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的高跟鞋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记录 |
这是我过去和现在穿过的鞋的一部分,只是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
这里有从家乡带来的,有疫情前出游在国外、香港和本地买的。
面对它们、审视且回忆。那些穿着不同的鞋的时光,那个不同时代的自己跃然而出。
最右边的是在家乡一位朋友在鞋厂给我订做的,那时我还不到40岁——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淳美时光。那是一双有着毡子里、鞋腰很宽松的高跟棉皮靴,裤脚可以塞在鞋腰里。它的质量非常好,皮子很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头层皮。在东北最寒冷的日子里,穿着它很暖和。但是因为鞋底是全皮叠加的,又很厚、很硬,穿上不是太舒服,所以没穿过几次,但是因为质量好,一直没舍得扔,又不远万里带到这里,当然还有一份朋友的情结,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与朋友相处的那段岁月。挨着它的高统靴可是有历史了。这是90年代初我到深圳时在当时的东门老街买的。那真是一个奢侈品,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但是它是穿的时间多的一双鞋。不论是之前在春秋季节很短的东北,还是后来到了没有冬天的深圳,它都带给我很多荣耀时刻。它的高跟宽大、稳重,角度设计得好,鞋腰虽高,但是皮质柔软,穿上很舒服。每当穿它的时候都是身着直板长裙,颜色光鲜亮丽,自己都觉得意气昂扬。靠着它的是一又小圆头高跟鞋,是疫情前买的,没穿多久就被封在家里,对它的感情自然淡薄。挨着它那个蓝底的,有着细细的跟、尖尖的头的高跟鞋,是当时在长春卓展商场买的。牌子是当年很霸气的“百丽”,买的时候价格不菲,穿的时候也格外精心。因为那段时间我是走路往返上班,所以也没有穿多久,至今都很新。当然也舍不得丢掉,一直带到这里。只有正式场合才拿出来穿一下。中间那双漆面的高跟鞋是五年前在香港买的,同时买的还有一双宝蓝色的小矮跟鞋,因为同时买两双就能打更多的折扣,所以就一下子买了两双。那双鞋宝蓝色的小矮跟鞋因为跟矮,穿着舒服,所以早就穿坏丢掉了,这期间我自己还粘了几次,印象深刻。而这一双因为跟高,穿的机会少,放在高温潮湿的深圳,想到穿的时候鞋底已经粉了。因为鞋面的漆皮还很好,就花了大价钱换了底,但是实在说,还是因为跟高,仍然穿的不多。
它和红鞋之间的那双尖头高跟鞋也是很早在这里买的,也是因为鞋跟高,疫情的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在鞋盒子里面放着。那双红色的鞋是这一群鞋中最后买的,也是我唯一的一双红鞋。是疫情前我最后一次出游在英国买的。买它一是因为打折,二是因为我没有小红鞋。其实这种类型的鞋我有几双,有宝蓝色的皮尔卡丹、还有一双深咖啡色的。之所以多是因为它们没有跟,鞋底基本上是平的,穿着舒服。最后这双黑色布面的鞋,是和大外孙一起去拍证件照时路过鞋店时买的——现在大外孙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小外孙也已经是中班的小朋友了。这是我这些年穿着最舒服,穿的时间也最长的一双鞋,也是鞋底最矮的一双鞋。这些年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正装的机会少了,好多鞋都躺在鞋柜里一点点蚀化,其实更重要的是心气没有那么盛了,变得越来越不讲究了,只要有着一双舒服合脚、方便穿脱的鞋,也就不再去想什么着装、搭配了。
想起多年前看过一句话:当你的穿着从追求美丽到追求舒服的时候,就是变老的开始。深以为然。
当然也不甘心。曾经还拿其中的某一款高跟鞋找到修鞋的师付,要求把鞋跟削下去一些,师付看了看鞋,又抬起头看了看我,说,这个鞋设计的角度都是最合适的,把跟降低了,穿着会不舒服的……挺高级的鞋,还是这么穿吧!想着也有道理,当场就下决心回去就这么穿,可是每当出门要穿的时候,比量来比量去,看着穿平跟鞋还崴过的脚,就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在美、舒服和安全中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最终,穿鞋的规律是,年龄越来越高,鞋跟越来越低。对美的追求下降,对舒服的追求提升,最看重的还是安全。年龄于我,不是变老的开始,而是已经老了。
那些曾经给我带来无尚荣光的高跟鞋,我要和它们说:再见了。
最后,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看着拍下的这些照片,突然发现,照片中我们家窗外的风景也很漂亮、很美。郁郁葱葱的绿虽然零乱,高矮长短不一,但依然充满生命力。
人的生命也应如此,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已经健康的活到了这个年纪,穿过这么多各种款式的鞋子,与那些没有脚的人、那些无法行走的人,那些还没有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失去的时间、失去的事、自己失去的人,最后都变成了故事。所以,我要高高兴兴地对我的高跟鞋说,再见了——我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