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急迫降到重新起航——竞赛失利生存指南
(2021-01-02 08:36:34)分类: 每日一博--孩子心声 |
笔者简介:张泽霖,交大附中高2019届创新1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7、2018两次化学竞赛初赛省一,止步于2018年的省队选拔,是唯一没有进入省队的前十名,后通过高考和清华大学诚志化学体验营进入清华大学。曾获院系颁发的学业优秀奖。答疑坊特级志愿者。曾参与编著有机化学教材。以嘉宾身份参与的《心声与回应:从学生视角看教学》沙龙推送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广为流传,获得两千五百余次点击量。
I.迫降
2018年10月19日中午12时30分余,虽然我大致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在收到一份没有我的省队名单的时候还是崩溃了。那个刷过一两百份试题、曾经半个月背完八本元素书、活跃在全国化学竞赛圈经常为别人答疑解惑的竞赛生,因为一场考试实验的失利而倒在残酷的现实中。
我不知道那一周我是如何过来的,但是周一的下午,我回到了整整二百天没有去上过课的教室,回到了一个以保送为目标的人永远不想回去的高中教室。
没有办法。我从未停止怨恨命运的不公,然而那个时候我只能低头,因为我什么都没有。
是的,什么都没有。
一周以后我去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诚志化学体验营,但是因为走错地点我错过了我的面试场次。虽然后来专门为我增设了场次,但我也清楚这场考试注定要没有结果了。
但是当下一个周一如期而至,我仍然还是选择坐在了高中的教室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无力改变这铁一样的既定事实,就只能低下头,顺从,应变。
II.起步
上周末我去参加了一个简单但专业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在J和P这个选项中我的属性压倒性地指向P。这个指向在清华这个环境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我的过往能验证这一点,比如我在第二个周一回到教室后,脑子里就定好了后面的规划。先数学,再理综;一科一科救,一分一分争!回去的第一个月,我每天十二点半睡觉,每天做一份完整的数学题,用来探索时间分配和初探解题策略。那个时候我最糟糕的就是数学了。我是因为竞赛,从理科实验班调整到创新班的,两个班差了半年的进度,当时三角函数、数列部分对我而言完全空白,曾经我的数学从未低于95,但是班级调整之后,我经历了从95到59的剧痛。后来又由于高一第一次停课错过统计部分、高二的停课二百天错过一轮复习,数学备考基本从零开始。在回到教室一个月后的四诊,我的数学拿了119分。按照当时的水平,我认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接受,这重振了我的自信,让我从竞赛失利的绝望中走出来。第一个月是最关键的,这个月的任务我圆满完成了。
那次诊断考试我的语文接近100,英语不到120,第一次练习的理综合卷也只有240分,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我找过各科老师谈话,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在对应的学科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但是我一直很清楚:齐头并进只会被齐头打压,异军突起才能逐点突破,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语文要练字,我练;英语要刷题,我看。但是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理综上面。高二课内和竞赛双开时候训练的上课一心二用写作业的方法又派上了用场,牺牲五成上课效率换取每天一份理综合卷的时间,对于当时重点在时间分配的我,这是完全值得的。
探索理综的时间分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试图循着别人的经验去做,但是基本都失败了。理综选择题占比很大,有的人说选择题要做一个小时,但是我物理大题要做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这样后面的题目根本没时间做。我问过很多人,希望能吸取一些经验,但这些无一例外对我不适用。于是我转而探索自己的路线,按照竞赛时候探索时间分配的方案,放手去做,以每一部分为单位进行计时,统计平均。我的选择题平均三十五分钟就是三十五分钟,不管别人如何建议,这就是我的时间分配。我乐意在物理大题耗上四十分钟,这样能做对,还不干扰后面,我就这么做。竞赛时候我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用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加之我最大的努力,别人评价我“总想走捷径,但却非常努力”。那时的特立独行的正确与否,在省选实验失败后已经死无对证,但这一次的特立独行成功了。一个月以后第五次诊断,我的理综提高了40分,排名第二。我的总分也提高到600以上,排名接近了前三十名。事实证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III.拉锯
这几天在网上搜了一些感兴趣的电子书,通过邮箱往我的kindle里面导入的时候无意中翻到我的发件箱。编号一直到227的邮件记录着高三时候我与一位无法使用手机,只能用kindle发送邮件保持联系的竞赛圈友人的交流记录。那位友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舞。在高三那段时间,竞赛失利的阵痛从来没有散去过,它无孔不入,每当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过去的竞赛有了任何的联系,它就会出现,折磨我的精神,腐蚀我的意志。竞赛的万人坑里躺着无数的失败者,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没有人为他们立过碑。不幸的是,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我就是那个打不败的他。寒假即将来临,我也达到了我的瓶颈。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冒出来,每一次提上去的分和丢了的分基本守恒。三次考试过后,我的分数开始在650分左右波动,不会低的离谱,但也高不到哪去。但我的心态却已经到极限了。
瓶颈期是要找问题,要对症下药,但是大部分人在打地鼠,打掉一个又冒出来一个。瓶颈期就是在翻雪山过草地,是在一天一天熬,比打地鼠更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倒下!现在倒下,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就注定倒在万人坑里了!
