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道奎与《红》学“颠覆者”谢志明的“一字定位”对话

(2009-09-24 08:36:37)
标签:

红楼梦

颠覆者

谢志明

娄底

谢三曼

一字定位

一思维营销

分类: 张道奎一字定位

  张道奎与《红》学“颠覆者”谢志明的“一字定位”对话 

              

     我第一次听说谢志明,是在今年上半年。

    当时谢志明在网络上很火,但几乎全是一边倒的质疑声,甚至是嘲骂声。因为,谢志明在其出版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里,大胆而鲜明地提出,《红楼梦》真正原创作者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女性——谢三曼,并且爆料:“《红楼梦》中有大量娄底方言和风俗”,“荣国府宁国府原型是谢家二府”,“‘元春’系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等

    说心里话,我当时也不能接受他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原创作者,早已在我心目中根深蒂固,这大约就是品牌第一占位的作用吧。

    二是,我虽然不是红学研究者,但自小就喜欢《红楼梦》,少年时曾经被《红楼梦》深深吸引,甚至想模仿《红楼梦》,在有生之年创作一部传世之作。对于谢志明提出的主要论证之一、“方言”一说,我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我老家距离以前大家公认的《红楼梦》发生地南京(京陵)很近,《红楼梦》里的很多方言跟我老家的土话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出于地域情感来说,我更倾向于维护《红楼梦》发生地是南京。

    直到前段时间,我跟谢先生成为了博友,谢先生向我问起他的作品定位的事,我才再次温习起他的观点来。

    由于大家都比较忙,我与谢先生的网络沟通一直是断断续续的,并且是零星的。

    经过这段时间与谢先生断断续续的零星沟通和对他观点的再复习,我虽然在《红》学观点上仍没有被他完全“洗脑”同化,但至少没有最初那么“抵触”了,甚至已经有了若干动摇。更多的是,我感到,他能一直坚持特立独行,是值得尊重的。

 

    今天,我想抛开《红》学观点讨论,而仅就谢志明先生观点的一字定位(一字营销)问题进行探讨。

    以下是我与谢志明近段时间以来断断续续的关于他的作品一字定位(一字营销)的对话:

 

  

 

谢志明2009年8月16日 20:36:12时在我的《中国一字定位,能否走向国际?》一文中的留言)

    我的小说如何定位?请指教!

 

张道奎(时间:大约在收到谢先生留言后第3天)

    谢老师好!

    谢谢您的信任!

    您现在的产品特色——特立独行的《红》学家形象已经出来了,如果坚持下去,“打透”她,我相信就有收获。

    但不知您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您想“吃”掉哪块市场?

 

谢志明(2009年8月25日19:08时):

    谢谢!我想还历史本来面目!推翻新红学的一些观点……

 

张道奎(2009年8月25日19:08时):

    从目前我了解到的你的资料看,我想给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仅供您参考:

    一、你可以朝着“《红》学颠覆者”方向定位。

    甚至,可以在内心里按照“传统《红》学掘墓者”来定位。

    究竟如何定位到一个字上、如何一字营销展开等,由于我了解你的情况还太少,还需要斟酌,希望有机会见面时沟通,共同提炼。

    二、你在传播中不能单兵作战

    比如,可否跟你们当地的旅游部门合作,一起推广你的《红》学娄底说?

    我相信,娄底旅游部门一定会支持你的,甚至娄底政府也会支持你。现在各地都在争抢旅游资源,如果你的《红》学娄底说成立,“谢三曼”旅游展开,将会为你们家乡带来很大的旅游商机,政府不会不重视的。

    并且还要争取你们同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红》学家们的广泛支持。

    我认为,在中国做事,尤其是特立独行的人做事,和做特立独行的事,最好是只做第一层,别做第一名。即使你实际就是某个领域里的第一名,也最好要团结甚至要跟随他人一起往前走,这样你的“推翻新红学的一些观点”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你的目标还需要再清晰

