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相册及图片 |
说到做月琴,王庆国滔滔不绝,提起他刚刚制作完成的九龙月琴,其得意之色溢于言表。笔者求教这把九龙月琴“妙”在何处?王庆国乐不可支地说道,这料——是他在老天桥市场不知寻觅了多少回才淘来的,它是一块百年以上的小叶紫檀老家具料,这种料极其难得,可遇不可求。
俗语说:名师出高徒。王庆国能做得一手好月琴,经名师指点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然而,王庆国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做月琴至今,还没有真正拜过师傅,更甭说名师了!几十年前的那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
北京东华门一个制作和修理提琴的作坊外面,一个小男孩正隔着窗玻璃向里张望,双眼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一连几天,人们在这里都能看到这个小小的身影。终于有一天,作坊里的师傅出来了,问他:“小家伙,你天天上这儿到底看啥来了?”少年率真地答道:“我喜欢小提琴,可我买不起,我想学做小提琴。”师傅看他聪明伶俐,又讨人喜欢,就让他进来了。从此,这个作坊里就多了一个“小学徒”。他,就是少年的王庆国。
王庆国制作的第一把月琴,耗费了他一个月的心血。制作完成后请北京京剧院月琴名家尚长贵先生鉴定,结论八个字:音色优美,外观漂亮。这把月琴后来被一位美国华侨购去,成为心爱之物。
原来,在传统月琴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王庆国大胆进行了革新。首先,在不改变传统尺寸的前提下,加大琴腔子(共鸣腔)的体积空间,同时在琴腔子里面加入两道音梁(传统工艺是一道音梁),从而增加了共鸣;其次,根据不同行当演员和不同调门设计不同的月琴尺寸,一反以往月琴生产只依据一个尺寸的传统,这样既能够保证演员所需调门的最佳音色,又能够适合剧情的需要。如上述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和戏曲片《江姐》,所需月琴就是这种“一对一”制作的范例。
作为拨弦乐器,月琴的历史可谓久远。它由阮演变而来,流行于晋代,大约从唐代开始被称为月琴。至清代,月琴演变为现代的样式。从1958年开始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月琴制作经历了多次革新,其音量明显增大,音色更加优美。
如果说作为与京胡、京弦子并称为京剧文场“三大件”的月琴,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为京剧乐队锦上添花,那么,作为当今业内的佼佼者,王庆国——就是那个为月琴制作锦上添花的人。
前一篇:《竹檀京韵》---王庆国
后一篇:尖字的历史存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