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德国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游19-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 |
2025年5
月4日下午——因为遇到小城儿童马拉松比赛,耽误了一些行程——我们匆匆离开班贝格,穿越一片浓云掩映的大地,下午3点到达了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市。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它是欧洲最繁华和现代化的都市之一,同时又保留着当地传统的古朴风情。被誉为德国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悠久丰富的历史,赋予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王都风范。它又是德国的经济中心。主要产业是保险业。最大的安联保险集团的总部就位于这里。它的高科技产业非常集中,有汽车制造、机械、电器,化工在德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还是德国现代文化中心,体育名城,在1972年举办过夏季奥运会,还多次登上全球最宜居住的城市榜单。

虽然还没有进城,但在路上就感受到与走过的城市不同,农田里有大片的反光发电版和电线构成的网络,显示了这里工业化、机械化的适用性和实力。


虽然还没有进城,但在路上就感受到与走过的城市不同,农田里有大片的反光发电版和电线构成的网络,显示了这里工业化、机械化的适用性和实力。


慕尼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1158年,慕尼黑建市。1175年,慕尼黑正式获得城市身份,建立了要塞。1240年,慕尼黑是被交给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二世。1255年,慕尼黑成为上巴伐利亚公国都城,从此开始了该市的建都史。1327年到1429年,慕尼黑曾两次被大火焚烧,两次得以重建。1506年,慕尼黑开始成为整个巴伐利亚的首府。整个19世纪,慕尼黑进入快速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慕尼黑成为政治动荡的中心,生活困难,物资极度短缺。二战期间,慕尼黑曾先后遭到盟军的71次空袭,市区建筑1/4以上受到破坏,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1945年美国占领此地以后,慕尼黑开始重建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

大巴车进入慕尼黑市区,在快速行驶的车上歪歪扭扭地拍下了城市的几个片段。


天色阴暗,小雨稀稀沥沥地下个不停,还好,今天的主要景点是位于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

德国博物馆成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之一。建造者意图通过这个科技殿堂,让人们直观的了解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和创新。


远远就看到博物馆塔楼上的标志,灰色的墙面上镶嵌着精细的气压计,寓意这里具有科学教育的功能。

遗憾的是这一天因为来得比较晚,博物馆中备用的讲解器都用光了,时间也仓促,我们只是楼上楼下地跑了个皮毛,没有完全看细看完。
这里展示的是印刷制品。我的水平看这幅向日葵与原版的油画真看不出区别。

这里是化工展区。德国的化学工业是比较超前的,最早的化肥、农药都是以德国为优。从这些仪器和烧瓶可以看出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繁杂。




这里展示的是原始制药业流程。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中国的中药,细细观察才发现这些瓶瓶罐罐与我们的中草药还是有区别的。


这里是化工展区。德国的化学工业是比较超前的,最早的化肥、农药都是以德国为优。从这些仪器和烧瓶可以看出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繁杂。




这里展示的是原始制药业流程。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中国的中药,细细观察才发现这些瓶瓶罐罐与我们的中草药还是有区别的。

这是特意找到的钢琴展区。里边有很多种没有见过的钢琴。德国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巴赫、贝多芬等都是德国人,又都是作曲家,钢琴是他们创作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钢琴,他们的天才就不会得以发挥并有后来的成就。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些小小的观众,这个年纪竟能如此专注地听讲解、提问题,我终于找到德国发达与先进的原因了……
看看这些小孩子,多么认真与专心。
偌大的展览馆,加上地下二层,只给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在里面都是一路小跑,总算是看了个大概。但是管中窥豹,对德国经济、科技、现代化的水平叹为观止。
博物馆门前有一位巨大的人物雕塑。他是19世纪巴伐利亚著名的工程师和技术先驱,是德国博物馆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被誉为是博物馆的精神之父。当年他是德国的工程师、发明家,还担任过机械工程协会的主席。他积极推动科学技术教育,并主导了德国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这个雕像由青铜制成。立在博物馆主入口,以纪念他对德国科技文化和博物馆建设的贡献。
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上了大巴车,穿过市区,去品尝和享用德国最著名的猪手餐和啤酒。满怀期待啊!
在车上看到的市容和猪手餐厅。看来慕尼黑有众多的猪手餐厅。
下了车,我们顶着小雨,沿着路德维希大街前行,就看到了这座房子。导游说这是一个图书馆。我回来查了一下,这是巴格利亚国家图书馆。是新文艺复兴式古典建筑。1843年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下令建造。与路德维希大街两侧的古典建筑群共同构成慕尼黑“文化长廊”。这是德国最重要的学术图书馆之一。藏书量超过1300万册。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保存机构。房子的风格为对称砖石结构规整的拱形窗,体现了19世纪公共建筑的庄重感。