    比如,即使你实现了“推翻新红学的一些观点”目标,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从商业角度考虑,你即使实现了“推翻新红学的一些观点”目标,你自己的盈利点在哪里或有哪些?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即使不为商业目的,而仅仅是学术“颠覆”,名留后世,也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我作为一个营销人,不太主张你追求“来世”社会效益,而更倾向于建议你实现“现世”经济效益)。

    这些还都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四、你还需要继续挖掘和推出新的论据

    论据更新犹如品类更新,会继续不断地吸引人们关注,逐渐赢得更多人的认同。

 

    由于一直是网络交流,绝大部分信息都是在网上看到的,所以这里也只能提出以上四个浮浅的意见,待有机会见面时,希望能够做更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比如,除了要与其他机构、个人等合作推广你的观点之外,还有哪些更有效地推广方法、具体如何高效合作等等,都还需要具体斟酌。

    再次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

    谢谢!

   

 

 

  

 

 

    相关链接:

     谢志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zm621006

     官员称《红楼梦》作者系湖南娄底女子(图)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9/03-11/1596821.shtml

     2009年09月24日 星期四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3月11日 09:10 来源:长沙晚报

谢志明在湘乡市扶洲谢氏宗祠考察。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自《红楼梦》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去年底,娄底市《红楼梦》爱好者、中国红学会会员谢志明在其出版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里,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女性——谢三曼(方言:姑姑的意思)!此论一出,即引来一片质疑声。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谢志明,听他细说其中原由。

    两本线装书透露原作者玄机

  今年47岁的谢志明是娄底市娄星区水利局副局长,爱好文学写作的他是在2004年才开始揣摩《红楼梦》的。而且,“研究《红楼梦》完全是为了完成家父的遗愿,以安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谢志明说:“父亲为了激发我努力学习,讲了一个传奇故事,说《红楼梦》是我们谢氏家族人写的,其原始素材源于一个叫‘谢三曼’(娄底人称姑姑为曼曼)的谢家女子。我听了,似懂非懂,认为家父所言实在荒谬。”

  “1979年,我在读中专时,父亲郑重地把两本线装书交给我,说是祖传,留着日后有用。我大致翻了翻,是竖印的繁体字,称《石头记》是一名娄底女人写的,所记录的是娄底桃林湾谢氏家族与金陵(南京)乌衣巷谢氏之事。我对此仍然不相信,只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才把书接过来。后来,我把这两本线装书与读过的中学课本丢在一起,遗憾的是,长期的鼠啃雨浸,现在已是片纸无存。”

  “在父亲过世7年后,我想起了他说的那两本线装书。找来《红楼梦》仔细一读,不看则已,一看惊喜万分。原来《红楼梦》所写之事,正如那两本线装书所言。“我在翻看了谢氏族谱后,觉得其事愈加吻合。”谢志明坚信:“家父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红楼梦》中有大量娄底方言和风俗

  谢志明认为,“谢三曼”才是《红楼梦》的真正原创者。第一,曹雪芹并未自称是原著素材的记录者,其年龄也与成书时间不吻合;第二,从写作风格及对旗人的贬低角度看,原作者应为汉人、女性;第三,红楼梦开宗明义:“为闺阁昭传”;第四,小说的一二章与结尾部分,行文风格与中间部分迥异,可以分析得出,中间部分出自女子之手。而书中大量的娄底方言与风俗,可以认定原作者是娄底的女性……再加上我父亲所说的,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谢三曼”!

  《红楼梦》多次将湖南的景物、地名写入其中,如“湘江”、“湘江旧迹已模糊”、“潇湘馆”、“湘云”、“斑竹”、“武陵别景”等。所记录的风俗习惯与娄底一带十分相似,如饮茶习俗、积陈年雨水、嚼食槟榔、丧葬习俗等,乃至民间俗语,如“哈巴”、“号丧”、“嚼毛”(也叫嚼筋,指讲歪理、不服输)等。尤其是方言(假语村言),如“日头”、“毒日头”、“看着不像”、“亏你伸得出手”、“给XX拾鞋也不要”、“劳了半日神”、“起猛了头晕”、“家伙”(指东西)、“劳什子”等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孙伟科教授在读了谢志明专著后说:“直接切入到关于湖南娄底方言的部分……其中关于‘硬话村你’的‘村’(冲撞)解释,‘葳葳蕤蕤’方言中的解释(精神不振),应该说是准确的。”

