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情世故与侵犯性的关系?

(2018-04-04 16:00:00)
标签:

教育

社会

心理学

心理学网校

分类: 心理学堂

人情世故与侵犯性的关系?

 

人情世故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是人与人相处融洽的一种感情存在;“世故”是处事的经验,即“人情练达皆学问”。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学问,很多的道理,都逃不脱人和世界、人和人、人和人心这几个关系当中。我们围绕这几个关系探索,就会有很多的在处事上的道理,因此人情世故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这些“人情世故”都是好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的一种能力,或者要达到的一种水平和境界。

“侵犯性”在这里我把它标为双引号,是想强调两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是侵犯性动机,第二个方面是侵犯性行为。

侵犯性动机

侵犯性动机其实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但是一个人内心里边侵犯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你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处于战斗状态,有一种想要去侵犯他人的心理准备。可以说人人都有侵犯性动机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动机是人的一种本能,从进化心理学来讲,人要生存下来,要有很多本能的需要,以及本能的满足,比如吃饭,比如我们的逃跑。没有本能的安全的需要,就不会有恐惧这种本能的情绪出现,当外部危险来临时,我们不会知道要跑,就会面临危险。人是有很多种本能,本能即动机,我们为了满足这些本能的需要,就要做出各种行为,所以任何行为都是先有动机,才有行为的。动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因为我们有与他人进行竞争的动机,就有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与他人合作的动机,因此合作和竞争都是我们的一种本能。要满足这种本能的需要,就要做出一些行为,要做出这些行为之前,就要有一种状态,因为行为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就像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还没有比赛之前,他已经练了习几天,这种准备就是侵犯动机。

侵犯性行为

第二个方面就是侵犯性行为,侵犯性行为就是我们有了这个侵犯动机之后我们要出来做动作了。比如说我要和别人竞争,到他家里把他家的羊或牛给牵走了,这就是“侵犯”性行为,但不为人接受。但跑步比赛中的你追我赶,足球场上的你抢我度,这也是一种侵犯行为,但是为人所接受的。在侵犯性里面有违法的行为还有人际关系当中的人情世故,即没有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一种侵犯。本文探讨的是没有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世故中的侵犯。

就拿过年走亲戚来说,朋友到家里来拜访时,正逢我外出走亲戚,于是他们放下东西就走了,母亲的挽留不住。倘若母亲用侵犯性的留人方式。第一招,说:“我儿子不在家,难道你们嫌弃我这个老娘吗?是不是嫌我做饭不好吃要走?”虽然那人已经抱定要走的意志,但是母亲的这种“人情的方式”,让他们很难推辞,这是人情世故里的绑架。第二招,就是“你们要走,我就生气了。以后不要再来了,把东西都拿走。”这种就是语言的侵犯行为。第三招就是引起别人的同情,说“你们可不能走,你们走了,我就不好过了,我儿子回来给我脸色看的。”这样就会引起别人的同情。这几招都是人情世故里面的侵犯性的行为。

为什么说它是侵犯性行为?因为它是利用自己的意志,来强迫别人的意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改变别人的意志。所以说,一个人在人情世故里面是很为难的。当一个人在人情世故里为难的时候,那人就享受不到人情世故所带来的爱的滋养,而变成了一种痛苦和伤害。

人情世故里的侵犯性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消极的方面,一个是积极的方面。

我们不能说侵犯性就是不好的,关键在于一个度。

消极方面

第一,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习惯。就拿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说。老师、长者总会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以自己的经验教育学生、后辈。但请注意,长此以往,学生把自己的方法、意志、主导权放置一边,行使老师的意志的时候,学生就会等老师给方法,等老师给自己意志,他就会形成依靠的习惯,会形成“等、靠、要”,丧失了主动性,变得被动。当家长在质问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机?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何不从自身的教育方式的角度来想想?

第二,会产生无能感和无力感,无能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责、内疚、没有动机、没有价值感。所以这种人是没有“油”的,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第三,严重的会形成病态的被动,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个女孩被人骗走了之后,被迫当了性奴,最后罪犯被公安抓走之后,这个女孩还去看望他,还要等他回来,这种就是病态。

第四,容易导致感情的破裂。一个人突然之间就不爱学习吗?一个人突然之间就对生活没有信心吗?一个人突然之间就得抑郁症吗?不是的,他一定是在人情世故中慢慢地成为了这个样子的,是跟侵犯性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正在侵犯着,这种现象我称之为“狗咬狗,一嘴毛”,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侵犯。比如很亲近的邻居,即使一开始关系亲密的像家人一般,最后也会因为一些矛盾而闹得不可开交。这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侵犯度太高,行为都是侵犯性行为,所以最后就导致这种局面。

