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尔沁,一个幽远而神奇的名字。它将大漠风光和草原风情融为一体,孕育了浓郁的科尔沁民族文化。它的北部为绿色的科尔沁草原,它的南部为茫茫的科尔沁沙地。2000年的春天,当“科尔沁”的名字与“中国记者林”联系到一起,叫响海内外的时候,我作为最初的见证人之一,目睹了中国记者林的孕育与发展历程。
2000年的3月23日,当我第一次走进了中国记协的新闻发布厅,心中不觉有种神圣的感觉。中国记协将在这里举行“中国记者林”的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新闻界倡导:营造“中国记者林”。之前,中国记协经多方选址,最终选定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当时,中央及在京新闻单位、外地驻京新闻媒体的150多名记者云集与此,都将目光聚焦在科尔沁。当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这条新闻,随即在全国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大反响。
记得我是3月22日随通辽市和科尔沁区的领导来到北京的。下车不久,我们便去了中国记协。当时的中国记协副主席栗国安会见了专程前来参加发布会的市区领导。他风趣地说:“在科尔沁区建造中国记者林,我们可就是亲戚了。你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讲。”当市区领导提出希望能请邵华泽主席为将要在科尔沁区营造的中国记者林题字的时候,栗国安当即表示将尽快向正在中央开会的邵华泽主席汇报。他说,邵主席可是闻名中外的大书法家啊,他对中国记者林这项工程十分关心,也很希望能在首栽式时到科尔沁看一看。
就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协庄严地向世界宣告,全国的75万新闻工作者将和通辽市和科尔沁区携手合作,共建“中国记者林”的绿色工程,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21世纪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中华贡献力量,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记者节”呈献一份厚礼。中国记者林将由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每人捐种一棵树,栽种1.2万亩,分三期工程完成。发布会同时宣布,四月中旬,全国新闻界的记者代表将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举行隆重的中国记者林首栽式。
“中国记者林”落户科尔沁沙地,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为改变生态环境,与荒漠化开战的80万科尔沁区人民。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漠化面积四千多万亩。由于科尔沁区东南临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西南临京津唐地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环境质量。营造中国记者林的消息,在短短的20天中,全国除陕西、宁夏、西藏外,已有28个省市区及中央新闻5000多个人共捐种了12万棵树。
2000年4月15日,一场沙尘暴的尘埃刚刚落定,来自全国各地的106名记者聚集到科尔沁,代表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与当地1600多位干部群众一道参加了中国记者林的首栽式。当时的场面充满着热烈和激情。我置身在首栽式现场时,不禁给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深深感染了:到处彩旗猎猎,人潮涌动。先期到达的自治区、通辽市和科尔沁区的党政领导、新闻界同仁以及各行各业的代表汇聚到这里,准备同全国新闻界的朋友共同栽下这一棵棵象征未来和友谊的杨树。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刚刚随市区领导到车站迎接过前来参加首栽式的中国记协和全国新闻界的代表。欣喜之余,我又不免有几分遗憾,邵老这次未能前来参加首栽式。而在昨天,我们的工作人员连邵老下榻的房间都已准备好了。我在车站上听到中国记协国内部的同志说,本来已经为邵主席买好了车票,但在临行前一刻,由于中央临时召开会议而未能成行。但是,邵主席却为中国记者林带来了最美好的祝愿。他对记者林的工程进展情况十分关注,并答应在近期为中国记者林题字。
时光飞逝。2001年
4月19日,“中国记者林”二期工程启动仪式在科尔沁区举行,来自30个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57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启动仪式。一年来,营造“中国记者林”的倡议,在全国新闻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截止到二期工程前,中国记协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四万多名新闻工作者三百多家新闻单位捐种树27万棵。二期工程将计划栽种21万棵。这次活动,因为邵老因有外事出访任务,又未能如愿前来参加。但是他为“中国记者林”题写的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却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科尔沁的一片浓浓的深情。
2002年9月10日,辽阔的科尔沁草原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彩相映,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比往日又多了一道新风景,随着中国记者林三期工程的顺利完工,由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题写碑名的“中国记者林”纪念碑在这里正式揭碑。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新闻单位的70多名记者和当地1000多名干部群众汇聚到科尔沁区的庆和项目区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揭碑仪式。邵老直到那一天才实现了来科尔沁草原看看中国记者林的愿望。