  据记者了解,在红学界,早有学者从方言与风俗出发,分析出《红楼梦》与湖南有关,但旋即就遭到了学界的诟病。因为《红楼梦》流传已久,版本繁多,夹入各地的方言与习俗很自然。

  荣国府宁国府原型是谢家二府

  《红楼梦》第十八回一首诗中写道:“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谢志明认为,小说中没有涉及过有关谢家的人与事,为什么多次将谢家远祖典故与人名蕴含在书中呢?惟一的解释是,原作者有意留下自己的真实痕迹。

  据他考证,现娄底涟源金石镇桃林湾(旧时属湘乡),确实定居着一门谢氏大家族,有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清初建筑“乐恺堂”为证。清朝御匾“太学”现在仍完整保留。其另一支则生活在湘乡扶洲。全是谢氏敏湖公的后代。故小说中林黛玉一念到“敏”字,便读成“密”。

  谢氏族谱记载,扶洲谢氏为东山应德公支脉之后,其第十四代绍芳公,娶妻易氏。绍芳公早逝,易氏受族人排挤,年仅40岁(1661年)时便携子女多人,前往桃林湾定居,10多年后在桃林湾与两子共同修建了三进九厅大屋。此后,其第三子重返扶洲,仿桃林湾样式建二进六厅房屋。

  “族谱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惊人地吻合。”谢志明认为,桃林湾的两处谢府就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原始出处。易氏被人称为“珩玉太婆”,她即是贾母的原型。

  《红楼梦》写了一个朝代的四大家族,与皇室一脉相连,是何等的辉煌与气派。即使如南京的王府,亦是富贵得不得了。“乐恺堂”偏居湘中一隅,自是富贵,但怎能与王府相提并论?但谢志明却认为,“荣、宁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王府应该是戒备森严的,可荣、宁二府中,并无兵丁守卫,刘姥姥可以随意进出,还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原作者不过是运用了文学手法予以夸张,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见闻。这种方式,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

  “元春”系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

  元春在《红楼梦》研究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原型到底为何人,是红学亟待探究的诸多谜底之一。

  谢志明认为,“元春确有其人,她是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这也是《石头记》成书之初,只在坊间流传,且屡为清朝所严禁的根本原因。”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三年时间里控制了江南大部分省份,其间他主要带兵驻扎在衡阳。此时,吴三桂虽已年老,但风流不减,广纳后妃。“衡阳与娄底相距不远,足可以使元妃每月回家省亲一次。”

  这也就可以理解,流浪至桃林湾的易氏一家,为什么在10余年时间里暴富,又在吴三桂身亡(死于1678年10月)后家道突然衰败。

  《红楼梦》里大量的地名与诗词中,多处可见到吴三桂的身影。谢志明认为,《红楼梦》所说的绝非简单的家族兴衰、儿女情长,而是带有历史色彩的巨著。也许原始素材的记录者写的大户人家的兴衰史,但编撰者却将其演变为一部凭吊明亡、吴亡、“吴止清芳”的血泪史。“清朝文字狱盛行,编撰者不敢实录其事,只得‘真事隐’、‘假语村言’了。”

  观点:“方言与习俗”说只是打开了一扇窗户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自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初,胡适先生根据《红楼梦》里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所说,得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且该书为“作者自叙说”的结论。

  近百年来,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作者的说法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谢志明的“湘中方言与习俗”说,只是为破解红学密码打开了一扇窗户。但其余的考证,仍没有摆脱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套路。

  去年底,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谢志明研究《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今年2月20日,他被中国红学会吸收为会员。孙伟科指出:“他的努力使《红楼梦》与湖南、与娄底发生了关系……至少在这一点上,谢先生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

  “我的研究仅是开始,很多谜底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揭示。”谢志明坦言,“我希望更多的湖湘学者、红学专家加入进来。如果这个研究方向没有错的话,对红学、对湖南都将有很大的益处。” (首席记者 范亚湘 实习生 张光智)

                                                                        【编辑:王赛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