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态?弱势群体心态?

标签:
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网校杂谈 |
分类: 心理学堂 |
一、受害者心态的本质与成因
今天我要从一个侧面来谈受害者心态,分析有这种心态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他有哪些隐秘性的动机和行为?在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去预防?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有这样倾向的朋友能够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圆满。同时也想帮助身边有这样朋友、家人、重要他人的心理学侠客,避免自己跟这些人相处的时候无谓的浪费很多精力。我今天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去谈。
首先第一点,就是受害者心态实际上是一种获益性的选择。
他选择了以一个受害者的形象、社会角色去面对他人。比如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我是幸运的”;我是一个经历了困难、挫折,但依然不屈服的人;本来命运对我不眷顾,通过努力和改变,我掌控了我的人生等等。也就是我们可以给自己很多的角色,对自己有很多的认识。但是其中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什么事,他都会选择说“我吃亏了,我被人欺负了,我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我没有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说受害者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好。
我们这里说的是一种心态。我们知道,现实当中是怎样的当然很重要。我们的出生、成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在爸爸妈妈呵护的人际环境中长大;有的人可能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也可能并没有被爱。这些都是现实的因素。但我们发现,实际上一些人过得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总带着一种受害者的心态,而并非是他们现实有多么痛苦。我们会发现现实当中有一些人,经历并不顺利,但是他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也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经历很顺利,在各个方面,上天、社会、身边的人并没有亏待他,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也就是说,现实当中实际是什么样子的,和他内心里面怎么认为的,这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把他内心里认为的这种情况叫做心态。
有的人心态好,有的人心态不好。心态不好的人到了最极端的时候,就是受害者心态。受害者心态严重的话,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比如说他总是觉得自己被别人不公平对待了,那么他就会有偏执性人格特质,就会不停上访或者是找别人的麻烦。他总觉得有人要害他,这个社会是不友好的,他就会有攻击性、反社会性的人格障碍,这就是比较严重的。
大多数受害者心态的人,不一定能产生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不能享受到一些东西,不能享受到人生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因为他一直要扮演成一个被不公平对待的人、吃亏的人、一个受到别人欺负的人,所以他就要保持这种形象。为了保持这种形象,他就不能从原来的困难中走出来,会一直利用这种形象去获益。
我刚才说他是一种选择。为什么又说他是一种获益性的选择呢?通常有这样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努力进取,去拼搏;有的人选择衔接关系、寻找资源、寻求帮助;有的人选择“叫和哭”,这种“叫和哭”其实也是一种应对方式。当受害者以受害者心态面对他人的时候,就会吸引来别人对他的关注,会去满足他。时间长了之后,他习惯了,就不能够改变这样的一种角色了。
比如在路边要饭的人,一开始是因为真的穷,他才去要饭。要饭的时候,他就要表现出一种可怜的样子,人家就会同情他,给他钱。后来他不需要要饭了,他已经吃饱了,穿暖了,甚至也富裕了。但是他已经习惯了要饭这种状态,或者习惯了接受别人对他的一种馈赠,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跪在那里把腿露出来,冬天那么寒冷,他又要做出一脸的痛苦状。只有没有人的时候,他才把表情放松一下,把他身体的姿势调整得舒服一点,一有人他就会扮演得很痛苦。我们不能理解,他这样痛苦,为什么不去干点儿活,干点儿活还可以去挣点儿钱,这么痛苦他还要在那儿装?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所以,就像我们人类,一开始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习惯,这就是路径依赖。就像我们一开始做一行,再去改行是很难的。我们的性格对外部的行为也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通过这种方式获益,就会继续下去。小孩子为了达到目的一开始就是叫、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他因此而获益,长大以后他也会以这种叫嚷、闹、哭的方式来获取他所要的利益。
