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恋笛(原创)

标签:
山乡恋笛散文高万足文化 |
分类: 大山情思 |
山乡恋笛
大洪山余脉永恒苦旅美丽的故乡
山乡恋笛
绍兴的风情已经美丽了两千多年,从春秋战国开始,它就是中国最迷人的水乡。水脉阡陌、古桥如织、黄酒飘香是古人对它的描写。到了宋朝,“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是生活在这里的文人惬意得令人嫉妒的生活。
府山曾是越王勾践练兵的地方,有越王台、越王殿、飞翼楼等古迹。府山脚下有一座城市广场,空阔大气,也前卫时尚。最耀眼的是晶莹剔透的会展中心、音乐喷泉、浮雕群,与这些现代建筑为伴的竟是始建于公元504年的大善塔。这座七层古塔一下子让城市广场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城市广场东南角连着一条老街,叫仓桥直街,长达3里的青石板路,穿着硬底鞋走过会咯噔咯噔一路响着,两旁开着茶馆、剑铺、酒肆……淡淡的酒香总是伴着微风在老巷中飘移着。一不留神就会以为自己老去了百岁,在清末民初的街市上徜徉。对古民居感兴趣的旅人,还可以顺着斑驳的老墙走进寂静的台门,感受一下绍兴人从容闲适、恬静如诗的生活。台门也称得上是绍兴特色,是几户本家聚居在一起的院落。
最有风情的还不是这条街,而是与街并行的环山河。古人创造的“前街后河”的城市格局让绍兴的美骤然与众不同起来。住在仓桥直街的人是有福的,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撑条小船,买个柴米油盐运个货什么的,不知要省去多少脚力。咿咿呀呀的桨橹声,我听起来很陶醉,也不知住家是否觉得吵?绍兴人喜欢喝黄酒,痴醉之中那些陌生的足音和熟稔的水声,都应该是越剧悦耳的唱段吧?
水网发达的地方必然多桥,绍兴的桥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仅府城内就有桥梁229座,这是清光绪年间的统计数据。绍兴老桥要么与名人结缘,要么在中国桥梁建筑史有创新意义,难怪到绍兴看桥成了不可错过的旅行热点。
离书圣王羲之故居很近的题扇桥,桥身长满了篷草,看起来土头土脑的,听桥名就知道它与王羲之有点瓜葛。小桥本来是王羲之“上班”的必经之地,一位老婆婆在桥上卖六角纸扇,生意清冷如同她的沧桑表情。王羲之心生怜悯,一日带着笔墨要在纸扇上题字,老婆婆却不乐意,说你在上面涂得黑黑的更没人要了呀!王羲之笑着说:我题过字的扇子,包您好卖!果然,题过字的纸扇不仅被抢购,而且还能卖出好价钱。这下子老婆婆上了瘾,天天缠着王羲之为她题字。烦得王羲之不得不躲着她,所以在题扇桥附近还有一个“躲婆弄”,看来1600多年前王羲之就尝到了被“粉丝”纠缠的苦恼了。
比起题扇桥来,八字桥就壮丽许多,这座始建于宋嘉泰年间的老桥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自古以来,绍兴府城东南部就是交通枢纽,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甬古运河,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在这样复杂的地域里建桥真是难为了工匠们。好在绍兴乃桥乡,有的是能工巧匠,他们将主桥横跨在主河道上,两端各修上桥斜坡。两座小桥分跨于流入主河的两条小河上,其桥面分别成了两个斜坡的组成部分。这种布局节省了用地,又方便了交通,其巧思之绝几近石破天惊。
今日,绍兴的古韵被现代建筑和时尚生活冲淡了许多,不过绍兴人还是刻意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桥,让古典诗意留下,告诉后人这里曾经存在着一个堪与苏杭媲美的天堂。
(律师声明:高万足(永恒苦旅)先生博客中的原创图文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任何报刊、网站或个人不得擅自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有意转载或报刊杂志网站釆用请与作者联系,取得授权后方可登载。高万足(永恒苦旅)电子信箱:gaowanzu@163.com)
更多精彩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