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行的沙漠之舟——画家潘丁丁

(2006-12-25 02:29:15)

苦行的沙漠之舟

——画家潘丁丁

/老农

 

在北京文华艺术中心的展厅里,挂满了以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题材的画,有些已经复制成精美的挂毯。这些画的风格介于写意画和装饰画之间,笔触流畅,色彩强烈,透着一种浓烈的西域少数民粗犷奔放的生命激情。这些画里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集市场景、丰收喜悦、充满活力的哈萨克姑娘和塔吉克小伙儿以及智慧风趣的维吾尔族老汉;还有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古丝绸之路、龟兹歌舞和天山大漠风光……

开始,我仅为这些美妙而富有感染力的画所吸引,从画框的作者名签上得知画家的名字叫潘丁丁。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这名字和画一样美,我想画家人也一定和名字一样美,如果不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至少也是气质和品格非凡的中年女士。画的主人告诉我:丁丁是一位高大的须眉汉子,而且在两年前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六十三岁虽然不能算作英年早逝,但他还是走得太早……主人指着一幅静物粉画对我说,这幅画叫《生命之花》,是丁丁眼睛复明后,画的第一幅画。复明?难道他曾经失明过?我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伤感。于是,一种好奇的心理使我开始进入了丁丁的艺术人生……

“人生一切难预卜,本来我根在广东南海,却生长在京华古都,在最富于浪漫情怀的年华里,我又漂泊到了西域的天山脚下,几十年过去了幻若梦游……”潘丁丁1936年出生于北京西城一个古老的四合院,1950年,刚满十四岁的他就只身来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一边学习,一边为剧院作舞美设计,这个阶段丁丁的艺术素养主要来源于边疆的生活和大自然的天赋。他是这样描写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感受:“……当慕士塔格屹立在你面前的时候,当阿尔泰的金色白桦迎来霞光的时候,当戈壁雪原踏出第一道足印的时候,当戴月夜行在沙漠之中的时候……这西部大自然神奇的美会把你过滤了,融化了。它是诗,是音乐,是哲理……新疆是博大的,天山无比的高,戈壁无比的远。这博大自然中的人,热情、淳厚而豪放,他们有大漠那样宽广的性格。在这里,你饿了可以伸手要馕(注1,渴了可以说声吃瓜,彼此都无须客气,也不必奉还,人们只要以心换心的真情和信任。在这里你看不见那悲天悯人愁眉苦脸的窘相。即使日子过得清苦,人们的腰板也挺得直直的,该跳舞的时候,照旧高高兴兴地去跳舞……我爱新疆。我爱这些大漠造就出来的硬汉子,这些不屈服命运的‘大漠人’……”

少年潘丁丁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后来他有机会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继而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铜版画专业,26岁成了专业创作美术家,到了80年代他已成为非常有成就的高级美术师。从6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多次参加北京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处举办的国家级美术大展;80年代他的作品已经在国家及国际大展中多次获得大奖,并成为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中国新疆画家”……

然而,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却是极其艰苦的。丁丁用他自己的双腿走遍了天山南北、戈壁沙漠、边寨村庄、雪域高原。如果说“在天山深处不知喝过多少香甜的奶茶;在葡萄架下不知跳过多少刚劲的刀郎舞;听惯了塔吉克鹰笛和于阗老汉的都它尔(注2”是以汗水和友情唤起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激情,那么,穿行在塔克拉玛干“死海”,追随着古丝绸道上的驼铃;攀援上寸草不生的昆仑山险峰,领略那西域天地雄浑和苍凉,则是以生命去体验那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

“美的探索者往往要伴随着枯燥,走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正如“历史上那些锲而不舍的有志者、苦行者,用生命和毅力开拓出来的那条古老而漫长的丝绸之路”。

他就是这样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再用感受和理解去创作,他的画绝不是一种客观的记录和描绘,从他的画中往往使你看到他的欢快、他的寂寞、他的梦想、他的爱,

