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允明《草书访友诗轴》

(2016-11-08 10:05:04)
http://s9/mw690/001o2fwKzy76fycKUac28&690

其诗正文如下:

风物幽研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

家家黄士墙三尺,处处清渠竹数竿;

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

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

(落款:严访友一首,书幽仪轴子,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明朝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8年后的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此诗是祝允明在任兴宁县知县期间写的一首物候诗,平铺直叙描写祝枝山闲来的一场郊处访友,从诗里看,此朋友必在远离城区的郊外小村,此处“风物幽妍”,别有风景,家家土墙和处处清渠也都看起来分外有意韵;访友应是发生夏秋之交的一个多云而又不雨的午后,岭南天气湿热,天气与人心相对照得也是格外契合。

1514年祝允明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次年55岁走马上任,然兴宁县地民俗不淳,当有强盗出没山谷,更至放火抢劫,祝允明能以礼宽待百姓,引导民风,又能施展计谋,捕获盗寇30余人,使县治平安,但在57岁时,因拙于催科秋税,又被停给俸米。

祝枝山授为兴宁县知县赴任时已55岁,可知此诗轴肯定书写于其书法功力最为成熟时期;本诗末联“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句中,鹖冠为隐士之冠。《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于鹖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李善注:“《七略》鹖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曰鹖冠。”

可见此诗亦是透过写兴宁郊外的景致,以及访友散心的体会,抒发早已外动天下而又特特不适于官场应酬的略微归隐之心。

诗是小诗,但书却是大书。

此诗轴在祝枝山一生的书法家生涯里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现实里,祝枝山到了人生最后几年,尤其是告病还乡之后,才成就吴门书坛领袖的大名,但此从诗轴可见,早在50多岁祝枝山的书法已近化境,尤其是他的草书和狂草,一律打破了前人的羁跘,风格强劲自成一家。

全篇除起首第一个“风”字外,一律写得半推半就、半飞半跑、半张半弛、半润半枯,从右至左五列,字形越发自如,毫无任何设计与控制,甚至可以说,所用之笔以及所用之墨都将将就就、马马虎虎,所以产生出来的字迹,亦难以用一种准确的结论概括之。

但爱书之人,相信对着字迹盯上个把小时,一定会越看越爱,而不忍释卷。

【《北郊访友》诗轴全图及局部评鉴】

 

http://s3/mw690/001o2fwKzy76fAy74hc62&690

祝允明《草书访友诗轴》全图

 

http://s15/mw690/001o2fwKzy76fAFncHcbe&690

http://s16/mw690/001o2fwKzy76fAIgEpx4f&690

http://s4/mw690/001o2fwKzy76fAKbSrF53&690
                                                      起首开篇,行笔尚能规规矩矩

http://s4/mw690/001o2fwKzy76fAOCA3Vb3&690
                                             左右两列,用笔与字形的对比非常强烈
http://s13/mw690/001o2fwKzy76fASarcEcc&690
                    苦吟应得,根本不是标准的草书,但却完全是草意
http://s4/mw690/001o2fwKzy76fAVFt3Zf3&690
                         舒朗的线条中间拥有宽润的呼吸空间
http://s4/mw690/001o2fwKzy76fAY6x1Nc3&690
                                           看家,两个字各有各态,皆为不俗
http://s1/mw690/001o2fwKzy76fB13bJS60&690
                                    祝枝山的落款和印章
http://s2/mw690/001o2fwKzy76fBboDjr61&690
                                                          风物,真是漂亮得不可方物
http://s12/mw690/001o2fwKzy76fBdZjwn2b&690
                                                                                 吟应
http://s14/mw690/001o2fwKzy76fBoKeNT7d&690
                                                                         汗微

 http://s9/mw690/001o2fwKzy76fBBuPDWf8&690
                                                                               得一

http://s5/mw690/001o2fwKzy76fBEJideb4&690
                                             落款的上半
http://s5/mw690/001o2fwKzy76fBGYjjKf4&690

