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草书

(2015-04-13 21:20:10)
标签:

情感

http://s15/mw690/001o2fwKzy6RtavuUZ82e&690

http://s10/mw690/001o2fwKzy6RtavrkI999&690

http://s3/mw690/001o2fwKzy6RtavGEx4c2&690

http://s1/mw690/001o2fwKzy6RtavEDcsd0&690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绍兴文理学院 胡 源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关于心学的思想影响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风格和特色,也具有突破明代前期官阁体的书风的反潮流精神,表现了一位提倡心灵自由、思想解放先驱者的书法个性特点。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他曾说过:“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充分地表达了道与技的关系:以道立于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则道不专技也平常。
    现在所能收集到的王阳明的书法作品,有计文渊在1996年编汇出版的《王阳明法书集》,内收王阳明书法作品60件。十年之后,计文渊又陆续发现王守仁手迹10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功底来自于他年轻时下的苦功。他在江西时,住在外舅诸养的官署练书法。“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王阳明留下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为主,其书法艺术特点清秀俊逸,规矩古法而又出新意。他的书法风格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相应证的,凸显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在王阳明的书法创作中,他把书法当作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成功与失败都融于瞬间的挥洒中。因此,他的书作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中,选用的书体与表现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王阳明书迹刻于石碑牌匾的书体以行书为多,正书次之。在王阳明的刻石作品中,有两处可为代表,一是王阳明于正德十一年八月(1516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赣州任“右佥都御使巡抚南赣”,曾在赣州城郊通天岩讲学,赋诗六首,其中《通天岩》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来扫。”此诗刻于通天岩入口的忘归岩的摩崖上,行书八行,其中落款三行为“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字径约10厘米,保存完好。字字清劲,单字排列而不连辍,具有王字、欧字风格,书风淡雅而又自然率真,点画精熟,法度涵蕴,其字如人、如学。正如他的哲学思想——致良知,以个人之良知为衡量是非善恶标准,不必求之圣人,亦不必求之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便是你的明师”,所以在他的书法中,看得出他并不一味地效法前贤,而是在已掌握的书法法则中大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性情,点画跳宕,舒放自如,有时还以狂草书之,如“醉”、“扫”、“岩”三字,从而使通篇气韵生动流畅;在题刻的首联“青山”句与落款的末一行“阳明山人王守仁书”,却又以行楷书体呼应,尤其是最后一“书”字纯为楷则,给人正气昂然之态。全幅体现了书写者学问满腹气自华。《绍兴志》评“新建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骨;第波竖微不脱张南安、李文正法耳,然清劲绝伦。”可谓的论。此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字迹如新。
    以楷书刻碑的代表作,迄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桶冈村(现齐云山村)的茶寮碑,因碑立在村的北面茶寮隘得名。碑石高8米多,宽4米余,在碑正面平坦的石面上,镌有王阳明手书楷体碑文228字,碑石已经历雨打日晒四百九十余年,至今仍完好如初。碑文如下:
    “正德丁丑,瑶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横水、左溪诸巢,贼败奔。庚申,复连战,贼奔桶冈。十一月癸酉,攻桶冈,大战西山界。甲戌,又战,贼大溃。丁亥,与湖兵合于上章,尽殪之。凡破巢大小八十有四,擒斩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释其协从千有余众,归流亡,使复业。度地居民,凿山开道,以夷险阻。辛丑,师旋。于乎,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刻茶寮之石,匪以美成,重举事也。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纪功御史屠侨,监军副使杨璋,参议黄宏,领兵都指挥许清,守备郏文,知府邢 、伍文定、季 、唐淳,知县王天与、张 。”
    从碑文内容可知王阳明当初是攻破桶冈,平定农民军之后,为招抚百姓,力劝农耕,安居乐业。叙事纪功、昭告后人。其字字卓然独立,笔力遒劲、苍秀、清逸,神完气足,似乎想见当日胜利之意态。此类刻碑代表作尚有刻在庐山秀峰寺(开先寺)内,李 读书台旁崖壁上的王阳明楷书《记功碑》(150字),是他平定宸豪之乱避祸庐山所书。王阳明军旅生活从45岁开始,明正德十一年(1516)至嘉靖七年(1528),十余年间在军旅中刻石题识现已知的不下十余处。王阳明的书法自有渊源,楷书《纪功碑》、《时雨堂记》及题匾“家传词翰”、“遗墨”,具有柳欧风范。
  王阳明的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其代表作有《矫亭说》、《送萧子雍诗轴》、《铜陵观铁船歌卷》。后有清人方治、钱大昕等人为其题跋。钱氏在《铜陵观铁船歌卷》题跋中说:该作“书法劲拔,神采苍秀。”王阳明的书法用笔雄健,使笔如刷,又迅捷遒健。线条刚劲而有张力,行笔轻重缓急,单字牵丝不断,通篇飞白不断,苍润相杂,整幅有一种奇崛纵逸的气势和风韵,反映了他当时沉郁愤懑的情绪。钱氏评价《矫亭诗》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王阳明的行书,深深烙印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在他留下的大量信札中更为突出,他的创新风格也非常明显。王阳明可谓是明代的书法大家。
    王阳明的草书也很有个性,艺术表现力很突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草书墨迹《龙江留别诗卷》,可为其代表作,凡十一行,共八十七字。全幅作品透出一股清逸之气,遒丽洒脱,笔意佳妙,虽欠拙厚,然自是高迈清劲。《别妻诗轴》行草,七行一百一十九字,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刊于日本《明清书法图说》,此幅可见其行笔快捷却不浮滑,用笔浑厚秀劲,给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章法摇曳多姿,变化不定却又统一协调,全篇有跳荡之感。草书《象祠记》、《何陋轩记》则有旭素法度,笔画腾挪跳宕、变化无端,如龙蛇翻腾,灵活异常,而有自家面目。《象祠记》九十四行,五百三十字,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是他草书的经典之作,很能代表他草书的风格。此书作是王阳明三十七岁时,在贵州龙场驿,应贵州宣尉使彝族土司安贵荣所求而作,文章文笔优美、文意深邃,后为《古文观止》所收。象祠是当时苗族人 祀之祠。王阳明以象祠之渊源,以儒家道德原则为基础,对那些“为子不孝、为弟则傲”而难以改过之人,宣扬“天下无不化之人”的良知思想,说人是可以改恶从善,抒发了一通风俗教化的道理。他以草书书之,笔力奔放昂扬,使转顿挫皆极有法度,线条劲健、神韵逼人,结合文章内容欣赏其书法,几可见作者心灵情感的跳荡。此时的王阳明,通过龙场悟道,虽仍处艰难之境,但他已将自己置生死于度外,心胸旷达,获得一种身心解脱的欣喜。按一般书写这类文章的习惯,不用楷书也须以行书,便于众人阅读。王阳明却以草书一泻心中之慨然,正是书为心画使然。正如王羲之书《兰亭序》、颜鲁公书《祭侄稿》,非纯是书,而是思想性情的抒发。作为学者的书法,尤以著名思想家的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其思想观念,当我们由他的书法联想他的心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不正是他“知行合一”的实证吗?说明为文为书者亦可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不断提高修养境界,追求人生进步。明清之际的学者书家归庄在《矫亭说》题跋中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绍兴文理学院 胡 源
  
