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临冠军帖》

标签:
杂谈 |
http://bbs.cn3x.com.cn/data/attachment/forum/201101/21/111156en7dybdi3inz7iod.jpg
读王铎《临冠军帖》---情绪的转折与接笔的技巧钱睿思王铎草书的整体风格变化,是从平淡趋向激烈,再从激烈走向平淡。后面再次转向平淡的转折点,就是戊子年。这种变化,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生活上、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的。我们看到,在王铎一生中,参与过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投降。这个重大事情,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完全看不到有什么波澜。从当事人来说,投降也是无数事件堆积而成,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想法,在他们这些当事人看来,已经是无数次权衡之后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南京城的投降,已经不容他个人意愿了。但是,让我们吃惊的事情在于,在王铎头像前后的书法中,看到一丝的沮丧和颓废,依然是点画精到,各方面被照顾得很好。从这个时候,到丙戌年,王铎的书法,其实处于直线上?淖刺蛭霰缒辏躅斓氖榉ň诽乇鸲唷U庑┧坪醵即右桓霾嗝嫦允境觯诰薮蟮恼伪涠校淖饔梦⒑跗湮ⅲ谑撬约阂簿屯耆颖艿绞榉ㄊ澜缰腥チ恕T谡飧霰尘跋拢颐欠⑾郑熳幽曛螅躅斓氖榉ǹ计骄蚕吕矗?30多岁开始的激越的格局,在20年之后,开始归于平淡。这个转折点,就是戊子年。而在这一年,王铎的家庭生活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他的小妾段氏去世了。这个小妾,是王铎生活中有详细记载的一个人,王铎将她葬于王铎的家乡,还为她写了《段姬墓碣》。我们不愿意说,王铎这个小妾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大于他在南京投降时候的心理波动。但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王铎书法在戊子年,开始变得收束,或者说,就是多年来鼓起来的“气”,开始放松了,这个情绪导致的书法作品,也就是更加中庸。不是一味的发力,而是收住一点,因此作品的趋向也就变得多样化,也就有了更多的内涵。这个变化,从本册的《临冠军帖》与另外一件著名的,二玄社原大印刷出版过的《临冠军贴》的比较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作品,从文字上,刚好可以接起来。而王铎癸未(1643年)年的同内容作品,审美上还是王铎一贯的凌厉愤发的状态。而如果我们把《冠军帖》的拓本,按照王铎的立轴行距,拼接成一个小立轴,进行比较,王铎与《冠军贴》的风格差异,则显露无遗。这件《冠军贴》,出现在《淳化阁帖》第二卷,北宋时候作为张芝的作品来看待,但是帖学发展之后,更多的学者以为这件作品,就是张旭的作品。在王铎的书法生涯中,他显然非常喜欢这件作品,因此不止一次的临写,今天保存下来的临写《冠军帖》的书法,包括立轴、手卷、扇面,至少有8件。王铎本人并不认可张旭、怀素的书法风格,在很多件作品的落款中,他都表达了对当时人误认为他的书法来自张旭、怀素的论调的不满。因为他自认为他的书法来自二王和唐人,但是其实他深受董其昌的影响,也就是对颜真卿与米芾,特别有心得。从他大量临写《冠军帖》来看,王铎本人并不认为这是唐代书法,而是认为这确实是张芝作品。我们今天看到《冠军帖》拓本的主要特征,是流利,在我们采用电脑技术,将其拼接成立轴之后,这种流利的特征,更加明显,而且存在一种我们没有想到过的审美快感。而王铎的主要特征,则是沉着,而不是流利,这是审美上的巨大分歧。书法的最高境界,正是所谓“沉着痛快”,但是如果不能够达到,那么就先要沉着。王铎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这种神采飞扬的《冠军帖》可以仰慕、可以仿效,但是不能写滑,因此,他的各种临本,都是沉着为主调的。《临冠军帖》正是体现了王铎书法“沉着”的这个总基调。王铎在戊子年之后的数年中,书法越变越平,很多年轻时候轻松可以做到的变化,这几年间,王铎做的很吃力,在“庚寅、辛卯”年款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在他去世之前,很多作品已经索然无味了。古人说中庸,那是非常难得的境界。偶然可以达到,大多数时候,是不中庸。我们也从王铎的作品中,看到书法之难,如果不变化,你就没有任何色彩,但是过多的色彩,显然不是发展的方向,收回色彩太多,又会沦为常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临冠军贴》,就不会以无穷的变化来要求王铎,更多的理解,应该在于欣赏这种刚刚收回一点力气,刚刚开始趋向一点中庸的王铎。这个王铎,应该是更加经得住各方面检验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的张爱国博士,注意到了这件作品中的“接笔”是如此的明显,因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讨论了王铎这个接笔的各方面情况与技巧。我们如果观察王铎很多草书立轴,就会发现,早期的王铎是不愿意接笔的,在那个时候,他的作品中强调一种硬转,有时候转得很好,有时候转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到了戊子年之前,他似乎觉得接笔或者不接笔,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如何才能够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才是大问题。强行一鼓作气,未必是一种很高明的草书。从历史上看,唐代张旭怀素,被宋人诋毁,非常可能也是使力太大。书法毕竟是书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悠着一点,戊子年(顺治年间公元 1648 年)的王铎大约是看明白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