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与季羡林《听雨》赏读
(2010-03-20 19:42:18)
标签:
冷雨叠字片瓦听雨余光中中国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奇妙的霰霓雯霄,美丽的云霞雾霭,展露的都是天地神秘的风貌;平凡的雨露霜雪,骇人的雷电霹雹,翻开的都是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品选》,有删改)
听 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限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博主赏读】
雨是宇宙的眼泪,是文人百唱不厌的情怀。
都是写听雨的散文,都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一种由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理兼备。
《听听那冷雨》多角度写雨。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丈化的眷恋之情。
《听雨》则更多地写出了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给作者的一种刺激、一种兴奋、一种喜悦之情。文章通过作者对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水面等几个场景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眷恋之情和关注民生的高尚情怀。
不同的主题背后,更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是两篇美文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
《听听那冷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串全文。有的是近似的排比反复出现;有的是同声叠韵,如“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另一个特点是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结构灵活多变。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另外文章通感、比喻、拟人、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透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听雨》的语言质朴、简洁而饱蘸情感、意蕴丰富。文章开篇由雨入题,却未写雨,娓娓道来,平淡而真实。接着写听雨的感受“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排比式的精短语句,更增气势,更显有力,也更能展示出作者对“雨”来临的热盼与喜悦。这样的文字,虽然与繁丽丰赡无缘,却也显得棱角分明,情深意切,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而后作者由雨生发联想,每幅场景用寥寥数笔勾勒。没有过多的渲染,只以十分精练的传神之笔,就使主体形象的特点呼之欲出。
文中也不乏深蕴哲理的点睛之笔,如“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开篇引出议论,精辟别致,写出雨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再如文章最后“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百姓的一片真挚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揭示中心,深化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