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
早在晋梁时期,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奇峰、怪石、巉岩、幽洞,为浮山之奇观,均系火山爆发后残留的遗迹。浮山玲珑剔透,景物奇秀雅洁,四时幻变,早晚殊同,移步换景,令人赏心悦目。
浮渡山,现称“浮山”,古名符度山,亦作浮度山。它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齐云并列,为安徽省历史名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黄山高速公路出口处,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9.1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特色,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浮山风景优美。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浮渡山,现称“浮山”,古名符度山,亦作浮度山。它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齐云并列,为安徽省历史名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位于合肥黄山高速公路出口处,面积19.1平方公里。构造了“山浮水面水浮山” 的独特奇观。浮山在佛教禅宗史上地位显赫。在东南亚等华人圈中影响深远。浮山既是千年佛教圣地,又是我国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浮山是文化名山。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近500块极其珍贵的摩崖石刻。“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游览浮山后为其写下的诗句。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
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发情景,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现在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
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557-618),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场。宁天禧年间(1017-1021),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至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时,浮山还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
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这里还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题词留名。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铁画银勾,或清瘦严谨,或丰润饱满,或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地处枞阳县的浮山,如船如渡,号称“水山绿叶”,也是一座佛教与文化名山。上到南宋、下至民国,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古火山遗迹,为世界同类型地质构造的典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