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台湾黑帮与香港黑帮的区别

标签:
艋黑帮鸡腿蚊子赵又廷台湾电影影评杂杂谈娱乐 |
分类: 光影 |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
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http://s14/middle/4bc62ca5x7390bb13b25d&690
看豆瓣有人评论说,阮经天可能会凭【艋舺】拿金马奖,不是完全没依据,颠覆向来比走寻常路更容易被观众捧场。毕竟人都是追求新鲜感的,尤其在这样一个没惊喜的宣传娱乐时代。当一个演员挑战颠覆角色的时候,只要不是完全烂片,演技说的过去,效果一般不会很差,稍微出彩一点,就有可能桂冠加身。这就像谢霆锋拍了那么多年的主角警察动作大戏,伤筋动骨的也没太大动静,倒是【十月围城】一个忠心耿耿处处挨揍的拉车的小人物阿四为他带来了亚洲电影最佳配角奖。
【艋舺】说的是台湾黑帮的故事。
蚊子(赵又廷饰)17岁那年搬到艋舺,因为一根鸡腿踏入了黑道,认识了和尚(阮经天饰)、志龙、阿伯还有白猴四个好兄弟,五人结为太子帮,凭借志龙的父亲Geta(马如龙饰)的黑道地位在学校呼风唤雨。
影片大体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蚊子加入太子帮,五个人一起打架,血雨腥风,算是铺垫。第二部分是因和尚替志龙背下罪名,被Geta打到半死,和尚养伤时无意中听到Geta和父亲的过节——弄残了父亲的手当了老大,对Geta心生恨意,算是转折。第三部分是和尚在另一帮派手下文谦的撺掇下,和外省黑帮勾结,杀了Geta,后被赵又廷发现。然后兄弟之间残杀。和尚杀了赵又廷(当然也有人说赵又廷没死),志龙得知真相后杀了和尚。
换个简单的角度,以蚊子的经历来讲,就是三个鸡腿的故事。
第一个鸡腿,让蚊子踏入黑道。因为被陈汉典演的小混混的欺负,被太子帮看中,从此开始了兄弟生涯。
第二个鸡腿,蚊子和志龙的父亲Geta关系近了一步,让从小没有父亲的蚊子感受到了家的感觉和父亲的温暖。
第三个鸡腿,蚊子买了两个鸡腿去找Geta时,发觉Geta已经躺在血泊里。蚊子伤心欲绝下定决心找出真相,为Geta报仇,最后查出了和尚,兄弟间开始厮杀。最后悟出,友情二字。
说的再简单点。
第一个鸡腿,让蚊子有了兄弟情。
第二个鸡腿,让蚊子有了父子情。
第三个鸡腿,父子情 PK 兄弟情。
http://s7/middle/4bc62ca5x83a750be4e96&690
回到片子本身,对黑帮的电影向来没什么太大的兴趣,除了打打杀杀就是勾心斗角,看着都累。
这部片子例外的地方就是加入了青春的元素,用影片介绍的话讲,是“五兄弟在黑道与友情的决择中,演绎了一段关于青春的悲情故事”,而不是老套的因为“一批货”或者某个女人而两个帮派火拼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由之前电影中的一堆中老年老男人对决的故事转为了五个年轻男孩儿反目成仇的故事。
但即便加了青春元素,也还是逃不开黑社会的勾心斗角,没有永远的兄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然在最后,大多煽情的加一句,混的是义气。更重要的是,豆导依然没逃过剧情薄弱这一关,整个故事情节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基本上在三分之一的时候,稍作推理就能猜到阴谋与结局。
而且,从手足情深到兄弟厮杀转变的太快。如果说志龙最后因为父亲含泪杀了和尚还说的过去,那蚊子为了Geta死也要杀了和尚就让人感觉铺垫不足——就算是Geta让他感受到了些许父爱的温暖,可和尚一样是他过命的兄弟啊。要算交情的话,应该也是兄弟情更重写吧,毕竟Geta只是闲来无事时陪他吃个鸡腿,而和尚可是整天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况且,和尚暗算Geta也是有原因的,因为Geta先陷害他父亲在先。这样算来,倒是和尚跟蚊子解释来由之后,蚊子跟和尚站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比较大吧。
http://s1/middle/4bc62ca5x83a752153680&690
虽然情节并不饱满,不过豆导镜头下的台湾倒是很饱满。如果说《文雀》是杜琪峰写给香港的私人情书,那《艋舺》中的台湾印象可以说是豆导对台湾的公开表白。黄色滤镜下的镜头颇具复古的感觉,片子的色彩偏暗却也丰富,廟口被渲染的古色古香,清水祖师庙、红灯区、大大小小的街头巷战镜头转接和小人物生活缩略,也将艋舺这个台北最古老的街市的闽南文化与日据时期遗留文化展现的一览无余。
而对我来说颇有意思的一点是对黑帮的刻画——台湾黑帮与香港黑帮,准确的说,是电影中的台湾黑帮与香港黑帮大相径庭。
根据多年港片观看经验,香港电影里的黑帮人士们印象中都是穿黑西装,踏着黑皮鞋,天多黑都得戴墨镜的。
老大一般是不太出现的,出现了也是在排场上谈笑风声打暗语的,或者在夜总会左拥右抱的(当然这种老大一般是最后被灭,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相比之下,台湾的黑帮就生活化多了。那五个主角也就是穿着“便装”在街上排个队形走走,收个保护费,更像个社会痞子而非黑社会。老大Geta更是随意,菜做的相当不错,要不是看他后面教训和尚,完全就一慈父形象。
当然这种区别也还是表象,更大的差异在于对枪的态度上。
【艋舺】里面的台湾黑帮老大Geta是不允许手下用枪的,认为“枪式下等人用的东西”,打架要靠真功夫。
而追溯香港黑帮片,无论是四五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黑帮向来是可以和枪战片划等号的。“先开枪再问你是谁”的典型。就算是空手赤膊,也是双方已经先后把对方的枪踢飞了,然后再打。没枪?开什么玩笑,没枪你还好意思混黑帮啊,高科技时代了。
想来这估计和两地文化影响源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和香港都属于hybrid文化。但因各自融合的文化不同,也就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差异。香港当过100年的英殖民地,受西方影响更大,对枪支的态度自然也和西方基本一致——一枪解决,简单明了,干净利索。而台湾和大陆一衣带水,又曾被日本占领过差不多五十年左右,因此说其文化还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比较多,尤其受对武侠精神甚至武士道精神影响较重,所以对于枪会显示出不屑。这也算是地缘文化差异的一种了吧,就像香港一出事儿要去英国美国加拿大,而台湾一般是日本或东南亚,比如【艋舺】里和尚就让其他兄弟带志龙“去菲律宾避避风头”。尽管豆导并不是在拍文化大片,但不得不说,很多思维定式,早已在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
http://s13/middle/4bc62ca5x83a7539a69ac&690
最后想说的是豆导,台湾片子本来看的就不多,对台湾导演自然也没什么印象。对豆导的印象开始于【艋舺】上《康熙来了》做宣传。在《康熙来了》中,豆导称自己只是客串了很少一部分戏,而且本来是不愿意演、最后被逼演的。不过当我看到豆导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全片的时候,当豆导饰演的灰狼哥对赵又廷饰演的蚊子说出“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这句全片唯一一句“有文化”的台词的时候,我不禁哑然,豆导啊,您这还是相当有表现欲啊。
ps:跟一室友谈及【艋舺】是关于三个鸡腿的故事,谈笑之余她补充道:“而且那鸡腿只有一次吃成了……”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