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劳动技术教育只是单向传授,重教轻导,认为只要学生接受劳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劳动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深入地挖掘蕴藏在劳动教育内容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落到实处。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的标准不仅凭他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培养的、提高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导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迅速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独立正确思维的能力,最终把创造性思维融入其认知结构中。劳动技术教育也就应在新世纪教学改革中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作用。
一、备课,精心设计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决不可简单翻翻教学参考书,写上几页教案就算备课,而必须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挖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关因素,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那种“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只重主观传授、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培养人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教学目标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决定劳动课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受教材限制,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的生活体验,深钻教材,有顺序地将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劳动知识深入浅出地编制起来。如《剪窗花》一课,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学会一朵窗花的剪法上,而应从不同的折纸方法给与充分考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既要掌握剪纸方法,又要结合个人创新对折纸的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如《做毽子》一课,教师不能受教材的限制,单向传授一种毽子的制作方法,而要对教材做创造性思考,注重启发,帮助学生去思考能用几种方法使毽毛和毽托结合;《做晾衣架》一课,教师应从多种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晾衣架去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几根一米长的铁丝所做的几个晾衣架的优缺点和各自的用途,使学生睹物生情,激发创新灵感。只有围绕创新目标,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探索与拓宽”,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劳动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为不断发展的个体,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只有我们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仍以《剪窗花》为例,一张正方形彩纸,折成与它从面积的八分之一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共有多少种折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手段或投影、视频展台等现代手段示范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他多种方法进行折叠;《做毽子》可将两种毽托与毽毛的结合方法图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其它的结合方法。技能在于训练,知识在于探索,知识是简单、快捷操作的一把金钥匙。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在宝贵的40分钟内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多彩的问题情景,奉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三)、为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创造条件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于劳动课来讲,课外延伸作业是劳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带进“创新”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创新”的渴望,对学生完成课外延伸作业的“创新”准备条件。仍以《剪窗花》为例,每个学生用同样大小正方形的彩纸分别采用四种方法折好纸后,全体学生又将四张大小、图案完全相同的图样重合在折好的彩纸上,剪出的窗花会出现两种形式。学生不禁会想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窗花?图样相同,难道是因为折纸不同造成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完成作业。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延续课堂中的“创新”,补充课堂中的“创新”,完善课堂中的“创新”作充分准备。
二、上课,有序指导
教师要重视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备课成果,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最近我们通过学习教学大纲和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结合我市其他区县的教改经验,针对当前大多数重教轻导的教学做法,正在进行“引、学、做、评”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使其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一)“引”,即导入提出目标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目标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形式要新颖得当,导语设计要有针对性、鼓动性、启发性。如出示两朵剪好的窗花,踢几个毽子,到几下沙包,在通过入情入境的导语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指出的是要竭力营造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积极的创新氛围。
(二)“学”,即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为创新的延伸做准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而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如《剪窗花》,教师通过介绍一种折纸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通过观察,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手中四张方纸折好成形,这就是一段探索学习的过程。这种协调的教学状态,能实现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种协调是暂时的、相对的,它又会出现新的不协调。每产生新的不协调都应在课堂上尽量解决。“学”是整个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四个要素间是否产生和谐效果的关键阶段。教师要耐心地扶植学生,不可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并表扬他们极富个性的创新指向,使“创新萌芽”在“科学、合理”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三)、“做”,即学生操作练习形成技能,体现创新的阶段。实践操作是劳动课显著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随时接收,掌握情况,因材施教。近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边做作业边听音乐,只要听的得法,还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在做作业时听听音乐,能改变人脑的活动节律,左半脑的疲劳可以减轻,思维效果也能得以提高,并且也能促进左右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发展。但声音不宜过大,且轻快活泼,不要听交响乐、爵士乐、舞曲和催眠曲,更不能带有歌词,否则会防碍大脑左半球的信息处理。
(四)、“评”,这是教学总结的一种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教学总结不仅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更重要的是合理地肯定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哪怕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是肯定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可将自己认为成功的做法讲述出来,这样会使大家相互受到启发。即使出现一些错误,也不可横加批评,应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原因,从而更能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他们对独具匠心的学生心悦诚服,更进一步促进其创新的热情。
三、课后,延伸培养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将学生已经形成的创新意识转移到课后作业中进一步落实、强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课后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比如《缝沙包》的课后作业已经不是课堂中学习的用散针法缝制一个粽子形沙包,而是用6块不同色彩的正方形布块做成立体形沙包。如何进行色彩搭配?6块布如何摆放?先缝制哪几块布不会过早断线等。另外如前所举《剪窗花》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折几块彩纸,用几张相同图样重合在折纸的正反面,发现剪出两种形式窗花的效果。课后延伸的作业可以找一个适当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以达到师生、生生之间创新情感交流的目的。
综合上述,作为一名劳动课教师必须在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布置方面深入细致地加以研究,着力挖掘教学材料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新模式。当然,现代教育不仅要突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还要弱化“模式”,超越“模式”。建立新模式是为了最终摆脱模式,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劳动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劳动教育就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作用。
前一篇:当爱已成往事(原创)
后一篇:每天受个小挫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