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谁在掌控你的人生》

标签:
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网校杂谈 |
分类: 心理学堂 |

各位伙伴,大家好!
《谁在掌控你的人生》这本书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帮我编辑这一本书的,是我的一个学员。当时我在四川开“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导师培训班”连续项目(一年上三次,一次十天这样一个连续项目),从2009年就开始了,他参加了我这个班。他说:“韦老师,你要不要出书啊,我在出版社工作。”就这样子我就想写一本书出来。当然在之前已经出版过《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
这本书的创意是怎样的呢?其实是我的一个案例的原型,就是它本身是有一个人物原型的。这个人来找我做咨询。我当时比较喜欢心理治疗家亚隆。亚隆写过很多的小说,他是一个个体心理治疗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团体心理治疗家。他在心理界现在是享誉全世界的,非常德高望重的。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写小说的能手。他的小说《当尼采哭泣》都拍成电影了。我当时想模仿他的一本书,书名叫《日益亲近》,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各自内心里边都有自己的感受,然后都有自己的一个记录,把这个记录下来。
那时候我每天都接七八个个案,我发现我其中的一个个案的情况很独特。我就跟来访者说:“咱们可不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尝试,你每次咨询都把你的感受写日记记下来,然后我也记下来,如果到时候可以的话,等你咨询好了,等你的问题解决了,等你康复了,我们就合作出版一本书。”他当时答应了。咨询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咨询结束的时候,他就改变了主意,他说:“老师,我不打算出书了。我想把这个案例就是无偿的给你。你可以在不违反伦理的前提下做一些加工,写成你的作品。”所以恰好这个时候,就是我的学生于曼她是出版社的编辑。她就说帮我准备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这本书。
其实这里边有值得我跟大家分享的东西就是:当你有想法要表达的时候,比如说你有专业上要表达的时候,你一定要赶快用文字记下来,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比如说这本书里边的有一章就是,神仙说:“这个家庭不欢迎你。”其实就是我在一次工作坊当中有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是,他在出生之前他其实就是不被喜欢的。大家都知道,家里人并不想他来。所以这就是神仙说不欢迎他,但他硬要来。他的人生以后的路径就是他不断的要告诉自己,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所以他一生可能都是在这个边缘上徘徊。
这样的话呢,就是一个、一个的主题,其实主题都是些什么?都是我当时心理咨询的理念。应该说这一本书,是2010年出版,但是成书、成稿是2009年。应该说呢,它是2009年之前的韦志中,他的心理咨询观。就是2009年之前的作者的心理咨询观。如果你想要了解韦志中做心理咨询,对待心理咨询是怎样的?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人性观是怎样的?你就看这本书,而且是2009年之前的。为什么我说2009年,因为他那个时候完稿了。2010年之后的韦志中有没有变化?有!但是他的心理咨询的观念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那这里边到底这个作者的心理咨询观是什么? 我就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是这里边的咨询师李承轩,他做了心理咨询,当天下班他回家以后,晚上睡觉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做了好多年的心理咨询,后来他年龄大了,到七八十岁了,他寿终正寝死了。他死了以后,亲戚朋友都来给他送行,那些人都送来了那些纸糊的汽车啊、房子啊给他。当然对于我们人间说的话,那个房子是假的。但是到了阴间就是真的。所以他就坐在了别人给的车子上面。送给他的宝马、奔驰啊,这些名车上面他坐那里开车。他一看副驾驶上怎么有一个证书,发现释迦牟尼佛,西方大学释迦牟尼佛博士班,释迦牟尼每年要招收十个学生,就是在人世间有大修行的人,善良的人他死了之后,可能就会有一些就被选到这里去读这个班。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个故事我就不讲了。因为书里面都有。我主要说的,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在2009年的时候,这个作者韦志中就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写在他的作品里面了。说明那个时候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在帮人吗?他开始反思心理咨询是真的能够帮人吗?有没有害人?那如果心理咨询有害人的话,是怎样害人呢?是不是拿走了别人的体验?