http://s10/mw690/001o2fwKzy76fBK7TNTb9&690

http://s13/mw690/001o2fwKzy76fBMk3YE3c&690
                                                                干(乾)
http://s16/mw690/001o2fwKzy76fBPoGYvdf&690
                            秋如夏,点划流畅而字形简约
http://s13/mw690/001o2fwKzy76fBZRDd20c&690
                                         清,取势非常之特殊,为祝枝山独创
http://s14/mw690/001o2fwKzy76fC3caOV4d&690
                               渠竹,两个字写得都很拙,笔划生硬,漫不由心一般
http://s6/mw690/001o2fwKzy76fC5YXUV25&690
                                                       朋,一种经典草书的写法
http://s15/mw690/001o2fwKzy76fC82RXwae&690
                                                                         尺处
http://s15/mw690/001o2fwKzy76fCaRVIWbe&690
                                                                             
http://s5/mw690/001o2fwKzy76fCdUnoo54&690
                                                              黄土,半推半就地写成
http://s14/mw690/001o2fwKzy76fCghBoN0d&690
                                                 墙,一个字里,有多种书风交汇
http://s1/mw690/001o2fwKzy76fCiUtUYa0&690
                                                    雨,祝枝山的雨字,个个耐看
http://s10/mw690/001o2fwKzy76fCldM8Nc9&690
                                  却,这通天一竖令人仰止
http://s1/mw690/001o2fwKzy76fCnXGE0f0&690
                                       妍,打破了原有字形,建立了新的字形

大笔恣肆骤雨旋风

 

——祝允明草书七言律诗轴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书法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草书创作上成就巨大。明初宋克等将章草推向一个成熟的境地,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打破台阁体平庸书风的束缚,摒弃时人,直追唐宋,张扬个性,使今草、狂草雄风振起,晚期董其昌、徐渭、王铎等将其推向高峰。吴门书派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时管领明代书坛,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的祝枝山便是吴门书派的杰出代表。

 

 

祝允明,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卒于嘉靖五年(1526年)。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能诗,有奇气。弘治五年(1429)中举,以后便屡试不第,故其有“五应乡荐忝一名,七试礼部竟不见录”之叹。正德九年(1514),祝允明54岁,才被授为广东兴宁县令,居岭南五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难耐官场束缚,称病辞官还乡,喜独居,以诗文自娱,放浪形骸,不拘俗规,厌恶世俗礼法,崇尚魏晋风度和禅宗法旨。嘉靖元年(1522)迁应天(今南京)府通判,次年,因病归故里,三年后病故于家。著有《前闻记》、《九朝野记》、《怀星堂集》、《祝子罪言》等。

明代中期,苏州一带因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又由于明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开国以来对苏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钳制逐渐放松,因此,以苏州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活动开始变得自由起来,活跃起来。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士子交往频繁,诗书唱和,雅集论艺,诗文书画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书法领域逐渐形成了明代书法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吴门书派”,王世贞称“天下书法归吾吴”。书画界出现了管领风骚的“吴中四才子”和“吴中四家”,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又把其和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并称为书坛“吴中四家”或“吴中四名家”,祝允明成为吴门书派核心人物中的核心人物。《名山藏》称其“书出入魏晋,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祝枝山于书法一道真、行、草各体皆能,《明史》称其“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宴疾书,思若涌泉。犹工书法,名动海内。”其书风的跨度之大亦令人讶异,尤其在小楷和狂草这两极书体上最为擅长且成就最大。一方面,他能写淳厚古雅,端严整饬的魏晋风韵小楷,另一方面,他能为大笔振迅,墨气淋漓的狂草。关于祝枝山书法的师法问题和风格问题,王世贞和文征明的论述最为翔实可信。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浪漫,天真纵逸,直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文征明在《跋祝枝山草书月赋卷》中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由此可知,祝枝山在书法上近取外祖父徐有贞,徐公擅草;岳父李应祯,李公擅楷。远取钟元常、二王、旭素等古贤、先辈,而且可较为清晰知道其楷书取法于谁,草书取法于谁,先于楷书奠定根基,后攻行书、草书,且于真书一生不曾放弃。从其流传下来的墨迹和有关资料记载可知,祝枝山青年时期书作多为楷书,中年多为行书和行草或草书,晚年以草书为主。他的草书除师法王献之、智永、褚遂良、李邕、张旭、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之外,予以为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陆游、康里子山、杨维桢、宋克,甚至与同时并称的文征明、陈淳、王宠相互取益,且善取善化,不断构建自己的艺术大厦。从一定意义上看,祝枝山为元明以来柔媚书风画上了一个句号,打破了赵孟頫、文征明的精巧而走向雄浑放浪。形成流利洒脱,奔放不羁,重神韵表达而不失法度的特有风格。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代表作有《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箜篌引(即草书曹植诗手卷)》、《乐志论》和《赤壁赋》等。