受害者心态,恰恰也是这种一种情况。他保持这样的心态,就可以继续获益下去。保持这样一种受害者心态,他就会有受害者心态决定的外在行为。他总觉得别人对不住他,也总认为别人做得不够好。比如说,我今天买了你的东西,但是你的东西不怎么好,你以后要注
意啊!这个时候别人就欠了他一份人情,或者在下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别人就会对他好一点。在这里他就是一个受害者,因为他被亏待了。
比如他听了我的课,他会说,韦志中,我听了你的课,你的课不够好。这里有第二个概念,他永远觉得自己是吃亏的。其实他真的吃了一个巨大的亏。他吃了什么亏呢?他吃了一个得不到享受、获得感、满足感的亏,他永远得不到享受,永远不会有满足感。
一个人的幸福,第一个来源是感恩,第二个来源是一系列的积极情绪。一旦有了感恩,你就会觉得,今年还不错,到年底2017年结束了,有那么多的人帮助我,我也觉得很顺利的,真的很感恩。想着想着就激动了,想着想着就想和一个好朋友、一个恩人、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打一个电话,这就叫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是什么东西?这种情感就是从我们内心深处涌上来的人性中的真善美。
但是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不会有这种感恩之心。因为人性中的真善美这种美好的情感,被他的受害者心态压住了。他永远不可能打开这一个泉水的眼,泉眼打不开了。所以说,他永远都不可能有感恩之心,他就享受不到拥有了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而带来的那种幸福感。
现代积极心理学家研究的幸福感的第一个来源就是感恩,第二个就是一系列的积极情绪。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幸福呢?是因为我们有满足感、有满意感。对生活我们有一种满足。“唉!真不错,现在家里面什么都有了。”你看那老一辈的人他觉得,现在吃得好,穿得暖,儿女也孝顺。他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幸福,满足感就是积极情绪。这是我们最宝贵的。有一两个积极情绪、满足感,就能让我们这一年过好日子。而没有这个是很糟糕的。
“满意感”是对自己的一种满意。“韦志中你还不错嘛!你天天讲心理学的课,别人听了你的课受益。”经常看到微信上有人写信:“韦老师,谢谢你!我按照你的方法去跟我的孩子沟通怎么样了,我通过你这样我的心态调整好了。”我就有满意感,我产生满意感了。满足感、满意感、甚至有骄傲感、自豪感,这些东西是积极情绪。
今天社会的很多人不幸福,不是因为他穿不暖,吃不饱,走投无路,四面楚歌,家里边漏雨,四面透风。没有,现在这种情况少得很。我们国家2020年就要全面实现小康了。最穷的村子也通上路了,很多地方的生活都是非常好的。大家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还不快乐呢?我觉得他就是没有这种积极情绪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受害者心态最大的受害就是:他永远获得不了积极的情绪和这种感恩之心了。太可怜了,太可惜了!
这是我做的一个前边的分析。回顾一下:什么是受害者心态?他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获益性的选择。这种获益性的选择,他很难改变。因为他有路径依赖,他很难再从这种模式里走出来。他要继续扮演下去,就失去了很多幸福的机会。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人格和性格缺点,那是很难改的。你要反思一下,你人生失去了什么?你看这也不顺眼,看那也不好,谁也对不起你。听这个韦志中讲这么一堂课,你在后边评论还是“讲得不够好。哎呀!我这个钱浪费了,我这个亏了。”我真的要怀疑,除了你有些地方可能没听懂,还不太了解,或者不匹配之外,有没有这样的心态?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啊,这是很严重的呀。好!不能体会这个了,是太可惜了,我深表同情。
那么,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公平的规则的,没有一个人永远的倒霉,也没有一个人永远的幸运。倒霉的人倒霉的背后也有幸运的地方,幸运的人幸运的背后也有倒霉的地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是我们整个民间对事物的看法的一个体现。好的背后总有不好的一些因素存在;不好的背后总有一些好的因素存在。所以,我们要随时调整好心态。
对有这种心态、有这种模式的人,我们真的要仔细想一想:这样下去他们真的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没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因为那个眼睛被关上了,看不到。因为如果他看到了还怎么去跟别人互动呢?怎么跟这个外部世界互动呢?怎么获益呢?对不对!他就获益不了了。所以,我们要反思这个问题。
第二、身边如果有这样的朋友,我们怎样去应对
