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开幕式上:左起:王菁华、陶红、组委会翻译瑞纬女士、我
因为忙着去金马奖颁奖典礼的许多事务性的事情,都觉得每天昏沉沉的,特别想去锻炼身体,好像都没时间,只得到楼下的体育场锻炼一下。这次从巴黎回来,特别想休息一下,最想的事是去傅爱毛老师的河南家乡的乡村小学呆上几天。
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开幕式的酒会上:左起:电影节主席洛赛克、陶红、我
但是好像老天爷成心不让我休息一下,前天又接到国际影评人协会通知我们的电影《米香》入围了他们的“费比西”奖,颁奖典礼将在11月27日的台北举行,由金马奖组委会代为颁奖,得到这个消息,心情是复杂的,当然为电影《米香》高兴了,这是一个类似美国“金球奖”的国际大奖,挑剔的国际影评人一向有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过去我从来没敢想过能入围这个奖。

拍摄时的艰难岁月:和美术老师李传永、演员副导演陈咏旭讨论问题
最近得费比西奖的电影是迈克尔·哈内克执导的影片《白丝带》(《钢琴女教师》的导演),我们大陆的电影《红色的康拜因》得过这个费比西大奖。怀着平常心拍摄《米香》,是因为总觉得在这个快餐、浅俗的时代应该反思和表达一些独特的声音,这个声音也许很微弱,但是过了30年后,我们的后代在感受我们这个阵痛的时代时,能有一些更准确的人文资料也就够了,这也许就是一群西方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委看到的《米香》内在的张力,其实我们的电影《米香》有很多不足和稚嫩之处,但是我想是我们的诚意和对这个时代的犀利让他们感动了。这得来不易的费比西奖入围应该归功于我们剧组的每一个人。
电影《米香》剧照: 米香(陶红)和王驼子(孙亮)
于1930年正式成立的国际影评人协会,已经迈入第70个年头。目前有来自超过60个国家的会员。国际影评人协会以推广电影艺术为使命,奖励表现各国文化特质的新颖创作,对于提携新电影更是不遗余力。多年来,在世界各大影展上,这座简称为“费比西”的奖项,鼓励了无数杰出的新电影,从而建立起它的权威性。

黄河边上米香(陶红)温馨地靠在丈夫王驼子(孙亮)的肩上
最近重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故事》,依然被那份凝重、安详和悲天悯人所感动,力透纸背的对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描摹,仿佛让我们触手可摸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灵魂和内心的挣扎,这样也许就是人文电影的力量。
我喜欢的一幅画:这些人是我们中国的脊梁,米香和王驼子就活在他们当中
剧组一行人抵达蒙特利尔:左起:我、孙亮、王菁华、刘畅、牛浩霖
我们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也经历了令世人震惊的资本带给人们的心灵阵痛,许多的原罪带着坑脏的鲜血浸染着人们的心灵,米香作为一个孤苦无依的中国农村妇女当然逃不过这些世俗的劫数,但是王驼子人性的力量把米香内心深处的善良、淳朴都激发出来了,太阳照常升起,未来是有希望的,感谢“费比西奖”那些西方的知识分子。
在山海关的大海边想了很多、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