那一天是个难忘的日子。置身在彩旗飘扬,军乐齐鸣,观众如潮的揭碑仪式现场,人们会引起许许多多的联想。由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倡导,经过全国新闻工作者和科尔沁区8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历经三年艰苦耕耘,历经三年风霜雨雪,迄今已形成1.4万亩、75万株绿树规模的“中国记者林”,这比规划的面积多出2000亩。这75万株绿树在科尔沁沙地里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在科尔沁草原上耸立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这一数字恰好与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总人数相等,象征着全国75万多名新闻工作者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心愿。截至当年4月,整个工程累计直接投入资金250余万元。这样,中国记者林三期工程已全部超额完成。中国记者林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0时20分,蒙古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响欢天锣鼓,为“中国记者林”的揭碑仪式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10时40分,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记协书记处书记魏铭祥与通辽市和科尔沁区的党政领导莫建成、辛金山一起缓缓揭开了碑上的红绸,“中国记者林”五个金色的大字展现在众人面前。人群沸腾了,许多人眼中闪烁出兴奋的泪花。
图为作者与邵华泽主席在“中国记者林”揭碑仪式现场
在“中国记者林”营造四周年之际的2003年,中国记协又一次组织全国记者代表回访,并召开座谈会,商讨“中国记者林”未来的发展。几年来,天南海北的新闻记者,只要到通辽来,都要提出去记者林看一看,有的还要亲手栽一棵树,以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中央电视台记者杜宝风先后五次到通辽参加营造活动,还为“中国记者林”捐款3000元,成为全国新闻界中个人捐款最多的新闻工作者。正是中国有着这样一批富有爱心并极端负责的新闻工作者,才使“中国记者林”成为科尔沁沙地上不断延展的风景和永不褪色的绿色。
“中国记者林”刚刚吐绿,就面临着连续三年干旱的重大考验。特别是2000年,科尔沁区遭受了50年未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全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26毫米,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致使全区大面积农田和草牧场受灾。旱灾牵挂着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心。他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中国记者林的关注。面对严峻形势,通辽市和科尔沁区的主要领导多次到中国记者林项目区指导抗旱工作,动员并要求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将记者林的管护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坚决保证中国记者林的成活率。于是,在中国记者林的三个项目区中“一切为了‘中国记者林’”成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句响亮口号。庆和项目区属于高低起伏的半固定沙地,先前没有水浇条件,为了抗旱,他们在一个多月内打了11眼机井,并及时进行了三次灌溉,终于驱走了旱魔。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刻,莫力庙项目区昼夜开井浇灌,对浇不上水的地块实行车拉人担,提高了幼林的成活率。
“中国记者林”在科尔沁区的成功营造,更为科尔沁区的生态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普遍增强,科尔沁区年造林面积连续三年突破8万亩,2005年又达到了12.4万亩,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各种造林绿化精品纷纷涌现,形成了以记者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精品群。据统计,自“中国记者林”后,“京蒙巾帼世纪生态林”、“科尔沁区党员林”、“计生林”、“民兵林”、“青年林”、“友谊林”、“海尔林”、“绿太阳纪念林”等十余个各种冠名林像雨后春笋般相继在科尔沁区生根发芽,含芳吐绿。
而今,七年过去了,我眼中的“中国记者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昂然挺立在科尔沁沙地上。凝聚着全国新闻界工作者对植根于科尔沁沙地的“中国记者林”的无私关爱,凝聚着通辽和科尔沁区人民对全国新闻从业人员的无限深情。“中国记者林”挺拔着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希冀,绿化了长期受沙尘侵害的科尔沁区农牧民的生活。据环境部门监测,2005年,发生在科尔沁区的沙尘次数减少,强度减弱,而“中国记者林”周边农牧民更是直接受益。更可喜的是在‘中国记者林’的感召下,科尔沁沙地在我国四大沙地中率先整体实现了治理大于破坏的良性逆转。“中国记者林”已经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林地,也不仅仅是一道怡人的风景,它更是一粒种子,根植科尔沁沙地,长出并唤醒一片又一片绿色,也唤醒了科尔沁人改造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激情。
中国记协和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为科尔沁沙地治理,为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中国记者林”是由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领唱,通辽市和科尔沁区人民合唱的一首壮丽的绿化之歌。站在脚下这片染上浓浓绿意的世界里,历史和未来将紧紧相连。在“中国记者林”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它的每一片绿叶都饱含着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片爱心,都书写着科尔沁人民的一片赤诚。
(此文为应中国记协之约,为“我与中国记协”征文所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