大家请注意!首先,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他有了受害者心态之后,你很难发现。就是说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受害者心态。他会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好的,是别人的问题,是别人对他不好。所以,他自己也不信。一般情况下身边的人也觉得有问题,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受害者心态的人,会让身边的人产生几种反应。第一种反应就是内疚感。因为他有了受害者心态后,会做一些行为刺激你,刺激你,你就会产生内疚感,你内疚了就能达到他要的一个效果。因为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获益的。所以你要小心他用这一招。
他用的第二招,就是激怒你。激怒你有什么好呢?你就会生气,你一生气就会做出一些生气的行为,他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获益。比如说你一生气面子就丢掉了,他就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吗。”还有你一生气的时候,“给你!”甩给他了。就好像对待身边的一个无赖,“拿走吧”,这时候他就获益了。
他还有可能会让你做出第三种反应,不是让你内疚,也不是激怒你生气,他可能会让一些好心人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他身上,去爱他、去帮助他。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你遇到受害者心态的人,他老是在你面前表现出来,他还没有活得更好,激起你的一些同情心。然后,你就用自己的血肉之心去帮助他。你今天帮他,明天帮他,给他说话,给他照顾,他最后还是一种受害者心态,还是不够,还是人家欠了他,还是他觉得学得不好,等等。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你上的第三个当。就是你的善良,你的慈悲之心,没有是非之心的慈悲之心会使你受伤。我们的善良之心用错了地方,实际上是“助纣为虐”。就是说,人的爱心是需要设置的,是有界限的。
所以,比如有人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他说:“韦老师,你今天要帮助我。”我一听他这个架势,我就知道他的性格里面就是“我要怎样就怎样”。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我说:“今天不行。”“他说怎么不行了?”“就不行,明天才能行。”所以,我有我的一个设置。因为我的目的是帮助你,我做了帮助你的行为,最后使你朝着那个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了,助长了你这样的一种消极行为和病态心理。我是要把它切掉的。所以,我不会说泛滥的献爱心。我会告诉你:“够了!你就只能够得到这些。”对不对?所以,他会利用我们的这个泛滥的爱心——没有原则、没有是非之心的慈悲之心,让我们用心良苦地对待他。
以上概括一下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让我们产生内疚感,对他进行补偿;第二种是让我们产生愤怒感,对他做出回应,他借此在中间获益;第三种是利用我们的同情心,而获得继续的被照顾和被关怀。
所以你会看到,有一些人过去是经历了一些苦,也是值得同情的。本来他早就应该走出来了,但他却不走,他就停留在那个地方。事实上事情早就过了,他也早就好了。比如说,有一些人,他过去确实被人家欺负过,产生了心理创伤。于是,他就会有心理上的这种恐惧感,他觉得社会不够温暖。现在他已经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有钱了。但是,他不觉得自己“好”了。所以,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旁边的人对待这种人一定要小心。不是我们要躲着他、要欺负他,不是我们要看不起他,而是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他就不要上他的当,帮助他就不要助他的威风。
你说:“韦老师,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就是直接揭穿他。跟他说:“你付出的这些东西,就得到这些已经够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老天从来不会亏待谁。好好去干,一定会可以的。”或者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你不要这样对我。”还有可以说:“我不理你。”当然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要告诉他,揭穿他就是要告诉他。告诉他说:“这种方式对你有好处吗?你其实可以积极一点看这个问题。不要对我说了,你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你已经获得很多了。”对吧!我觉得这个还是一种“面质”的方法。
当然了,就是说如果他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可能有不同的方式: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去温暖他,让他感觉到爱,最后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也会慢慢的好起来;那么认知行为的方法,就是面质他;还有这个精神分析的去分析他。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温暖他,同时制止他的这样的一种行为继续保持下去。
http://p1.pstatp.com/large/50ed000207a8f0322418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