门前的雕像是德国文学巨匠、剧作家、哲学家席勒。雕像立于正门上方,彰显图书馆对德语文学与启蒙精神的致敬。

这栋具有三角形山墙、白色立柱的古典建筑是巴格利亚国家银行的总部大楼。

终于到达了我们的晚餐之地——慕尼黑传统酒馆。

内部是一个狭长的堂室。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是大大小小的长条餐台。
每人一大杯啤酒、一个烧烤的大猪手、一个大土豆——其实是一个形似土豆,实是淀粉做成的主食。啤酒是挺好喝,但是因为冰的,所以只喝了一点点。猪手软烂,但是里面的滋味就一般,那个所谓的土豆,真没有真土豆好吃。不管怎么说也是吃到了德国餐饮的名牌,货真价实。

餐馆里面的热闹与外面的寂静形成极大的反差。虽然是阴天,但是并不晚,石块铺就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得干干静静,花坛中的郁金香倔强、挺拔地开放,两种颜色更是清爽淡雅。

从酒馆门口一排排等位的坐椅可见平时这里的生意是多么兴旺民,也许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就在这里就餐聊天。

一群人都吃得饱饱的,打着伞,跟着导游,沿着来路回到大巴车停车点。
路见雨中女交警,虽然路上车不多,但依然在岗位上执守。有轨电车从我身边驶过,这种交通方式在我成长的城市已经被淘汰许多年了,但是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德国依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在这个时间我们到了入住的酒店。这在旅途中是早的。


路见雨中女交警,虽然路上车不多,但依然在岗位上执守。有轨电车从我身边驶过,这种交通方式在我成长的城市已经被淘汰许多年了,但是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德国依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在这个时间我们到了入住的酒店。这在旅途中是早的。

放下行李,趁着天还没黑,出门在附近转转。

酒店旁边就是居民小区,有高层、有别墅。但是只见房子极少见人。

这应该是远古时期一个取水的装置,现在成了一个风景、一段历史的记忆……

庭院中居然还有这么美的塑像,德国人的生活实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呆板,而是丰富又浪漫。
院子中整洁干净、层次分明、色泽多彩。
酒店的另一侧是一个幼儿园,房子很新、院墙很高,我绕到后面才看到一点里面的样子。没有想到这些玩具设施是这么旧、这么原始,与我们在小区、公园日日见到的那些色彩鲜艳、品质上乘、样式多种、功能齐全的儿童设施相差甚远。

我想到了一路走来在各个城市见过的那些城堡、教堂、市政厅,想到那些古老的石坊、木屋、石块路,想到那些苍老的餐厅、酒巴、简单的桌椅,还有铁制的乒乓球桌、水泥砌成的台面、麻绳编成的高高低低的攀爬架,还有如此老旧的滑梯、单杠……我所见到的都是现代的、崭新的、漂亮的、发光的,而在这里见到的都是古老的、陈旧的、暗淡的、但又是实用的……

在这里看到了德国的历史、德国人的务实、德国人的精细。按照它们的收入和实力,他们完全可以装备一切,他们能做到,也可以做到,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这里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