所以在最初的两个月过后,我并不再像之前那样全力以赴,而是在寻找喘息的机会。那段时间我打一个游戏系列,我会在周末空出时间研究怎么打(游戏很难!),平时我也会听一些歌曲,很多也和这个游戏有关。那时候学校上课上到周天中午,每次我都会选择坐公交车慢慢悠悠溜回家,戴上耳机听着歌,看看路的两侧有没有什么新的颜色。回了家吃完午饭便倒头就睡,不定闹钟,睡上三四个小时,经常醒来时候满脸压出来各种纹路。看着外面,又是一个周天的黄昏,我知道新的一周又开始了。
另外,每天一封的邮件交流也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那位友人也同样经历了竞赛的失利,她付出的时间比我更长,心血更多,结果却更为惨烈。但是她很坚强,我们都很坚强。
调整好心态,地鼠还是要继续打的。经过两三次考试和平常那么多的练习,我也基本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语文是慢功夫,急不得,老师讲得好,上课认真听;数学要尽快补齐一直以来欠下的知识漏洞,在注重基础的老师的引导下还要自行进行一轮复习;英语组织练字,但是我的英文字体一直很好,所以我不花精力在这上面,而是注重刷题去提高准确率;物理我会微积分,也曾做过一些竞赛题目,高考的难题我不怕,很多部分放心pass;生物要背很多,可以慢慢来,多做练习提高准确率,背诵部分可以最后再来;化学虽然主攻,但是竞赛和高考区别很大,不少竞赛回归的人看高考化学这不对那不对,我不这样,我打不过就加入,每天问老师高考怎么看怎么做,直到把老师问烦为止,第二天继续问。我不追求立刻见到成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模考,高了,总结;低了,总结;对了,总结;错了,总结。我不在乎别人的分数,不纠结自己的排名,因为高考的分数线总是稳定的,六百分西工大,六百四西交,六百七人大,六百九复旦,七百就能去清华北大。每次考试年级组都会在楼道的宣传栏里贴上前三十名的照片,顺便附上各科分数和总排名,我一次都没去看过,至今也不知道年级用的是我哪一张照片(笑)。
在纷乱的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稳住心态解决问题,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竞赛的阵痛也不全是副作用,至少它也提醒着我曾经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我不曾低下高傲的头,尤其是谈及竞赛的时候。高三寒假和情系母校的学长交流,我提及我参加的诚志化学体验营,学长说,最好不要指望那个,历年历次也鲜有人通过。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我说我有把握一定通过。事实上那场考试的化学笔试,我除了一个题来不及写,一个题算不对数字,其它的题我有把握全对。
经过一次又一次诊断模考大练习,我逐渐变得平和,学会淡忘竞赛失利的阵痛,学会迅速调整每次考试后的心态。一次静坐听雨时,突然想到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竟豁然开朗。
直到2019年3月14日,清华来电话,说降二十分,化生类。
IV.起航
上周末,致理书院把裴坚老师请来了,我出于兴趣,也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我关注了大一新生们的反应。参加活动的同学多是化学竞赛生,他们中的大部分,看起来仍然沉湎于他们的过去,那场鲤鱼跃龙门的竞赛。
然而我只是路人而已,并不似大部分人那样沉湎。事实上从得知获得降分的消息起,我就开始一步一步从过往的阵痛中解放自己了。那二十分的降分带给我的心理安慰远比它的实际意义大。《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也提到,人总会刻意或者不经意间追求对自己的肯定。这二十分是对我投入于竞赛,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的那一年半的肯定,也是对我竞赛时期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一种肯定。
也许是降分的通知给了我一定的底气,我后续的备考开始变得更加放松了。我明白如果要上清华,高考至少需要680分。幸运的是并没有人要求我一定要上清华。
越到后面,越要给自己做减法。
高考前三个月,我十一点半睡;前两个月,我十一点睡;前一个月,我十点半睡;考前的几天,我十点睡。我相信通过这七个半月的努力,我的准备已经足够充分。八成熟十成收,总有人复习到最后一刻,我认为不必。学校尚且提前一周停止上课。想完美覆盖每一个知识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徒增了焦虑,得不偿失。在考前,放松心态但不放松准备,适度复习但不过度焦虑,相信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
尾声:再续前程
今年暑假在家,看到一些公众号发的文章,有一篇灵魂发问:高考出分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那是特别普通的一天,我甚至忘了是六月几号,只记得一点左右,短信发到我手机上。
过了几分钟,我去把刚才忙着刷手机没顾上吃,放凉了的西红柿鸡蛋面吃了。吃完了倒头就睡,一个平淡的中午就这样过去了。
忘了说,估了694,有两科带0.5,高考得分上取整,刚好和实际分数一分不差。
高考结束后我去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体侧时候肌肉拉伤了,仰卧起坐做不了,我从容扔掉体侧的卡,离开了考场。卡投进塑料桶里的回响我至今都记得。我拒绝了北大,当然它也拒绝了我。
一个来月后的某一天,我去学校取了录取通知书。EMS磕坏了包装的一个角,索性里面的东西都保存完好。那天刚好是我十八岁的生日,亲戚朋友都来祝贺我。家里人当然也高兴,大都喜形于色。但有两个人不大一样。
一个是我,这很好理解。
因为我是竞赛失败者中的幸存者,我知道这一路的不易。
因为从高考到竞赛再到高考的这三年,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通知书。
因为我在竞赛圈中开拓了眼界,明白前路更加艰辛。
所以我早早就收拾行包继续前行了。
另一个人是我妈,这更好理解。
她站在一旁,目睹了一切。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I6YGGf4Ok05RygedaQnmkw
祝愿2021届的孩子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