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意识与企业文字工作的三个层次【转】
(2009-06-23 08:05:44)
标签:
杂谈 |
2007年第11期《世界经理人》杂志有篇《当个好下属》的文章,文中对下属的成文意识是这样表述的:“要具有成品意识,提交给上司的东西千万不能是半成品或次品,这样做遭殃的是自己,千万不能偷懒”。
这篇文章谈了许多做个好下属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成品意识。
不论在什么岗位,都会经常遇到诸如汇报工作、上报总结、制定方案、请示问题之类的事情,这些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文字体现出来,可以说成品意识是上司对下属在文字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下没下功夫,掌握没掌握情况,能不能驾驭某个问题,讲透没讲透原因,等等,都可以从文字材料中反映出来。
由于在邮电时代曾经做过较长时间的文秘工作,我真切地感到,邮电时代的很多领导特别是有一定威望的主要领导都十分看重文字工作,领导自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字水平,即使不擅写,但绝对能分辩文章的好坏,懂得怎么评判和修改,有时领导的修改会让人茅塞顿开、幌然大悟,很能显示领导的政策水平、决策能力、领导魄力与工作智慧。
那么,企业文字工作如何体现成品意识呢?
我个人的感受是:企业文字工作的成品意识表现为三个层。
第一个层次是文字材料要面貌端正、形式合格,这是成品意识最低层次的要求。
所谓面貌端正,是指文字材料从形式上要让上司觉得舒服,即形式合格。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文字材料的排版、字体、标点、抬头与落款、序号排列、盖章等细节要符合规范,格式正确,给人美感。比如,使用数字不能一会阿拉伯数字,一会中文大写;盖章不能东倒西歪,随心所欲,要严格遵循“骑年盖月”的规定。其次,要杜绝错字、别字、多字、漏字,由于电脑操作的原因,错字漏字多字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定稿前要仔细校对。再次,语句要通顺流畅,遣词造句要符合身份特征。
形式合格只要认真就可以做到,可是完全杜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大到报纸,小到一般公文,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实,这些小差错,虽然不能说是根本性的错误,但是至少会影响上司的阅读心情。事实上,我们读盗版书时,常因遇到错字漏字而大为扫兴。
第二个层次是文字材料要有思路,言之有物。通过文字汇报工作、报送方案、请示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把事情说清楚。
能把事情说清楚,表明思路清晰。清晰的思路来源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于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以及对基于解决问题所做的有益探索,体现了我们对工作的思考、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行动行动方案的把控。
第三个层次是企业文字工作要具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光有思路,仅仅停留在能把问题说清楚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提交给上司的东西是企业经营管理思路和举措的反映,体现的是我们驾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企业文字材料的好坏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也不完全依赖于文化水平的高低。战争年代很多指挥官根本没上过学,但是就能打胜仗;打胜仗的重要环节靠指挥,指挥的重要内容是作战方案,好的作战方案也是一篇充满战火气息的好文章。显然这样的文章光靠技巧肯定写出来,它来自一个指挥官对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分析,是一个指挥官排兵布阵思路的体现。同样的道理,如果不透彻地分析市场,不掌握竞争对手信息,不研究市场的规律,我们的工作思路和经营举措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有之有效,反映在文字材料上显然也就不具备成品特色。
企业的文字工作与新闻报道不同,与文学作品更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的文字材料要真枪实弹地解决问题。如果说关于企业的新闻报道好比医院做的广告,企业的文字材料就好比医生开所处方。广告可以虚吹一层,而处方则显示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实力,不能乱来。好的企业文字材料必然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企业文字工作的这种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的通信企业专门引进中文系高才生和报社的专业记者,但是仍然写不出令企业领导满意的文章。
从内容上讲,企业文字材料多数要反映决策思路和执行措施两个方面,即对问题怎么看和准备怎么解决。企业的任何一个岗位都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没有纯粹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任何一项工作,在动手之前必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决策。只不过领导层次越高决策的层次越高,需要执行的事项越抽象;反过来,职位越低,需要决策的层次越低,需要执行的事项越具体。因此,即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决策与执行的辩证统一。如此看来,把我们准备怎么办以及是如何办的思路与做法准确表达出来,就成了文字材料。
最近,偶然读了一本名为〈大跨越〉的书,写的是我国电信业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作为有幸经历了邮电大发展的邮电人,我看了深受教育。这其中,讲了许多好的思路和创意给中国电信事业带来的惊天巨变。比如,现任中国移动老总王建宙和现任中国电信老总王晓初,当年在杭州电信局任局长、副局长时,在全国首创了网管中心、大客户中心等四个全国第一,在多个方面开创了中国电信业的先河;现任中国联通副董事长左迅生,当年在济南电信局当局长时,面对省委书记吴官正和邮电部长吴基传的视察,对济南电信如数家珍、对经营管理独具匠心;现任中国联通副总的李刚,在广东移动任职时首创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的业务品牌,把电信行业引入到品牌竞争的火热年代;乌鲁木齐电信把普通的114查号台经营成了在电信行业为人称道的号码百事通品牌;中国移动借览韩国手机音乐的发展经验,率先推出手机音乐彩铃;还有,佛山电信当年在程控电话引入国门之初,为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在全国首创电话一条街的发展模式,这种主张成片、有价值开发的做法,即使到了今天,对于南方联通特别山区的数固业务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理解了投入产出的含义,理解了成片开发的先后策略,我们就不会再为发展偏远山区偏僻小镇上的一个孤单网吧而叫苦连天了。
想说的是,这些工作中的好思路和好做法,只要稍家整理,就是一篇司催人奋进的好材料。这样的文章即使文字拙笨一点,我相信也会受到上司的亲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