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张道奎对铜陵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执着了十年?通过电话和网络采访,记者了解到他的持之以恒,源于对家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1965年夏天,张道奎在铜陵县钟鸣镇泉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呱呱坠地。5岁那年,父亲去世,张道奎的母亲一手拉扯几个孩子长大。1983年10月,18岁的张道奎毅然参军到河南驻军服役,从此离开了家乡。张道奎第一学历只是初中,后来通过自学不断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
1986年10月,张道奎退伍后在部队驻地河南省新乡市成家,在一家中药厂做销售员、销售经理9年,后到新乡一家广告公司任总经理近半年。2004年秋,他独自“北漂”到北京,在一家中国十大策划公司中任职和学习。在多年的销售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张道奎对营销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将这个特长用于服务铜陵发展、策划城市品牌,则归结于他对家乡最纯、最深的热爱和眷恋。“小时候生长的地方,谁也忘不了。无论走到哪里,离开多少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什么地位,拥有多少财富,都不会减少一丝一毫对家乡的爱。”张道奎说。
“工作后,我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回家一次,看母亲和亲戚朋友,也观察家乡的变化。”张道奎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铜陵精致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也是安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独自在外,他想念母亲,想念生他养他的这方土地,也一直在想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他通过媒体时刻关注铜陵的发展。这些年,他每年回家都能感觉到一些变化,人们生活富裕了,市场意识越来越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希望铜陵能够拥有世界级城市品牌,实现百姓富裕、城市秀丽、经济发达、世界闻名。”这是张道奎一直在脑海中琢磨的念头,而从事销售和广告行业多年的经历让他这个念头有了升华。
2002年那次回铜陵,张道奎发现市区零星建了几个铜雕,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四嬉铜娃”。恰逢当时世界范围内铜大量清仓、铜价下跌导致日本“住友事件”发生,这让他对如何利用好铜资源、避免过多受到资源市场行情影响并产生更大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回新乡后,他查阅了诸多资料,得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以铜雕旅游城立牌的城市。因此,他向当时的市领导写信,建议把铜陵建设成世界独一无二的“铜雕艺术旅游城”,通过铜雕艺术,带动铜陵的旅游、餐饮、“八宝”销售和产业发展。“铜价会随着市场波动,铜资源也总有一天会枯竭,但如果建成铜雕旅游城,就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城市品牌的文化、艺术内涵是有灵魂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4年,张道奎进入一家中国十大策划公司工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字定位”的品牌营销理念,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2011年5月,他受聘为“CCTV中国品牌年度发布”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国品牌俱乐部特邀专家。
此时,距他第一次向市领导提出将铜陵打造成世界独一无二的“铜雕艺术旅游城”已近十年。其间,他一直关注世界有无铜雕类的城市品牌,加上这些年接触一些城市品牌策划,让他越发觉得,铜陵应尽快把“世界铜雕之都”这块品牌打出来,越早越好,声音越大越好。
“品牌营销里有‘占位’和‘升位’,如果让其他城市先喊出来,等全国乃至世界认同了,就可惜了铜陵的‘铜’品牌。围绕‘雕’字展开,城市品牌将非常清晰,高度凝练。”张道奎表示,近期他们一直在研究微博营销,利用微博和移动互联,传播速度快,投入成本低,影响力大,做好了可以迅速把铜陵的“世界铜雕之都”推广出去。而“雕”字一字定位,品牌聚焦突出,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品牌定位不够清晰。如果铜陵最先把“雕”的品牌做起来,铜陵就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而“第二”和“第三”是没多少市场份额的。
图二:《铜陵日报》2012年8月8日第三版
张道奎告诉记者,他最后一次回家是2008年12月6日,那是他母亲去世的日子,他已经三年多没回铜陵了。他表示,如果这个建议得到认同,他随时回来。“我希望这个建议能够实施,希望这不是梦想,而是成为现实。现在的城市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先占位,谁先发展。”张道奎说,他的建议实施起来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艰难,因为品牌树立不涉及太多基础设施建设,很多项目可以点带面展开,每一步都从关键点入手,就会容易得多。“我希望和你们一起为家乡做点事。”张道奎对记者说。
记者方文婷
相关链接:
安青网:十年执着源于最纯最深乡情
http://www.anhui.cc/news/20120813/5853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