第五,侵犯性行为往往会被人利用,比如说就会被侵犯型人格障碍的人利用。什么样的人格障碍的人会利用侵犯性行为?就是有控制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的人,控制型人格的人会通过爱的方式控制你。当别人送你礼物,有的人的礼物可以要,有的人的礼物不能要,有的人你要了就要告诉他:礼物留下,要求带走!这就是控制型人格,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是:今天你要也得要,不要你也得要。我的天哪,他打着爱的旗号,前边是鸣锣开道,左边情,右边爱,后边有个义,其实背后是一把刀,所以人们会讲“老乡见老乡背后插一枪”。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侵犯性行为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动力,会推动人与人之间健康关系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讲?中国讲究酒文化,亲人、朋友之间的聚会,商务合作时,家有喜事时,劝酒都是有讲究的。就如曾经有个十几年不曾见面联系的朋友来家里拜访,即使他平时不喝酒,但也喝下了不少,因为他的内心当中对我的感激之情。在当时的情形,只有感情的铺垫,侵犯性行为的推动,才有这样的情形。也就像摩托车“突突”灭火了,结果使劲一踹,“嘟嘟……”就跑了。有的人正是需要这样的“侵犯”才得以推动的。

第二,利他。它有利于利他行为和公共行为得以推动,怎么这样讲呢?每个国家竞选总统的时候,候选人的演讲都是侵犯性的。特朗普出来讲话,让所有美国人把他们的意志拿走,把自己的意志放进去,他就侵犯了美国人。演讲家亦是这样的,马丁.路德.金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要让所有的黑人像所有的白人一样公平。其实马云也是这样的,“我告诉你们,二十年之后你们都没有事情干,机器人会干的”。马云说,“你们都不开淘宝,都不上淘宝,你们觉得淘宝里都是假货是不是?我告诉你们,淘宝上的假货远远没有真货多啊”。这些名人都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的意志之上的。就如学生也是如此,倘若不舍下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的授课对他来说也是无用的。

第三,很多不作为的人,需要侵犯性行为的推动。像这类“等、靠、要”的人,在他们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之时,你还真的要帮他拿主意。比如作为一名咨询师的你,在面对一个想要自杀的来访者时,他问:“我要自杀,我现在想是吊着死好呢,还是喝药死好呢?”,你若说“哎呀,心理咨询师都是客观的,关于怎么死的问题,我真的不能帮你拿主意”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我来说,我会直接告诉他:有两种想法,一种不能死,一种死。死了之后做鬼,你爹娘也不会放过你的,因为你这个人不孝,你怎么能伤害自己?这是侵犯性的行为。也只能如此,因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换给他。

怎么把握这个度

对于边缘型人格的人,就说你拿不定主意,我来帮你拿呀;对于没有德行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感染力也是侵犯行为。而这样侵犯性行为是放在里边还是外边?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当然是积极的。但是,如何区分消极和积极?

第一,看动机。就像是同样一个人拿一把刀砍人,一个成了戴上大红花的英雄,一个成为监狱的犯罪人员,根本区别在哪里?是他的动机。如果说一个人,他做了坏事动机好,就要量刑;如果说他做了好事,他的动机是坏的奖励肯定要打折扣,所以说动机很重要。

第二,看目标。如果从一开始动机就为别人好,这就是积极的侵犯性行为。就像作为教师,他必须侵犯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感染学生,就要表演。教师的课堂上的声情并茂,与学生的互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教学的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

这也就像一般的人理解的对与错、是与非一样,心理学的动机和行为关系,第一看动机,第二看行为。理解别人也是这样,就像劝酒一事,从表面上理解他的动机就是今天要让人喝醉,结果那人最后感动不已,难道他就不是一个好人?一定是要看动机是围绕个人的利益还是围绕大家的利益,是短暂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

教育者一定是站在高处,比如学生、孩子,他们并不知未来会怎样,教育者现在做出一些行为,会遭受学生的排斥、抗拒,甚至是辱骂,都无可厚非。教育者任要侵犯学生的行为,动机是有益于学生的,而且符合学生的长远的人生目标。家长教育也是如此,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所以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是需要维护人性的真、善、美,应该是帮助人格的自由与独立。

难道没有侵犯性的行为就是好的?有些人是没有侵犯性行为的,“我就是个没有侵犯性行为的人,别人说怎样就怎样,得过且过的人”。现在连反腐倡廉都打击那些不作为的干部,而那些不作为的父母,不作为的老师也一样要施加侵犯。

总而言之,我们要提倡积极的侵犯性行为,提倡有积极动机的侵犯性行为,打击那些消极目标的侵犯性行为,打击那些自私的、邪恶的、伤害性的侵犯性行为。


人情世故与侵犯性的关系?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