可以说他的画就是他自己。

   丁丁的艺术探索是艰辛的,而丁丁的生活道路更充满了坎坷,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上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他的眼睛越来越坏,不可以想象一个画家没有好的视力还能进行卓越的艺术创作,然而,丁丁就是这样坚持着,到了80年代后期,他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了,但是,丁丁凭着爱,用心还在画,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我这个人,只要能活动,没有病到卧床,我是还要折腾的。去年我盲的时候还画了一大批画,在春节,我竟瞎着画了一百多张贺年年画。我崇拜生命力,也崇拜有朝气的人。”

丁丁的生活不富裕,要治好眼睛必须做手术,那要很大一笔钱,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一位台商,把自己手中的一卷画拿给台商看,台商是位识货的主,当下以不高的价把画全吃下。丁丁为了自己的眼睛和艺术生命,只得忍痛割爱。后来,那位台商把画带回台湾,办了个展览画一下全部卖出,赚了很大一笔钱。

当丁丁用卖画的钱和朋友的帮助下做了手术,眼睛终于恢复了光明!他睁开眼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画笔,画下了那幅《生命之花》。那些金色的花朵象征着自然和光明,那一颗颗红色的小樱桃,象征着跳跃的生命。这画,这花,就是丁丁的再生的生命之花。在此后的近十年里丁丁一边从事着美术教学,一边进行着更加执着的探索和创作。

丁丁的婚姻很不幸福,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艺术中,他把自己比做一个苦行的骆驼,忍受着孤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永不知疲倦的向前走着,由于生活上的简朴,事业上的艰辛,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在1998年他病倒了——他患上了不治的骨癌。为了治病,他不断地把自己心爱的画拿出来换取昂贵的医药费,他多么想从病床上下来,重新背起画夹拿起画笔,再走一遍丝绸之路,完成他的生命之旅。可是,他再没能恢复健康。他在病榻上仍没有放弃画画,只要能动,他总要用心,用笔记下他的灵感和他的回忆。在他弥留之际,他用自己设计的象征生命轮回的佛像图案素笺,给所有的帮助过他,支持过他的朋友们写下他最后的告别:“致友人——我已经饮尽生命之水。此时,我已化作薄雾、轻尘……我难忘你们给我的欢乐和真爱,你们是我一世的知友,我爱你们。——丁丁微笑告别”。

在我听完丁丁的故事后,心里充满着一股悲凉。画廊主人知道我也有一段大漠生涯,让我再次去读丁丁的画,于是,我手中得到了一本丁丁的画册。夜间,我翻开丁丁的画册,一幅一幅地用心去读,我仿佛也又一次回到新疆大漠,又一次随着丁丁漫游丝绸古道,去重温我的戈壁故梦。它让我不时地感到热血的流动,又不时产生被震慑灵魂的感觉。那一幅《喀什之夏》的夕阳隐喻着丁丁心中金黄色的梦;《绿珍珠》在月光下陶醉的也许是丁丁深藏的爱;《少女和鼓手》激起的是对爱的激情和向往;而《杏花雨》传递着春来即去的信息,向人们呼唤对生命的珍惜;那排山倒海的《天马》让我仿佛回到烽火狼烟的历史那端,血与火在演绎着生命的轮回;悠远苍凉的《高昌故城的月亮》让我仿佛听到胡笳伴随着的汉宫幽怨;《汉灵》中伫立于沙漠羚羊群中的老祖分明是丁丁自己的化身,就像月光下的《漠驼》孤独地却无怨地苦行着,苦行着……这也许就是他艺术道路的精神象征。

丁丁如此地爱新疆,得的如痴如醉。而新疆这块土地也慷慨地赐予他无限的美好,无尽的回忆,赐他以灵感、精神,以及那种对画家来说也许一辈子也难以意识到的艺术觉醒。丁丁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艺术真谛,找到了他的归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