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在校乖,回家打妈妈,为什么?

标签:
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一、我们怎么看
[首先,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心理问题。] 显然,这个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青春后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我们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一方面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就是在心理上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这是少年的一个心态。但实际上他又承担不了,面对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他感到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他是一个大人,从理论上讲他应该承担一个大人的责任。事实上,假设当他的爸爸妈妈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又不能够在家里边像大人一样作为主导,甚至都不能够参与进去。比如说他的妈妈被他的爸爸欺负了,那么他的内心里是觉得他能够保护妈妈,或者可以调停爸爸妈妈的冲突,但是他却不能做到。这样的话,他的内心就产生了不平衡的一种冲突。
也就是说,从生理的发育上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甚至会有一种膨胀感,觉得自己可以去面对一些事情,但现实当中他又不能做到。这种状态因心理上的落差会带来冲突。当这种心理冲突不能化解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指向,就是他要有出口。
他内心当中的这种烦恼、这种冲突、这种动力是要有出口的。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一般情况下他的出口就是指向父母。所以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遇到一些困惑和压力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往往他会产生一种愤怒,这种愤怒就会指向父母。
那么有时候是因为我心理上受不了了、失手了,或者是我实在忍不住了,我没办法排解我的内心压力了,所以我就砸桌子,我就砸人,身边要是有人,我就砸他。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把它归结为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看待青少年攻击老师、父母包括攻击其他人的行为?我们不能把它看做一个道德问题,而需要把它看做一个心理问题。
【其一,这是他安全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我们要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把指向换成其他人,他就会换来一顿揍。比如说他走在路上,他忍不住看见一个人就冲其发脾气,那个人就会揍他。那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划算的。所以他就不能对外边的人去发泄愤怒。从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出发,他往往会选择在安全的情况下发泄自己,也就是恃强凌弱。你看男孩子在家里肯定不敢打爸爸,他就打妈妈。他肯定不敢打外人,只好打家人。为什么?因为他忍不住的时候,他要攻击,他要愤怒,他要发泄。这个时候他只有指向一个弱者。妈妈往往是一个弱者。
孩子的攻击为什么会指向父母?指向父母比较安全。这就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指向别人,只指向父母的原因。指向别人,别人会揍你一顿。你走在路上随便发脾气那行吗?你在学校里不乖,即使老师不罚你,同学们也会整治你甚至孤立你,人家会用冷暴力对待你,你就会吃更大的苦头,所以在外边包括在学校里,你就得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不然,如果你侵犯人家,人家是要揍你的,人家会以十倍的代价对待你的。所以他只有回家去对付自己的家人。
这也就给出了答案。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遇到压力排解不掉的时候、遇到冲突的时候、遇到困惑走不过的时候,他们大都是指向父母的。除了指向父母,有时候他们还会指向自己。指向自己是自虐,指向他人是攻击。实际上自虐也是一种攻击,是自我攻击,是一种向内的攻击。所以,青少年遇到问题,基本上指向父母,这是一种普遍性,一种可能性。
【其二,这是他释放内在情绪的需要。】
第二个方向,一个人之所以外在有不良行为,其实是在释放内在的情绪。不良行为,心理学叫心理症状,犯罪学上叫犯罪行为,无论是心理症状还是犯罪行为,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忽然间骂人了,忽然间歇斯底里了,忽然间伤害别人了,忽然间伤害自己了,这些不良的行为就是我们说的心理症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有的心理症状都是一种权宜之病,它在表达心里的什么东西。所以,很多青少年实际上是有苦说不出,有困难化解不掉,身边的人又不能理解。老师重在提高成绩,爸爸妈妈在为了生计忙忙碌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边?不要说我们大人对待孩子,就说我们自己又有知音吗?我们也很难找到能倾听我们、懂我们的人,我们一辈子都在找。所以,很多孩子的内心是很苦的,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解决不掉。他们怎么办?
成年人可以装,可以逃避,可以穿“马甲”,可以找各种途径化解,可孩子们相对单纯,应对方式少。他们遇到心事,遇到坎儿,不容易找到出口,大人们要去听,要去沟通。大人们走不进去,实际上是大人世界欠了孩子的,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父母没有做到,教育没有做到。
【其三,这是他无法排解内在矛盾和问题的反映。】
在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一种可能的现象,就是爸爸妈妈关系不良。爸爸妈妈关系不良,孩子产生挫败感,他看到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好,甚至冷战、热战,他心里是很烦恼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有难言之隐。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遇到事情排解不掉,他心里边也是有难言之隐的。比如一个男人酗酒,烂醉如泥,自暴自弃,或者到处找事,我们就会发现他生活中有过不去的事,引起他心理上的过不去。这个过不去有可能是由于妻子出轨,也有可能是自己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导致他心理上过不去了。对于青少年,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一个男孩子发现爸爸妈妈感情不和,妈妈出轨,那他会怎么做?那么打妈妈就是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所以,对于“初中生在校乖,回家打妈妈”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三个视角来看。第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指向父母,是看似不正常的正常表现;第二,我们要看到不良行为背后心理上有难过的坎儿;第三,他也许有难言之隐,至于这个难言之隐是什么,我们需要走进他的内心。
二、我们怎么办?
那么,遇到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个青少年?
假设我们是一名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是他的一个亲戚、一个朋友,如果有机会和他谈,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做认知,认知上的咨询。因为青少年在心理上对问题的判断还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经验和体验,他很多时候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所以,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把他们当犯人来对待,因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看问题比较片面,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出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认知上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态度层面,我们要以爱和宽容接纳他所有的行为。] 帮助青少年,让他和我们来谈,我们在态度上要端正。因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要光盯住他做了什么坏事,不要只说“打了妈妈是不道德”。一定要知道,在一切不好的事情背后,有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烦恼。那么,他的痛苦和烦恼就是他可怜的地方。我们要走进他可怜的地方,去同情他、关怀他,用这样的一种人文的理念和态度,我们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他才可能愿意跟我们说。我们如果带着一种教育、一种声讨,甚至一种指责的态度,我们就不用谈了。因为即便他是打妈妈的孩子,他也是可怜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孬种,但他却没有做到一个好孩子,他一样很痛苦,一样值得同情。
[第二,在认知层面,鼓励他积极面对挫折和问题。] 我们要跟他慢慢地谈,开导他。要让他知道,人生是不容易的,人生的旅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人生的机遇在于遇到困难你怎么办。遇到困难后,你消沉了,那你就败了,遇到困难后,你积极面对了,那你就赢了。所以一定要慢慢地灌输这种思想,让他与问题同行。面对他的问题,理解接受客观现实:有问题的人生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人生是不正常的,慢慢的让他产生这种认知。
[第三,在生活层面,要帮助他建立一个心理的联盟。]一个人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一定要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愿意支持他,愿意倾听他,要让他的内心有出口。这个出口,也许是他的舅舅,也许是他的姑姑,也许是他感到温暖的老师,或者是他的一个同学。不管怎样,一定要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出口,能够建立一个联盟。当我们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孩子,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值得他牵挂的人(这个人也许是他的外公,也许是他的外婆,也许是一个别人都看不起但对他特别支持的同学),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心理联盟,他就有了一个出口,就有了希望。帮助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心理联盟。如果你做不到,你可以让别人成为他的心理联盟。我们要帮助他,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一个心理联盟。
总之,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层面来帮助他。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