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玛目广场———一波三折游伊朗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 |
从礼拜五清真寺出来在大巴车上,我终于领略到伊斯法罕俊美的英姿。晴朗蓝天下博物馆门前大型的壁画,街心广场上繁花丛中,骏马上挥杆打马球奔驶的勇士和富有波斯风格的建筑。这座经过多次战火洗礼的城市,成为伊朗古代历史上最痛苦且最荣耀的一个缩影。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深厚底蕴也令伊朗境内的其他历史名城难以比肩。

看看这个工艺品多么精致复杂。这里最大的动物狮子是伊朗的图腾,它象征着力量、威猛和强大,古波斯人对狮子的崇拜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历史上许多伊朗王朝都以狮子的形象作为国徽、王徽。

地毯在伊朗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宅第必须配有上层的地毯或丝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彰显品味的物件,那个时候的波斯地毯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的名包、名表一样吧。但是它的功能又与信仰有关。用到最多的是清真寺祈祷场所,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块乃至上千块。凡是经济条件过的去的家庭,都要选一两块地毯铺在家中,彰显其品味和修养。即便是生活在下层的普通百姓,只要有房子,也要省吃俭用。铺上块价格便宜的地毯。
梦幻中的伊玛目清真寺
水雾迷蒙的卢特夫劳清真寺
金玉辉煌的阿里·卡普宫
在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决定迁都伊斯法罕后,这里便开始大兴土木。在国王的预想中,伊斯法罕要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它要拥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以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区。里面既有皇家专用的清真寺,又有普通民众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这幅蓝图后来变成了现实,也就是我眼前的伊玛目广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伊玛目广场即名列其中。
伊朗人说这广场是世界的典范,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周围是双层拱形连体边楼,上层是看台。下层是商铺。广场中间有喷泉和草坪。据说是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广场。广场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时期。为阅兵和举行各种庆典仪式的场所。在这里曾经常举办马球比赛。
广场的周边耸立着不少著名建筑物,东边有卢特夫拉清真寺,西边是阿里·卡普宫,南边是伊玛目清真寺、北边是大巴扎的入口。
这里还有中东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大巴扎。这里是伊朗最大、商品最丰富的巴扎。在波斯语里,“巴扎”是市场、集市的意思。
这个大巴扎是一个由街巷组成的大迷宫。天顶是巨大的拱形圆顶。起到夏季遮阴、冬季保暖的作用。拱形圆顶上留有小孔,光线通过小孔射入。大巴扎里面还建有餐厅、茶馆、公共浴室,甚至是小花园、大巴扎中心主道有几千米长,四周辟有好几个相连的通道,通道两旁摆满了茶具、鞋帽、地毯、铜器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规模浩大,品种繁多。

看看这个工艺品多么精致复杂。这里最大的动物狮子是伊朗的图腾,它象征着力量、威猛和强大,古波斯人对狮子的崇拜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历史上许多伊朗王朝都以狮子的形象作为国徽、王徽。

地毯在伊朗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宅第必须配有上层的地毯或丝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彰显品味的物件,那个时候的波斯地毯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的名包、名表一样吧。但是它的功能又与信仰有关。用到最多的是清真寺祈祷场所,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块乃至上千块。凡是经济条件过的去的家庭,都要选一两块地毯铺在家中,彰显其品味和修养。即便是生活在下层的普通百姓,只要有房子,也要省吃俭用。铺上块价格便宜的地毯。
真是漂亮啊,比现场看到的还好看。之前出去千山万水买回来的东西,真正能用上的不多,上边的那个大铜雕盘子,我们家墙上也挂了一个,看得时间长了,也审美疲劳,不像第一眼看到时那么惊叹了。
这一天,数次从这些商铺门前走过,虽然没买什么,但是也有收获。看看与美女的合影,看上去也挺好。
中午在大巴扎里的小餐厅吃当地的特色饭菜。我们这个团的特点就是美女多、年轻人多,和她们在一起好有活力。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美与精典,永远不会过时,她会随着年轮的周转愈加生动、深化。
前一篇: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