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2020-10-05 09:18: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
       这个假期,放弃了去了上海北京探亲访友的计划,纠结之后选择了一个叫良井的地方。好友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民宿,为了躲避人潮涌动的景点和随时暴发疫情的危险,最后决定来到这里,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无比正确。
       良井是与深圳相临惠阳的一个小镇,名字的由来缘于相传清代这里山井村村口有一口水井的井水清澈如镜,长流不息,爽口甘甜,能治百病。故取名“良井”。 历史上这里交通闭塞,却有着淳朴的民风,从明朝末年开始“杨氏十三家”的祖人杨法遵开始,杨氏成为良井的第一大家族,他们生生不息,历史上四代受诰封。从1930年杨家后人就开办了良井初级中学,不论是政界、学界、军界都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如今更是人才辈出,学者、教授、成功人士遍布全国各地各界。
       民宿坐落于良井镇霞角村,这是广东省古村落,也是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这里有多座客家古围屋,一座座祠堂承载着杨家的历史和文化,记录着当年的生活状态,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民宿的右边是大福地客家围屋。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大福地客家围屋外,半月形水塘边铺设了鹅卵石,鹅卵石之间镶嵌着一个个不同字体的“福”字寓意“踏福纳祥”。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大福地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85年至1795年),是一座气势恢宏、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客家古建筑。该围屋属四进堂屋类型,坐北朝南,两层结构,楼角3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有4进2横9厅18个天井150多间房。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大福地客家围屋的正面设有3个门,中门为正门。一进的门厅上,有霞角村名人堂展览,介绍了多位在霞角村出生的历史名人。围屋内的祠堂保存较完好,里面的木构件部位有不少精美木雕,还有蝙蝠、花瓶、寿字图案的石雕。村民说,该围屋有一个谜,围屋应该建4座角楼,但目前只有3座角楼,不知为何会少建一座,期待有老人们能早点给出答案。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是杨家众多历史名人中的一位。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围屋中的每一进院子正中都是一个小小正方形有半米深的池塘,原来里面应该是清水,但是现在却是青草萋萋,周边沿着房子有半米宽的走道。所以要绕道才能进入下一个中堂。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祠堂里面显得有些荒芜,但是看着房檐和窗阑的颜色以及门框上的彩色绘画和石雕花还是蛮新鲜的,不知道是后来重新着色还是当年的工艺历久弥坚。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走到最后一个深深的厅堂,向外张望,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和一种“一入豪门深似海”的感觉。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小民宿的右边与霞角村委相临的是水尾仔客家围屋。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里因为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所以朝南的正门是要60年才开一次的。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从祠堂的东门进入院落,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番景色,入门的左边是一个小小的二层房,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院子的里面立着两块不同时间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石碑。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走到这个门前,感叹这几个不完整的大字写得如此周正饱满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院子里整理得还比较整齐干净。只是墙壁上因为有一些水渍潮湿墙皮变色剥落。但是房檐上的瓦片和一些镂空的雕花图案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势和风采。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穿过一道又一道门,在最后厅堂的墙上看到关于修葺祠堂围屋的记录。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步出围屋,走到院子后面看到院子外面古老的建筑。这里已经无人居住,墙面黢黑,但是上面的双喜字依然看得清清楚楚。想见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乏那个时代的幸福感。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又一个早晨。早饭后,我们骑行来到另外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祠堂——城内村围屋。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里空旷寂静,放眼望去只有一个老翁在清理池塘中的残叶。想象一下这里满塘荷花时的景色该是多么漂亮。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史料上记载:这个围屋要比大福地客家围屋早30年。它建于乾隆年间。属于堂屋、围屋兼备的一种旧时儿童“坐栏式”布局。若从高处俯视,如同一把陈旧的座椅。其前半部分是三进二横,后半部分是典型的围屋格局。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依次从这些大门入内。每一个门阑处都有一些门匾,不论从寓意还是字体都能看出浓重深厚的文化蕴含。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扇门多漂亮啊,门阑上是颜体“满座春风”四个大字,门的上半部是透光的雕花玻璃。下半部是彩绘的瓶花图案。将传统的中西文化溶于一体,足见当年的建造者眼界宽广,实力丰足。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推开这厚重的雕花门,里面是一座祖位,侧面的墙上挂着一些用来抽签的小竹筒。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站在这里回头可以看到墙壁上方的一些壁画,文字与色彩依然清晰,只是房间里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里面堆放了一些杂物——心中不免涌上一点遗憾,如果还能保持当年的样子多好。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是另外一个门内的景像,这里就显得比较简单,不知道当年是什么人住在这里。也许是仆人、农工……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这是另外一个小村子里的老屋。虽然老旧,但房子的栏杆用的石雕还是很漂亮。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里没有进去。
良井的过去——在良井的日子(1)

       没有想到良井的霞角村会有这么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在家里也没有作功课,只是到这里才发现如此丰富。所见都是意外与偶然,所以还有两座围屋没有去到。
       回来后查了一下。原来这里有五座具有上百年历史,2008年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的围屋,还有大大小小十多座散落于各个村子里的小围屋。这些已经近于荒废的老宅旧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功能风采,但它依然承载着旧日的时光,用它独特的建筑语言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传递着这里的风土人情。那些厚重的牌匾和字迹书写的是祖先的荣耀和功绩。而破败的房舍和而近于倒塌的房檐似乎是对时代一去不返的叹息。无论如何,这是祖人曾经生活的一段历史,是一个抹不去的时代印记。因此,我还要再来,寻找那我还没有看到的围屋,细细咀嚼品味那没有经历过的日子,感受不同时代人生的喜怒哀乐,用一段生命去体会更多更丰富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