在草书创作中追求大气象,注重抒情意味,因此,他的草书在细枝末节上难免顾此失彼,有粗率信笔之处,以致招来讥评,故有“失笔”、“野狐”等微词。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草书访友诗轴》(见右图)是其草书作品中的代表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纸本,纵150.2com,横51.2com,书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释文为“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潭竹数竿。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鶡冠。”款字为“北郭访友一首,书廷仪轴子,枝山。”此诗从其款识看,应为其自作诗,是在北郭造访朋友时所作,写在廷仪的空白画轴上以应其请索。从笔法的娴熟程度和气势来看,此作当为祝枝山晚年作品,而且是一件绝对精彩的作品。此作笔意纵横,才情奔放,狂而有度。因其兼工众体,故涵蕴丰富,难于一门一家书风之迹象论之,从整体上看,此作得黄庭坚、陆游等笔意较多。

此作在点画上,斩截猛力,富有弹性的点和含蓄蕴藉的长笔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点是线条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独立存在的,用点,突出点的力量所在,强调点的魅力是祝枝山书法创作的一个有别于前贤的特点。他的点富于弹性,富于变化,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弧度不同,纵横交错的长短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辩证统一的和谐。

在结字上,寛博谨严互存,欹侧俯仰俱在,大小参差皆备。结字上注意了开合聚散,注意了随势排字,打破正扃,在这幅字中几乎找不出一个端端正正的字,大小相间,单字的重心不断调整,特别是“却”字最后一笔拉长和“笑”左部连带一起,字的变化几乎达到极至。自然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心性所致,是文人特质的书卷气所致。

在章法上,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书写69字,大字正文,小字款识,五行排列,一任挥洒,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拘无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而字字咬合,行行相依,每行字的行笔曲线都不尽相同,增加了险绝,增加了难度系数。“一展视间,太行诸山忽若飞动”(王世贞评),孔尚任评价徐文长有一句话最为生动——“字林之侠客,八法之散圣”,此语用来譬喻祝枝山的草书也是十分恰切的。

这件作品拿到今天来审视,仍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常常感叹古代书家的作品如果拿到今天的展赛中评判,有的人的作品,甚至大家或宗师级的书家作品也许会落选,但是祝允明的作品入选、获奖的概率会很大,甚至成为“获奖专业户”,从这个意义上讲,祝允明的书法还具备了现代意味。然而,金无足赤。此作在追求大气象,注重抒情意味的同时,在细节上也有顾此失彼,轻率信笔之处,如,第一个“如”字上部两个长撇并列平行,“人”字捺笔和“秋”字左部犯冲,“应”字上面的点笔道扁平且使转不到位等等白璧微瑕确实存在。有误笔,有轻率对于草书创作,特别是大草创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笔笔精到,整体有浑然无碍,恐怕又是理性太多滞碍情感的宣泄,感人的力量就会贬损,因此,本人要为这样的“缺憾”喝彩。同时,因为有了这些“缺憾”,才会彰显狂草的魔力,让你永远在极点面前有一短距离,正是这样,才会吸引致力于狂草一道的书家为之不懈进取、探究,不知君以为然否?

 

http://s7/mw690/001o2fwKzy76fCsyzzwd6&690

本文部分“转自天地玄黄”,“天地玄黄”这几个字写得还是不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