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相亲类节目会短命吗?
目前情感相亲类节目成为网友热门讨论话题,对此,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在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
“主持人30年发展历程”论坛上说:“最近出现了很多充满了虚假成分的节目,比如说一些情感类的节目,一些相亲类的节目,据说某一档的相亲类的节目,每一位上台参加节目的少男少女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他们是一些不知名的艺人或者模特,然后由制作者,剧本的创作者为他们每个人设计了台词,今天发展到连嘉宾都是已经撰写好的稿子。”他表示,如果这些相亲类的节目都是以虚假为基础的,那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当今天那些说着‘我宁愿在宝马车里流泪,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被广泛传播的话,对电视人或者作为电视主持人来说是极大的悲哀。”曹可凡说。
顿顿吃海鲜,多久你会腻?或许挨不过30天。相亲节目天天见,多久你会烦?估计撑不过一年。曹可凡大胆炮轰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克隆造假,“今天的电视为求收视不要脸,要脸就没命”。
对于相亲节目的生命力,曹可凡大胆预测,“年把就差不多了吧,目前各个电视台模仿克隆,会让这些节目死得更快,抢得先机的会稍微占一些便宜”。
新一轮从西方克隆而来的电视相亲节目近来席卷中国大地,对中国的这种热潮,就连这类节目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也感到惊奇。“中国人被电视相亲节目征服了。”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量“剩男、剩女”的出现,电视相亲无论在西方还是相对保守的东方都成了热播的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各国电视台费尽心机,美国福布斯电视台推出“谁能嫁给百万富翁”,韩国电视台有“黄金小姐”,日本甚至为猫狗推出专场相亲节目。那些动辄发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等话的男女嘉宾,频频成为中国一些电视相亲节目吸引观众的噱头。对于这些相亲节目,法国一位电视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些所谓的相亲节目和现身的男女,目的越来越赤裸裸:性和金钱,爱情和婚姻在这里很难找得到。
一个已婚老男人坐在家里看电视相亲节目,有点不着调,但是看完一集《非诚勿扰》,我很无奈自己真的老了,这个时代变了。这节目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白花花的”,简直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视版!女嘉宾们对自己的描述都够大胆的,有的声称自己的身材就是“胸”器型,男嘉宾们也很直接,有个小伙子上来就问姑娘三围。本人不是不能接受这种直接的方式,其实对于想要结婚的青年男女来说也挺好的,婚姻不是过家家,对方的收入、爱好、性取向了解得越多越好。大家都是成年人,工作又那么忙,那些拐弯抹角、虚伪含蓄的事情就留给有闲的人去做好了。婚姻嘛!性是生理基础,我们毕竟不是柏拉图。有人说现在相亲节目里的男女嘉宾都是托儿,我也怀疑。因为上电视的人太过脸谱化,也太对答如流,相亲节目呈现给我们的像一个个模板。这是否也说明了电视台理念的转变?十年前,电视台还是认真地想给年轻人一个新的方式结识与恋爱。十年后,就是赤裸裸的收视率。
作为主持人元老,赵忠祥自称从来不做“红娘”,也没有时间追看相亲节目。听到“宝马说”他特别错愕,“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这些话在家里都不好意思说,既然在家里都不好意思说,又如何能在公共媒体上说之?所以说形成、播出的各个环节都有责任。”
不过,对于综艺节目克隆严重,赵忠祥倒不以为然,“那是你少见多怪,实际上中国电视最早的克隆,是在1981年我主持《智力竞赛》时,比现在火爆得多。克隆不是坏现象,内容不好才是坏现象。”至于一窝蜂是否会造成相亲节目的猝死,赵忠祥说:“死得快不快要看群众,群众不喜欢了就会死得快。”
中国青年报分析认为当前相亲节目火爆的背后却隐藏着三大危机,有的很可能还是致命的。
第一个危机来自同行间的同质竞争。本土电视娱乐节目不仅没有走出“内地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现在直接抄欧美”的模仿怪圈,而且还相互克隆,一哄而上导致市场蛋糕被无限切分,利益不断摊薄,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第二个危机来自节目自身对伦理、导向的把握。从已播出节目来看,一些处于弱视、收入低和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调侃对象。
第三个危机不少观众非常不满于嘉宾身份造假。在“非诚勿扰”中,一些长相靓丽、语言富有个性、戏剧冲突效果较明显的嘉宾,如今已受到观众指责或被媒体证明存在身份造假和作秀。这不论对那些真心寻找约会对象的参与者还是真情投入的观众来说,都是重大伤害。
永恒苦旅的案头正摆放着一份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婚恋交友类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婚恋交友类节目清查,对有问题的节目要予以严肃处理。看来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会猝死,就要看其是否健康有序了。【永恒苦旅编辑】

永恒苦旅(原创)更多精彩
余秋雨关停博客为那般?
“南天一柱”轰然倒下的启示
草根成名之随想
昔日恋情(原创)
分手无泪
霜叶赋(原创)
灵魂的一盏灯
想你的心情很美丽(图)
韩寒想当导演值得期待
直播爱情第二春
阿杜成“犀利哥”疑炒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