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你觉得孤独,想找个人陪却又不喜欢跟团队一起时,你会怎么办?

(2018-04-06 16:00:00)
标签:

教育

社会

心理学网校

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堂

如果你觉得孤独,想找个人陪却又不喜欢跟团队一起时,你会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澄清孤独和孤独感

孤独是和自己在一起的一种自由的、超越生命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孤独是比较积极和正向的词语。如果一个人到达了孤独的状态,他就已经不是一般的凡人,而是一个圣人,像庄子、老子,像一些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都是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是人的一种高贵的精神状态,他可以和自己在一起享受那种超然世外的状态。说得直白一点,他不需要通过与别人相处而获得自身的价值感,不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与否来认可或不认可自己。他的精神自我和人格自我不是建立在社会对他的评价之上的。

孤独的人已经能像阳明先生说的那样“吾性自足”,在精神和心理需要上,我可以自己供应自己了。这种孤独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精神状态。现在的很多人达不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通过与社会的联结和互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人人都需要被看见,人人都需要被喜欢,人人都需要被尊重。

如果这个人不被看见,不被喜欢,不被尊重,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就包含了孤独感。所以孤独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发展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有孤独感的人自己既不能达到孤独的状态,但是又孤独着。有孤独感的人首先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情绪,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好像很孤单,好像自己没有用。同时又渴望融入到人际关系中,融入到这个世界当中,融入到身边的生活中,一边渴望,一边又恐惧,既矛盾又不安。

为什么会恐惧和不安呢?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不理解自己,所以有孤独感的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我是不能被别人理解的”。当别人想要理解他的时候,他也要试图证明自己是不被人理解的。这种有孤独感的人看似他在人群中,实际上他只有一个人。所以最怕的孤独就是这种在人群中的孤单,而且他内心里还坚定地相信“没有人能理解我。”

大家请注意:孤独感的人是不是一种病呢?它确实是个性、人格、人际关系层面的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障碍。这样来看,孤独不是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存在。皇帝自称为“孤”,这就代表“我与你们不一样”,我是自成一体的,我是独特的,我是伟大的。所以我们人人都在追求孤独的状态。人的生命成长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人都会离你而去。我们和他们只是同行者。我们的父母会离我们而去,我们会离我们的孩子而去,我们与伴侣无论多么地恩爱,我们的内心总是会有别人进不来的那块领地。所以说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成长到最后的目标就是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都觉得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无论别人是否看见我, 我都觉得我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一种存在。这就是孤独。

总之一句话,孤独是一种很自在的、安然的和自己的一种状态,孤独感是感觉自己不被理解,感觉很孤单,感觉有恐惧,想去融入但是又很害怕的情绪体验状态,两者之间有完全的不同。

第二是孤独感的人有适应障碍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想找个人来陪,又不喜欢和团队在一起”这句话的背后又折射出什么呢?

我们再来谈第二个话题:为什么我们一边需要和别人在一起,一边又不喜欢和别人在一起?这听起来不是很矛盾吗?事实上,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而不喜欢是自己的一种心理问题,有心理的障碍所以不喜欢。

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压抑着一些东西,一些没处理掉的情绪和未完成事件,这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这个人就是不通透的。

因为你的不通透,所以你是不能够融入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适应障碍”。今天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适应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我不能融入进去和别人融洽地相处。所以适应问题就是因为自己的不通透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人的个性层面不自信,总害怕被人看低,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会被别人不喜欢,这就是自卑。

自卑、不自信是个性、性格层面的心理障碍;压抑的是情绪上的,是过去的一些不良的事件造成的情绪方面的障碍,两个合在一块儿就造成了这个人有适应层面的障碍。说是有适应层面的障碍,其实是不能够融入团队,不喜欢和团队在一起。不喜欢与团队在一起,实际上是没有能力融入到团队中,实际上被障碍挡住了,过不去。这种障碍,首先是压抑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这个人不通透,有些东西没处理。其次是个性不完善、自卑。这样来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好做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

第一个就是把我们的障碍拿走。要去某个地方,我走不到了,前面有一块石头,怎么办?我把石头搬开或绕开它。同样的道理,想融入集体,想找一个人陪我,想开开心心的享受人际关系中的快乐,就要把压抑的东西拿出来,要经常说。比如在我们的网校教室里,听完课就写作业:我叫某某某,我发生过什么故事,我从小到大经历过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体会是什么。今年在这里做作业,不要说多,一千字的作业,做个十来篇,看看内心表达的怎么样。所以压抑的东西就是要释放出来,要说出来,要写出来,要拿出来。

如果不自信就要做事情,对于自卑的人的成长,就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做成功了,感觉到有价值了,从骨子里面就慢慢地认可自己了,就不再渴望别人认可自己了,就不再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不理解自己了。所以韦志中做的心理学就是积极心理学,“我是一切的根源,我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意志之上的”。我们学习就是自己要做事情,不是我知道就行了,知道做不到更惨。进入教室之后跟我学习,结果学了一年,知道了韦志中讲的很多东西,但是从来不做,一年后比现在病的还重。所以要去做作业,要去做事情,要去帮助别。在助人的过程中,在做事的过程中,把压抑的东西拿走、释放掉,把自己性格中的自信提升上来。

第二个方面就是倾听。孤独状态的人是自己倾听自己,所以人家能自得其乐,人家自己不需要别人。而孤独感的人是渴望被别人倾听。既然我们有孤独感的问题,渴望被别人倾听,就要向别人说。咱们这个教室现在有五千多人,韦老师天天都在关注,每天都会看看教室里有多少人。你可以在教室里面表达、倾诉,你做作业别人能看到,你也可以上麦分享。

所以要想让别人倾听自己,渴望被别人倾听、理解,就必须要表达。别人如果听不懂,我就多表达几遍。还要注意的是,你一方面说给别人听,一方面也要说给自己听。你渴望你说的话被别人听见、听懂,你自己却听不见自己的心声,你自己都对自己不负责,凭什么别人对你负责?所以你首先要对自己说。对自己说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对自己公平,在志愿者培训班里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自我同情。要想被别人共情到、被别人理解到,首先要自己共情到自己,自己理解到自己。

“韦志中啊,你怀揣着这么远大的梦想,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别人不见得能理解你。”我可以自己理解自己,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在痛苦的时候,难受的时候,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自己为自己哭一场,自己给自己加油,允许自己情感表达、自我同情。很多人自己不允许自己有情感,这不就压抑了吗?压抑的人都是自己不允许自己有情绪,自己不允许自己弱小。

我总结一下,孤独感的人是适应不良的人,适应不良的人是因为有心理障碍。这种适应障碍,一个是情绪情感的压抑,一个是性格不健康。我们搬开这两个障碍所用的方法就是融入和倾听:融入就是自己首先要主动出击;倾听就是找到别人倾听你的机会;另外自己要倾听自己,就是对自我的同情。



如果你觉得孤独,想找个人陪却又不喜欢跟团队一起时,你会怎么办?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