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  水调歌头 叶梦得

(2012-10-19 15:23:11)
标签:

情感

分类: 佳篇共赏

    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藏。须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乡。雅志真无负,来日故应长。    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冥鸿天际,尘事分付一轻芒。认取骚人生此,但有轻蓬短楫,多制芰荷裳。一笑陶彭泽,千载贺知章。

 

叶梦得也是宋南渡时期的一位重要词人,只因其年轻的时候曾依附过蔡京,并得蔡举荐而得徽宗赏识,就落了个蔡京门人、求和派、参与迫害“元祐党人”的骂名。但经现代学者王兆鹏等的考证,叶梦得虽仕途较为顺达,但为官勤勉,并无明确的证据证明其确有“奸臣”行迹。

如果说大多数情况下文是“如其人”的话,我们从这首词中也恰恰可以读出一个一心向往“水云乡”的叶梦得来。叶梦得晚年也确实实现了他的理想,隐居在湖州老家的石林,以读书吟咏自乐,倒真有些“渊明”气息了。

 

都说叶梦得词学的是苏轼,甚至有人谓其学苏得六七分,从这首词来看,很可作为佐证。这首词整体上是议论说理,大有苏轼《行香子·三入承明》、《沁园春·孤馆灯青》的味道。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类词因其中情景多为议论服务,往往给人以“境界”不甚分明之感。

然我所看重的,乃作者之内心也,即使是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呀。

 

“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藏”是总领,慨叹人生,今古对身世,几对两,流转对奔忙,是个很妙的对句,大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意味,颇具概括力,也很能引发人的同感。且比苏轼的这句更有一种绵延的时空感,“今古几流转”,可以说是人的前生今世、今生来世、生生世世都在不断的流转过程当中,也可以说你我他、甚至万事万物都在这种生生世世的流转变化当中。

“身世两奔忙”,两字用得有分量,在生生世世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却不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尤其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身不由己,做着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生劳碌,世世奔波,却始终不明不白,这种奔忙到底有什么意义?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奔波劳碌往往是在助长邪恶,甚至当着豺狼的帮凶,这就更加增添了“身”与“世”两分张的感觉。

“一丘一壑”,是代指隐居的洒脱之说,最早《汉书·叙传上》即有: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之说。《世说新语·品藻》亦载谢鲲答晋明帝之语: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那么词作前两句合起来看,就是现实不如意,干脆去做隐士,若用孔老先生的话说,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若用李白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若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祖宗们还能怎么样?

 

 “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藏” 以下,均是针对“两奔忙”的自我宽慰、自我解嘲之词。又分作五层意思,一、确认“水云乡”也即隐居之地的可占可慕。二、对骐骥之“空矫首”即空有抱负的回顾与感叹。三、再次确认自己远离尘事的想法。四、再度转折,慨叹即使是屈原,生活在眼下,也是无可奈何的。五、做潇洒状,以陶渊明与贺知章作为最大的精神安慰。这五层意思,两度转折,三次确认,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彷徨与矛盾,可见他的思归“水云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并非天性所致,而是尘世受挫后的不得已,这可以说是儒家“用舍行藏”观的鲜活体现。下面逐一分述之。

 

“须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乡。”这句两处与苏轼有关:苏轼曾作《超然台记》,其中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超然物外之说大概本于此。又苏轼《南歌子·别润守许仲途》词云: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水云乡之说大概本于此。这句的意思是说,确实有另外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吧,那些隐逸的扁舟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各占一处,放旷自得于山水之间。那可真就 “雅志无负”,来日方长了啊。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中对好友参寥子也说:“约他年,同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公即谢安,《晋书》本传谓其“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这是第一度确认。

 

然而接下来的“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却转为对自己不得志的感叹。骐骥空自昂首,却不知为谁而昂,话外之音即自己空怀一腔热血,却不知为谁而洒。可见词人用世之意是很强烈的,此句大有生不逢时之感。从中不难想象词人曾经的“一番作为”与事与愿违。这是第一度转折。

 

 “冥鸿天际,尘事分付一轻芒”,词人这时大概想,咳,想那些不愉快的过去干什么,我要象天际的鸿鸟一样高飞远举,把世间的尘杂留给那叶芒草。这是第二度确认。

 

“认取骚人生此,但有轻蓬短楫,多制芰荷裳。”这句是说,我不归隐又能怎样呢?即使是“九死不悔”的屈原老先生,若生活在这个时代,也只能天天撑着一只小船,用莲花制作衣裳而已啦。可见词人的不甘心,想有所作为,可是想想地位那么重要、理想那么高远、意志那么坚强的屈原,都不能力挽狂澜,自己一介书生,还能奢望什么?想到这里,词人再度热起来的心又冷了下去。这是第二度转折。

 

“一笑陶彭泽,千载贺知章”,既然屈原都只能那样,自己也就没必要苦苦思索下去了,还是潇洒一笑,且休官去吧。到了这时,词人只好拿陶渊明与贺知章来做自己的安慰,再度确认自己的归隐之志。这是第三度确认。

难说啊,词人搁笔之后,那颗心不会再度“热”将起来?

 

这首词通篇托物言志,意象繁多却不甚协调,显得较为支离。但“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不失为一警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