  明清之际的学者书家归庄在《矫亭说》题跋中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岂敢不勉?”可见王阳明书法的影响之深。王阳明临终前一年(1527)写的《家书》,也是他的草书代表作。通篇笔法圆润流动、秀美飘逸,下笔露锋较多,点画随字势变化灵动,顾盼有神,风貌潇洒,笔触沉稳雄劲。《回军上杭诗轴》,现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是一首七律诗,仅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八字,整幅作品以韵致取胜,点画精湛,晋人法度、羲之骨力,殊美佳妙。朱长春评曰:“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与王阳明同时代的绍兴人徐渭则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睹兹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王阳明自己则言:“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可见王阳明在书法实践上也是以心学为主导。这种思想似与禅宗之顿悟如出一辙,在于悟,悟得笔法字自为高一境界。可谓心学通书学,书自然高妙。这是王阳明书法的独特之处。由此也可知他书法追求的是天性和自然,不追时髦,我行我素,形成了清新朗建的风格。对照当时明代所形成的台阁体,其作品一扫圆熟与少风骨的庸俗之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传世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与日仁书帖》
http://s14/mw690/001o2fwKzy6RtaEt6H39d&690

http://s10/mw690/001o2fwKzy6RtaEzqop39&690

http://s14/mw690/001o2fwKzy6RtaEAxVH5d&690

http://s2/mw690/001o2fwKzy6RtaEBV2V71&690

释文(繁体):
   得書驚惶,莫知所措。固知老親母仁慈德厚:福祿應非止此。然思日仁何以堪處,何以堪此。急走請書,相知之良,莫如夏者,然有官事相絆,不得遽行。未免又遲半日,比至口且三日。天道苟有知,應不俟渠至,當已乎復。不然,可奈何!可奈何!來人與夏君先發,趙八舅口兒輩隨往矣。惶遽中言無倫次,亦不能盡。守仁頓首日仁太守賢弟

  王阳明故居 余姚瑞云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