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亚大陆地缘板块图解(原创理论)

(2015-06-12 05:34:47)
标签:

欧亚大陆

地缘

德国

中欧

中国

分类: 新理论探索
http://s8/mw690/001o1mumgy6SZP0mFCv27&690
欧亚大陆地缘板块图解(原创理论)
从图可见,欧洲中心是中欧——德国,东亚中心是中国南海(涨海)。欧亚大陆联系的中心是里海地区。因此中国的纵深战略应该是向南开发南海,使之成为“地中海”,向西深入中亚和阿拉伯海,当然阿拉伯海的核心当然是巴基斯坦了,相应的孟加拉湾的核心是缅甸。

每一个圈都是一个经济板块,比如中国 韩国 日本的核心就是东海,其焦点是上海到宁波。
韩国算到中国东北板块,胶东半岛就是经济前锋了。
地中海分成了两块也符合实际上的经济状况。
中南半岛被分在了南海和孟加拉湾两块,说明其核心利益是不同的,需要分而治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缅甸的利益。但反过来此板块核心却是泰国。
同样,阿拉伯海的核心是巴基斯坦。
通过这个图可以看见中国的海外利益点。同时国内区划对于城市等级的确定也就找到了战略支点。比如喀什就是西部板块和中亚板块的连接点。为啥使用地表覆盖呢,可以看清什么地方会形成联络点,什么地方是防御点。同样,二连浩特成为联络蒙古的要地也不是偶然的。
图中还有更多信息,就不一一细说了。

解释下,可能产生的质疑。
第一,西欧不是不重要了,而是他是中欧、凯尔特岛屿、西罗马地中海三个板块的中心了。这就是法国的意义,只有这三者都健康的时候,法国发展才会好。
第二,中欧和东欧大部分是斯拉夫的天下了,不过他们不像拉丁语区那样的统一,所以稍显逊色。
第三,中亚本来应该是路权的核心区域,不过他的混乱就把路权让给了北部的俄罗斯和南部的阿拉伯了。
第四,此图的缺点是暂时忽略了美洲和非洲。目前对于这两个区域没有连片,是否考虑使用将大洋理解成虚设的一个版块的模式连接,尚待考虑。
第五,各个板块是相互影响的,看上去亚洲很多版块都可以成为中心版块,但是他周边的版块太弱了。带来了不良影响。
第六,圆圈不相交的区域表示受到三个区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这一理论是对之前的两个理论的延生,其核心是中心地理论的扩展。
相关内容参考:
中心地理论用于省级政区——结合 经济性原则和地缘加权的区划假设及其实践,有人说不可行,我想说实际上的情况只是存在多个区划理论板块的合并建省而已。
中心城市(点①),人口>100万,边区例外)到该省级区域经济圈其他城市(点②)的有效辐射半径约180公里,范围约10万平方公里。
按此计算,中国区划96行省为宜,实际情况下,还需要建立地缘中心城市(直辖市)和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按此区划可以细致地管理好国土资源。将来每块国土都大有用处。
每个中心城市(点①)与相邻中心城市(点③)均能达到有效辐射,形成凝聚经济效果需按照正六边形分布。结合六边形法则可以抑制地方割据。
实际情况除考虑经济性原则外,需考虑山川形便、犬牙交错、边境风险分散、地缘加权及民族融合。六边形法则在山海关、莫贺延碛位移,在藏北无人区不适用。
省级区域经济圈和六边形法则模型图如下:
http://s12/mw690/001o1mumgy6SZRrPzcL5b&690

中心地理论用于中国组团关系——中国地缘七环论与首都选址。有人说,搞三个环就可以了,外蒙古不属于中国了,还有两个海域忽略了。其实中国和蒙古的经济交往是没有也不可能中断的,南海是中国的里海,控制了南海就控制了中南半岛。东海的核心是琉球。

中国地缘七环论
昔日秦疆即今中华之腹地,范围大抵燕山-阴山-哀牢山以内。其北,以昆仑山、阿尔泰山、大漠、大兴安岭、长白山为界,分羌藏、西域、外蒙古、内蒙古、东北、朝鲜。其南,以长山分缅甸、越南。云贵以为南中诸国之跳板。羌藏俯视印度。缅甸、越南、蒙古、外东北、朝鲜是为遗患。
定都往往偏安一方,大同、巴林、北京偏安东北和蒙古,银川偏安西域、蒙古和羌藏,大理偏安西南和羌藏,西安-洛阳-邢台一带统领中华腹地,然衰败则四方割据。至于杭州-南京、成都-重庆、广州、沈阳-长春-阿城、伊犁、库伦、新北实为割据一方而已。
唯天德可以兼顾西域、蒙古、东北和羌藏,威灵久驻亚洲,以为亚洲共主,且居山南水北,有高山、深水、平川、流沙,钟毓一体,山北广牧,山南屯耕,文化交融,流沙之地可以用于军事,亦可以发展环保产业,可谓之定都首选。副都设于洛阳。另设多个直辖市:东方大港非上海莫属,作为经济中心。安羌藏直辖拉萨。定西域直辖博乐。南方大港已有珠海-澳门-香港-深圳,亦为科研转化中心和东亚金融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