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巴克逻辑

(2013-10-22 11:13:35)
标签:

星巴克

啧啧

杂谈

分类: 所谓人生
昨天央视报星巴克价格过高,我兴致很好地到天涯上溜了一圈,果然看到一群人哭天抢地地为星巴克鸣不平~态度可以大致归结为:
1、转移话题型:“不管楼价不管油价管什么咖啡价格简直是闲得蛋疼!”
2、自我反思型:“与其谴责星巴克价格高不如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茶餐厅做不到那么好?”
3、自卫反击型:“星巴克价格高吗?我在小县城/小地方/二线城市随便买杯咖啡也要十来块钱嘛~”
边看边笑。
这个热闹我看得兴高采烈,毕竟,这种“疯子骗子坑傻子(都到这个就想起某个新开的淘宝店233333)”“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戏码还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今天看到有人贴出了星巴克方面的回应:
星巴克:售价高因为客人一待就是几小时】针对中国官方媒体的暴利指责,星巴克中国与亚太区总裁卡尔弗回应称中国咖啡店利润率并不比美国高。他解释道,星巴克中国咖啡馆面积要远大于美国,因为大多数中国客户喜欢在店里逗留,一待就是几小时,而80%的美国客户拿到咖啡就走。
我看了就忍不住呵呵了。
这叫什么?典型的得了便宜又卖乖,满肚子坏心眼还嘴贱,玩命作死给自己树FLAG。
真是看不惯啊。

说来,无奸不商。不说开封菜啊麦记之类的外国快餐品牌,即使是国内的各种餐饮企业也是拼命宰消费者的……作为消费者呢,在社会上生存了这么久,也不是什么事儿都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早就气死了。
问题是,你牟取暴利、把消费者当肥羊宰了,背过身去偷乐就是,偏龇着牙跑出来跑出来炫耀自己的“星巴克逻辑”,这个就是你不对了。
只说我上面贴出的那一种回应。那条回应的内在含义解读出来就是:我们在美国就是一旺客(或者说蓝雪)之流的饮品品牌,客人都是买了就走;到了中国,客人觉得我们NB,我们也把自己当成高端品牌咯?客人愿在我们这坐,我们只好弄铺面,至于成本嘛,中国消费者负担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当然不是天经地义。略懂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产品的价格应该是由产品价值决定,而非商家的经营成本决定的。
倘若星巴克在中国卖的咖啡咖啡豆原料更好、炼乳和方糖更加讲究、店面环境格外讲究、提供的是更优质的休闲体验,那么30+一杯的咖啡无可厚非,因为它有这个价值。
现在的星巴克咖啡有这个价值吗?还是说,30元一杯的咖啡,除了制作所需的5元左右,再扣去员工工资、水电费,剩下的10多元全部都是消费者应该替星巴克支付的房租,它们就是消费者的“座椅使用费”+“洗手间使用费”+“空调费”+“wifi使用费”?
说着都觉得好笑。
自己把自己当成即取即走的饮品摊,还腆着脸充高端咖啡厅问消费者收钱,星巴克的所作所为还真对得起它那张脸。

并不是说星巴克不能高收费。
很多高端咖啡厅和茶楼价格都是高到飞起——80元一杯的蓝山和400块一壶的普洱,卖这些的店家很明白:“我们卖的就是高端”,于是尽心竭力服务,提供(或者声称提供)最好的咖啡豆和茶叶,外加最好的消费环境和休闲空间,尽心尽力服务,力求让消费者满意。
如果星巴克到中国就是想做这种高端,那么服务好一点标价高一些,谁也不会不满意。
可显然这不是星巴克想走的道路。它还是想做一个“清新自然让人舒服,带着淡淡柠檬香”的平凡咖啡厅,把自己定位成阿水大杯茶啊、蜜塘啊之类的饮料店,认为中国消费者会像“80%的美国消费者”一样拿了咖啡就走——那么,它究竟凭什么比普通的饮品店贵那么多?

上纲上线一点说,“星巴克逻辑”归根到底,是一种“鄙视中国消费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强盗经营逻辑:认为把照搬美国经营模式就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在市场差异面前粗暴地利用加价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星巴克的所作所为,直观地表现出了对中国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不尊重。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买他们的账就是了,呵呵。

话说回来,这种逻辑我们不是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见到。
看着现在的星巴克,我总是会想起十来年前的开封菜和麦记——那个时候去一次西式快餐厅,是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啊~
可现在呢?这两家缠缠绵绵绕天涯的快餐厅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均价套餐(比如15元的午餐/晚餐等),不仅要把自己在国外的卫生标准和服务细则搬过来,还要变着法地研究中式口味推陈出新,一边从11元一杯的大可和十来元一个的汉堡里牟取丰厚利润,一边尽职尽责地扮演公厕和夏日避暑圣地的角色……
它们的今天,就是星巴克的明天——前提是,星巴克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市场、尊重中国市场,给自己的服务制定合理的价格。

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想起很久以前在高中历史书上看到的一个小小的知识扩展。说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某商人想到中国大赚一笔。他带着睡帽漂洋过海,幻想上亿中国人每人一个睡帽的美好场景,最后却赔得倾家荡产——因为中国人根本没有戴睡帽的习惯。
清代的中国人没有带睡帽的习惯,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代中国人仍然没有这个习惯。
咖啡也不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那么等一个多世纪过去,未来的中国人会将咖啡纳入饮食习惯吗?
于是,当星巴克褪去了“舶来品”的鲜亮外衣,却不能提供与价格相当的服务时,它又能中国生存多久?
我们拭目以待。

还有那个40美刀(是这个价么)的白吉馍。
星巴克方把这个列出来说明“国际价格不同”,说实话我觉得挺好笑的:白吉馍是中国的白吉馍,它本身的确带有中国文化和中式料理的烙印,什么面什么饼什么肉什么刀工自有讲究,物依稀为贵,尝新鲜的人自然出得这个价。
倘若美国的白吉馍跟中国的咖啡一样漫山遍野到处有卖,有新鲜的有密封的不讲究的根本尝不出好坏,你看还有哪个2B会多花那些冤枉钱?

最后,特别想跟那些“咖啡又不是生活必需品何必揪住星巴克不放”“房价控制了吗管咖啡的价格!”的人说: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其他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的态度。
往大里说,每一次微小的博弈都关系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动态;往小里说,每一次短暂的交锋都事关中国消费者的尊严——中国市场的确开放得不够,中国消费者的见识和购买力的确还很有限,但这并不是外国品牌不尊重我们的理由。
来中国做生意,就必须了解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这,就是规矩。
人穷但不能志短。某些品牌不把国人当回事,国人不能跟着不把自己当回事——这,才是交易。

因为“星巴克是外国的还起来很腻害呢!”于是心甘情愿花30块钱买杯原料成本5块钱左右的咖啡美滋滋地喝,与“30块钱就当打发点钱吹灰空调顺便喝杯东西吧”,这两种消费心理的差别,那可就太大了~~~
===============
ps。最近总是在天涯看到别人截图的一些微博言论,深深庆幸我以前玩微博的时候关注的人们十分正常……以及微博上现在有多少小学生以及智商与情商不如小学生的巨婴,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