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花归来马蹄香——干亚群的散文集《给燕子留个门》读后

(2014-12-05 19:39:23)
标签:

2014

流水浮灯

散文

评论

分类: 笔底留香:[我评]

踏花归来马蹄香——干亚群的散文集《给燕子留个门》读后□踏花归来马蹄香
 ——干亚群的散文集《给燕子留个门》读后

 

目光轻碰文字,触动心底一帘幽梦。所有的邂逅都是一种缘分,纸上风景也是。仿佛一页薄薄的烟雨童年,仿佛一幅缥缈的故乡山水,仿佛逝去的一切又猝不及防地与我相遇。童年永远是掌心里的一粒词,故乡永远是远行者忘不了的根,而记忆则是一座方城。
       一盏茶,一抹灯光,今夜坐拥在小城里,把时光留给《给燕子留个门》,我愿凝眸于作家笔底徐徐铺开的风景,更愿聆听这些用心细致描摹的乡村物语。
      《炊烟》《像镜子一样的池塘》《过年那些事》《一个叫阿凤姑娘的接生婆》……作家干亚群像一个通达的智者,用流水一样欢快的笔调娓娓写来,一本书就像一本活色生香的乡村词典,写尽了乡村生活的素朴,惬意和欣悦,也掀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年少乡村记忆。
        捉蜜蜂、摘桃子、抲黄鳝、粘蜻蜓、赶鸭子、捏青团……与小眼睛的麻雀,大眼睛的蜜蜂交朋友,多么有意思啊。我看见一个可爱的小丫头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在村子里追逐奔跑,在学堂里读书识字。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读着读着就忍俊不禁,想起了丰子恺的那些有趣的漫画。
      "夜晚,我们在屋里说着话,它们静静地在泥墙里休息,一点声音也没有,整个村子飘浮在花香里,还有一种蜜味从泥墙里渗透出来”读《泥墙里的蜜蜂》就像读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第二天醒来,村子明明亮亮,从各自圈舍、牛栏、窝里出来的动物们又恢复了自己的生活,该鸣的还是这样鸣,该吠的还是那样吠。村庄回到了白天的秩序。池塘还是像镜子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金色,青青的水草上挂着一串串露珠,偶尔清脆的“扑通”声却让我们感到青蛙又把池塘让给了村庄。”读这些美美的句子,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温馨。
       文章中也有乡村落后习俗一面的描写,如“当刮台风里时候,母亲就会在灶膛里烧几把火。"《炊烟》里这样写到,“上面的龙王看到了烟就会从这儿走开,知道下面是人间” ;《敞开的木门》则写到“老人告诉过我们谁把饭粒掉在桌子上不起来,谁就会在打雷的时候被雷公公劈死。”现在读这些并不觉得愚昧可笑,而是一种淳朴,温馨。
    “暮色像一块抹布,在西边胡乱涂抹了几下,就把太阳抹走。” “忽然看到水缸里有一朵云,旁边是清澈的蓝天,像一朵盛开的水莲。”诗意灵动的语言处处皆是,展卷读来,如沐清风,那些美好的情愫像是从月光里流淌出来的。“父亲母亲一再叮嘱我不能去水边玩,好像我是一粒糖,掉近池塘里,便会溶化。”新颖的比喻则生动有味,写出了父母的百般疼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捉知了”、粘蜻蜓”等细节描写,刻画入微,尽显小孩子的稚气和可爱状。这些或质朴或优美的文字与作家的仔细观察,有非常好的文字功底是分不开的。写人物的那些篇章也令人难忘,或夹叙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有台湾作家琦君散文的风格,如数家常,娓娓道来,简净雅致,清新生动,一种特别的韵致跃然纸上。而有一些句子则充满了哲思,如“开门关门如同村庄的呼吸,人们便在呼吸间过日子,无论宽裕与紧张,只要门开着,这日子就过得有板有眼。”“我们玩水,水也在玩我们,除了钻入耳朵,鼻子外,最担心的还是脚抽筋。”等等,还带些禅味,亲切自然。
        世事恍惚,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回想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富有,物质贫穷然能听着美好的风声。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生活的改善,固有的一些东西在慢慢失去。集子里的很多文章也写出了作家淡淡的忧思。“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你复一年,燕子只能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字里行间流露出遗憾,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炊烟是村子里站得最高的,直到出现了一幢幢楼房。从外面回来的人已看不自家到炊烟。” 炊烟如同一个出远门的人留在村庄里的灵魂一样,飘浮着,飘浮着,读来心里不免感到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好在这些慢慢变旧,慢慢失去的东西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从记忆的容器里流出来,像水一样一点一滴地落在纸上,慢慢洇开,还原成一个记忆里安详,淳朴的村庄的模样。泥墙屋,木门,池塘,鸡鸭,狗猫,燕子,青蛙,蜜蜂,蜻蜓,是村庄永远的一分子;接生婆,赤脚医生,乡村教师,理发的,修伞的,补鞋的,以及远来的小商贩也是村庄永远的一分子。
       记忆里的村子是灰色调的,也是温暖明亮的。我沉浸在作家干亚群的文字里,自然就回忆起了村子里的点点滴滴,像在脑海里放电影一般,有着无限的美好。因为经历过,因为逝去了,朝花夕拾,尤其显得珍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江南宁绍平原一带的农村生活这是这个样子。我读着读着就往回走,走进一幅民风淳朴的画里。坐在老屋门前晒太阳,仿佛听见母亲和小朋友在喊我乳名。这些对今天整天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孩子来说,已如同古迹一般。
     “踏花归来马蹄香”夜深人静,读这些清丽的文字,就如捧起一束束芬芳的花朵,也感觉是在读一个村子温馨的传记,目光里多了一份诗情画意,内心里多了一份醇和宁静的力量。
       再次感谢美女作家干亚群,用儿童的视角,用生花妙笔,用温情而感人的笔触在纸上留下了村景之美、童真之美和乡情之美。并把这本弥漫着童真乡趣,流淌着生命血液的散文集《给燕子留个门》赠给我,我愿一直徜徉在她的丰盈墨香里。

一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