证最佳状态,这样的酸汤最多只能保存五天。由于现在很多餐馆为了追求利润,已很少采用这样的做法,大都买药材熬制(俗称死酸),只有在这样偏远的地方你才能吃到原汁原味的酸汤。
许师傅的夫人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已准备好一条江鱼,切成块用佐料码好,许师傅神秘的说,他们家码鱼的原料除了普通的佐料还加了自创的独门配方,正因为这个独门的配方,不管外界的人怎样模仿,始终做不出这种味道。一旁的许夫人已把酸汤和贵州特有的糟辣椒熬成鲜红色的汤,再加盐,加花椒,待汤烧开后,再把鱼放进锅里煮熟,而汤的酸度则全靠火候来控制,烧的时间越长,酸度越高。要达到酸甜适中,就要看掌勺师傅的功夫了。起锅时加一点葱和香菜,一盆酸汤鱼立刻充满生机,红中点缀着点点绿色,让人食欲大开。
吃饭的地方也是竹墙茅草顶,每间屋子用竹墙隔开,整个屋子面临公路,背靠清水江,打开窗户,就能看远处的群山,在山脚下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三两苗家人正弯着腰在地里辛勤的耕耘,偶尔抬头望望远方,不知风景这边独好?凉凉的河风轻抚脸庞,让人神清气爽。酸汤鱼的香味随风弥漫,让人迫不急待的想先尝为快。夹一块入口,顿觉鱼肉鲜嫩入味,唇齿留香,这种香散发着大自然的纷芳,似某种新鲜的植物,温和、湿润,带着大地的气息。据许师傅讲,整个酸汤鱼的原料全都采自当地,原汁原味,不带任何工业原素。这恐怕就是外界的酸汤鱼很难做出这种味道的原因。
吃完饭,许师傅带着我们回到他在重安镇上的家,拜访酸汤鱼的创始人——王婆婆。回去的公路是沿着清水江逆流而上,夕阳的余光洒满江面,打鱼的苗家人摇着小船驶向回家的方向,坐在摩托车上,两边的田野飞快的向后奔去,伴着呼啸的风声,许师傅讲起他的母亲。王婆婆今年74岁,当年酸汤鱼传出后,曾于93年-95年间被当时的贵州省长王朝文省长接见多次,并经常被邀请去县里为全国各地来访的领导做鱼。当我们见到她时,老人家正在吃饭,一盘菜就着一碗饭,跟普通的老人没有区别,很难想像这就是名扬海外的酸汤鱼的真正创始人。当听说是来采访的,老人家直摇头,说没什么好采访的,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最终还是在儿子的劝说下重温了那段日子,从老人家口里,我们却得到了另一版本的酸汤鱼。
苗家人爱吃酸汤,也是真正发明酸汤的民族,苗家人有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由此可见苗家人对酸的喜好。一天三顿都要吃酸,也要用酸汤做菜,最早就是用酸汤做牛的内脏,而这些东西是很难走上待客的桌面,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怕别人笑。也有的人也会在收获谷子的季节放两条鱼在汤里,不过都是把整条鱼放在锅里,吃的时候,把整条鱼捞起来,用筷子把鱼肉剔在碗里,这样鱼肉就成了鱼酱,既不雅观又不好吃,这就是最早的酸汤鱼了。当年王婆婆做酸汤鱼时,第一次把鱼切成块,加上自己的独特配方,发明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酸汤鱼。对于那些为省、县领导做鱼的事,老人家不愿意再回忆。以前也有记者因此采访她,可王婆婆只想平平淡淡地过现在的日子,连姓名都不愿意透露,更不想出名当我提出要拍她的个人照片,老人家飞快的躲开了,许师傅说母亲一生也没照过像,我只能尊重老人家的意愿,也不想因为采访打扰她平静的生活。
夜里住在重安江边,小镇沿江的点点灯火像极了凤凰城,那种湘西的风情慢慢在心里韵开。两个小镇,一个因人而名,一个因菜而闻名,皆是殊途同归,只是重安还未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已有许多国家的旅游爱好者踏上这片土地。
第二天正好是赶集日,苗家、革家人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肩挑着杨梅、桃子、自家做的土布在街上交易。在桥的一端,一个汉族青年正在卖白嫩嫩的米豆腐和凉虾,在他的小摊前,有苗家人,也有革家人。穿过热闹的街头,我已不想去追溯到底是哪个民族先发明了酸汤鱼。
小贴士:重安江镇上的米豆腐和凉虾与很多地方的不同,加的佐料不是糖,而是葱和酱油,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离镇上不远有一个叫三朝桥的地方很有意思,相邻的三座桥分别为清、国民、新中国三个时期建造的,一字排开,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国民党时期的钢结构桥是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修建的,所用的材料全部由国外空运来的,当时这座桥是通向黄平机场的必经之路。
晓康饭店地址:贵州省黄平县重安江清水江合家寨大土(重安清水江上游),晓康饭店主营酸汤鱼和脆皮酸汤猪脚。
老板: 许大康
电话:13312427068
1336865816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