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4bc57866tc8ff25108ce9&690
名人是无价的,名表是有价的。有人想用有价的名表换取无价的名人,结果“打造”出了一个“表哥”。此人官称“安监局长”,私称“杨达才”。
尔后,杨大人的确出了名,网络上铺天盖地,社会里尽人皆知。明星的出镜率也不过如此吧!我不禁慨叹,原来“出名”还有这样一种方式。
我对娱乐界的“明星”不太了解,但我对文学界的“名人”还是略知一二的。由于写作的关系,我认识几个文学大家,穿着都很随便,不戴“名表”,不穿“名牌”。我感觉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并非是戴“名表”,穿“名牌”所致。我偶记得有位名人在人家问他为何身上没有“名牌”时,曾调侃说:“穿什么名牌?我本身就是名牌。”
从这句话,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名人”大都对“名表”看得很淡。当然“明星”除外,因为明星戴“名表”也不光为了炫耀,也许还出于“表演”和“上座率”的需要,况且人们看明星也未必把目光都投到“名表”上。
杨大人就不一样了,虽身为政府高官,但也只是在那个陕西,那个安监领域有人知晓,还算不得什么“名人”。此人出名心切可以理解,但也不至于如此“得瑟”吧?
陕西延安“8·26”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之后,杨大人陷入了“微笑门”,如果灵魂深处检讨一番,也就罢了,想必绝不会涉嫌“微笑罪”的。想来都是“名表”惹的祸,杨大人随即又陷入“手表门”,这可就麻烦大了。
“名人”是当上了,但毕竟当得有点不舒服,于是,杨大人便拼命想摘掉“名人”的帽子。这才出来这样一番辩解:“这10多年来,我确实买过5块手表。这些表是我在不同时期自己购买的,是用我自己的合法收入购买的。”他还特别提到最贵的一块是今年买的万宝龙106500型号,价格是3.5万,不是江诗丹顿牌子。其他几块表的牌子跟网友所说的差不多,每块价格大致在一到两万左右。
原本想解释却成了“火上浇油”。杨大人的“名气”就更大了,于是乎,网友们又搜索出他的“名表”达11块之多。杨大人“针锋相对”地说,他的“名表”是和儿子通用的,还云:“我工作,我老婆工作,我儿子工作,我(儿)媳妇工作,我这一年光工资收入就十七八万。我家没啥负担,我父母也都去世了……”看来,杨大人不是忘了“越描越黑”这句话,而是想“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果然,近两天人们的关注点又从“名表”延伸到“名牌”,网友纷纷搜集其平时戴的手表、腰带、眼镜的图片作为证据。某知情网友称,杨达才的眼镜疑似价值十万以上,而腰带则暂时未见“报价”。
“名人效应”在继续发酵。杨大人想不成“名人”都难了。我想,这种“名人”绝非是杨大人所想要的。我不明白的是,当初他戴“名表”是怎么想的?我并不认为戴“名表”就是罪过,但若是“不义之财”就是罪过了。其实,人们往往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是追求什么。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的社会,“名表”也许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在官场上、商场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岂不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也许杨大人还嫌官做得不够大,名气传得也不够远,才会在全国媒体面前如此“高调”亮相;也许杨大人未发迹之前,是穷怕了,才会如此“张扬”。不过,他这个“名人”做得有点“窝囊”,靠戴“名表”来成为“名人”,以后可能会成为当官者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