不要小看这个,这个是我作为这个作者职业生涯当中的转折点。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我认为我很沾沾自喜、得意的。我觉得别人来找我咨询,我就帮他解决他的问题。但是在这之后,我已经有所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不再把心理咨询当成是很了不起的,至少是不包打天下了。自己对心理咨询有认知了,就是我们其实是没有资格改变别人的。我们其实有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能做的是陪伴别人。
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深深的人文观,不再逞强,不再唯技术是技术了。我心理咨询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在整本书里都能看得到。我最核心的价值其实是想表达,人一生当中会有很多的苦难和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他自己要一个一个去面对,去处理,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只是陪伴他一起度过。有了这个人文理念,书里面提到的咨询师在做梦醒来之后,就不再做个人咨询了,他转向了做团体咨询。做团体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不再逞能了,不再觉得只有自己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这本书,也就标志着我从此走向团体心理咨询之路。
我不知道大家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转折点?你的转折点是什么?一般的人看不出来,外边的人并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这本书是一个案例,但它又不是只有一个人的,那个人只是原型,它是作者把很多在咨询当中碰到的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是移花接木,它是把很多作者会的技术都在里面呈现出来。这本书是一部心理治疗小说,当时出版社打的牌子是“中国第一本心理治疗小说”,为什么他敢打中国第一本呢?因为当时毕淑敏老师写了一本心理小说,心理小说是完全创造性的,心理治疗小说完全是案例的转变。
这本书当时影响力很大,很多人看了它之后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我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我很庆幸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把我全部的专业知识完全的升华上来了。这本书贡献最大的人是我的学生张再红和陈玉如,当时这本书是我在北海,花了一个星期用录音笔创造录音下来的,然后我这两个学生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所以有点遗憾当时没有把他们的名字写上,当时疏忽了这个,没有表达感谢。我对这个事情也一直耿耿于怀。
这里面给到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对于一个写作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写比做更重要。有很多人会感觉韦老师的起点那么低,他今天取得了大家认为还不错的成绩,有很多人把它归因于我的勤奋上面。其实这里面有职业规划的因素,勤奋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在该写的时候写了,我在该做的时候去做了,我在该讲的时候我去讲了。大家都在学习的时候,我去讲课了,大家都在实践的时候,我就去搞理论和实践研究了,当大家都还在买别人的东西学习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把我的经验,把我的经历写出来。所以我就开始写书了。
今年是2018年,这本书是2010年出的书,八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写三百字都很困难的人开始,然后到五百,然后到一千。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我的新浪博客,我的博客是新浪名人博客,放在新浪首页的,任何一篇文章点击率都在一万以上,我现在新浪博客的访问量现在是2400多万,这是大神级别的。当时我就是写,就是锻炼。
现在你们的文化素质比当时的我来说,肯定高很多,虽然今天的我可以出口成章,可以写一些东西,这都是这十年练的,如果有心的人打开我的新浪博客看一看,我是2006年才开始注册博客的,我的新浪博客刚开始写的时候文字并不优美,那时候写几百字就很困难了。今天说这本书,我其实是想对大家说,你们要把实践的过程,做心理学的过程写出来,写是对你专业的升华。
有的同学说我很害怕写。对呀,刚开始我也害怕写,但我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害怕上面,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我“要”上面。我知道我未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就一定要过“写”的关,所以我就把“怕”抛在了一边。就比如说晚上怕走夜路,我也怕鬼,你也怕鬼,我也怕走夜路,你也怕走夜路。可是在旁边的村子里面有一个姑娘,是我很喜欢很喜欢的姑娘,我要去和她约会。她跟我传递一个信息,叫我晚上去村口和她见面,我知道如果今天晚上我和不和她见面,明天她可能就要远走高飞了,或者她就有可能误会我,说我不爱她,那怎么办?怕在这个时候重不重要?不重要。我要去和我心爱的姑娘见面是重要的。
大家想,有时候我们会怕,每个人都怕,对于我们不擅长的,我们每个人都怕,但并不是每个人对“怕”的处理都一样。有的人把关注点放在怕上面,有的人把关注点放在我要做到这件事情上面。再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的孩子病了,我们很害怕走黑路,但是我要去请医生,尤其是在乡下的乡村小道,但是我为了对孩子的爱,我为了我孩子的健康,作为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你怕不怕?肯定是会怕,但怕在这个时候就不重要了,我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道理,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学爱好者和工作者,那写对我来说很重要,怕写对我来说不重要了。更低级的人就放在了我要付出,而不是怕的问题,他的关注点是你拿走了我的东西,但他忘记了,拿走你的东西不是你最珍贵的,你要的东西才是你最珍贵的。
比如说我拿走你的两百块钱,让你进这个教室学习,不是你最重要的,因为你现在有两万块钱,二十万块钱,你根本不缺这两百块钱。但是,你最需要的是你要对世界有所认识,对自己有所了解,你要学习。可是他把关注点放在了我不要失去上面,所以他永远得不到。这是更低级的,他的关注点是我会失去什么?中间高水平一点的人,就是什么呢——我害怕什么?那么真正的超越的人是什么呢?就是我要什么。你看这三个层次的人思考的问题不一样的。
对于我来说,当时写这本书来说,也是。如果现在我想想,是后怕的。后怕,知道吗?我根本写不了这本书,我根本没有能力写在这本书,2009年。我1999年,就是十年前才入行学习心理学,在我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其实是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一个学历,我后来读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学函授大学,这个大专。但它并不教语文呐,也不教数学,也不教化学,也不教自然,对不对?它是只教心理学专业而已呀。大家想,其实,文学的部分我只是在学校学了那么多而已。所以我说的后怕是,如果当初我关注点放在了“我怕”上面,或者我要失去什么上面,也许我就永远不可能写成这本书了、这些书了。这就是我今天在回看,回看当初我写这本书我的想法,跟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