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与边塞诗

(2007-06-05 01:23:26)
好久没有更新,星星说我有点小卖弄,那我就再卖弄一次好啦!!
 
说到描写战争的诗歌,人们都习惯地认为它是唐代、特别是盛唐的专利品。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他已经植根萌芽,而且开花结果了,这点可以从《诗经》中的不少诗篇的议论证。不仅如此,后世所作的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所受《诗经》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可以说,《诗经》是战争诗以及边塞军旅诗的源头。
战争是《诗经》的一个重要题材,《诗经》中对战争的描写可大致分为三类,它们有的表现天子、诸侯的赫赫武功,有的从普通士兵角度写出他们的遭遇和想法,表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还有的诗歌从家中亲人的角度表现他们对从役在外的亲人的牵挂。它们各具特色,反映各阶级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表现天子、诸侯赫赫武功的著名诗篇主要有《小雅-出车》《六月》等,它们分别描写南仲、尹吉辅奉周宣王之命北伐    的事迹;从战争形势的严峻,战备的紧张心理,写道出师的盛况,怀归的心理,以致凯旋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欢乐。而如“出车彭彭,   央央”的描写,让我们想到了高适“挥金伐鼓下榆关,旌  逶迤碣石间”(《燕歌行》)的情景;“天子命我,城彼朔方”便是李峤“奉诏受边服,总徒柱朔方”(《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的出处。不仅如此,《秦风-无衣》所表现的人们对正义站正的踊跃参加,毫不踟蹰在后代也有所体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与西戎逼处,常受其侵扰,所以,抵触西戎乃至是关系到民族安全的战争自是为人民所支持。这种感情是时代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表现了同仇敌忾、慷慨豪迈的精神气概。比如曹植的《白马篇》塑造的那位武艺精绝、忠勇爱国的边塞游侠儿的英雄形象,作者热情讴歌了他“捐躯赴国难,视死乎如归”的崇高精神,寄托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又如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夸张地渲染西北绝域的恶劣,来反衬戍边将士的苦辛和高安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环境描写,诗人对将士勇武无敌的启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将军“金甲夜不脱”等细节的描写则与《无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中对战争的描写不只是存在歌颂式的,在揭露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士兵、家人的感受方面也是非常优秀,影响颇深。
《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千古名句,整首诗作与西周后期懿王之时(约前934年之后),是一位戍边兵士在回归故乡途中的歌唱,是他对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反映了征人胸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和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艺术手法看,《采薇》大量运用复叠的修辞手法,并且将抒情和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兼容的艺术境界。这种手法在以后的诗中被大量运用,例如前面说过的《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是王维诗中的典范之句,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金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绝唱。这种以士兵的口吻写出战争残酷性的诗在后代也并不少见,王翰《凉州词》所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来潇洒,却透着令人无限酸楚的无奈。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与《采薇》主旨一样,都是一征人的身份表现战争给自己的一生带来的痛苦。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则借征人之口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与之一样存在久远的思妇诗形成互补,别社会所压抑的爱情在这类诗中也有所体现。
由边塞战争引起的征夫思妇,离情别恨一类内容,也是历代边塞军旅诗的一大主题。《秦风-小戎》除盛赞了王师车马之盛、兵器之精以外,通篇三章反复抒发了妻子思念久戍丈夫的心情。《卫风-伯兮》把妻子的思想描绘得更加弯曲细腻、深入具体。她赞美自己的丈夫为“邦之桀”,颇有骄傲之感。也正由此,想象俞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自膏沐,谁适为荣!”她无心打扮,因为丈夫不在,打扮好了又取悦谁呢?她甚至达到“首疾”、“心痛”的刻骨铭心程度。这种诗被后世冠以“思妇诗”的名字,比如金昌绪所作“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现了一个女子对身在辽西的丈夫的思念,虽然诗中并未提到梦到丈夫的情景,但女子不让黄莺啼叫便说明了她怀念丈夫的主要方式便是做梦,靠想象维持自己的一切,与《伯兮》相通。《卫风-君子于役》同样表现一个女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鸡栖于桀,日之夕矣”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而丈夫却迟迟不归。《卷耳》所表现的主题大致与《君子于役》相同,也是女子思念丈夫的诗篇,于《伯兮》类似,这首诗的主人公也喜欢用想象的方式排解心中的与郁闷。在后世诗歌中,化用《诗经》的句子也不少,对思妇是来说,化用最为明显且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道阻路且长,会面安可知”,这句诗化用了《蒹葭》中“溯洄从制,道阻且长”,成功表现了这位女子对身在千里之外的丈夫的想念,将“会面安可知”写道“道阻路且长”的后面自是多添了几分伤感。
《诗经》中的有些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设社会带来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憎恶。《唐风-鸨羽》就透批地反映了由于“王室糜  ”而带来的“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不能艺稻梁”的社会现实矛盾,联想到田园荒芜及父母不得事养的悲惨处境,心里极为悲痛。从而发出“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的呼号,反映了他们要求过上正常安定生活的心理愿望及对戍边战争的厌恶与否定。汉乐府《战城南》写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藏鸟可食”,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兵车行》中写到“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它们同样反映的人民疾苦于对战争的厌恶,读到此处无不扼腕叹息。《豳风-破斧》乃是参加“周公东征”的兵士所作,使中写到久战归来武器残破的狼狈情况,也写到庆幸生还和痛定思痛的心情,流露了对战争的厌恶,但却促曾有一字半句歌颂周公这位“圣人”的武功。《东山》相传为周公东征奄国时的作品,其中写到士兵久戍军中,田园荒芜的情景:“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危在室,  蛸在户。町  宵行,熠耀宵行。”《小雅-何草不黄》相传是周幽王时的作品,当时征伐不昔,征夫怨恨统治者把人不当人,驱使他们奔走四方。“哀我征夫,独为匪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沉痛无比。这些战争都是统治阶级的内战和侵略战争,人们对其当然非常厌恶。杜甫《石壕吏》所讲的那个老翁与老妇的故事,《新安吏》中描写送别时的情景都将统治阶级荒淫无道导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疾苦的情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诗经》中的战争边塞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赛、保国戍边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反映了军旅生活,也表现了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凡是与军旅生活有关的,《诗经》中几乎都有涉及,这样丰富的题材在军旅诗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历代诗歌所继承。因此,我们在研究《诗经》的时候,对于战争题材的解读亦是非常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苗侨伟好靓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