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递纸巾”看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动力

(2014-11-02 08:36:15)
标签:

情感

心理治疗

分类: 心理学专业文章

从“递纸巾”看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动力

文:韦志中

2009年,我到广西北海创作第一本心理治疗小说《谁在掌控你的人生》,记得那天我乘上北海市区到涠洲岛的快艇,当天的风浪很大,快艇在前进中像是过山车一样。出发不一会,耳边就想起了呕吐声,服务员赶紧过来递上塑料袋子。由于害怕其他乘客会呕吐到船上,服务员一排一排地询问每一个乘客要不要塑料袋。本来还好,这样一遍一遍地被询问,耳边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呕吐声。我本来是不晕船的,但被服务员三翻五次从身边走过的询问声不断勾引,也开始感受到反胃,为了不被他勾引出来,就把头埋在前面的座椅上,服务员一来要询问,赶紧伸出一只手让他快点离开,眼睛是不敢看的,生怕忍不住会被他勾引出来。

快艇到了目的地之后,我和身边的一个同行的游客第一时间冲到外面,身边的那位大哥说:再不下船真的要被她勾引出来了,这段经历至今难忘。作为一名经常做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对于这样的现象还是很有想法的。有时候,来访者和团体成员的眼泪是自然流出来的内心的声音,还是我们做了一个“递塑料袋”的动作给勾引出来的,还真的很难分清楚。

有了那次北海的经历,每次当我带领心理成长工作坊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观察递纸巾的现象。团体中有成员分享自己的故事,故事中夹杂着情绪、情感,讲到动情处眼泪会不经意地滑落。这时候就会有人做一件事情,找来纸巾递给当事人。也就是说,这其中会有两种人,一种是会递纸巾的,一种是不会递纸巾的。在递纸巾的人里面也有是在当事人刚开始哭的时候的递的,也有在当事人讲述的过程中递的,还有的是在讲述即将结束的时候递的。有的是把纸巾放在当事人的手里,有的是把纸巾轻轻地放在旁边,有的是直接帮助当事人去擦眼泪。其实,这些看似都是在递纸巾的行为,由于形式不一样,过程不一样,其背后的动机和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递纸巾在工作坊中主要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 安慰。当事人在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且情到深处情不自禁,这时候递纸巾给他(她),会使其感受到被关注和接纳,传递过去的是我们都在倾听你的故事,也很愿意和你在一起去体验。

二、 激活当事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自己态度上不统一的现象。比如,他(她)对一些自己讲述的故事的态度还没有完全接受,甚至是感觉到压力和羞耻的。这时候,他(她)就会选择阻止自己的情绪出来,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又有一股情绪翻江倒海。有时候会停下来,抬头看天花板把眼泪咽回去,像是点眼药水一样。这时候递上纸巾可以表明一种态度,告诉当事人我们允许你有这样的情绪,如果再加上一两句话语:我们都能接受你现在的情感,它是你内心的声音,眼泪晶莹剔透,在这里不是分泌物而是你内心自我的声音。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当事人的表达顺畅起来,内心的河流流淌起来。

三、 制止当事人在分享自己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痛哭失声,其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绪如排山倒海般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被感染。这时候会有一些人内心感受到难受,试图想要阻止这种情绪,不想自己内心也表现出来。这时候就会无意识地递上纸巾给当事人,这时候递纸巾就会让当事人感觉到,你的情感表达差不多了,可以檫干眼泪减轻一些。其更深一层的潜台词是说,你再这样控制不住,我也会受不了,给你纸巾赶快停止吧。

作为心理咨询师这时候,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根据成员当时递纸巾背后的动机来判断是否进行干预,既不希望妨碍当事人的自然心理表达过程,又可以做让每一个团体成员在其中受益,使团体动力保持在最有利于团体目标实现的状态。

作为每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成长体验者来说,无论是自己和别人出现递纸巾的行为之后,都可以获得一次自我觉察的机会。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等等。一定可以让自己发现到之前没有发现到的心理秘密。

另外,对于第一种递纸巾的现象,我们需要注意“边界”问题,在工作坊中有导师、助教、工作人员,如果作为参与者想要给与正在讲述故事的当事人递纸巾的时候,可以申请或者示意,得到导师批准之后才去做。对于第二种递纸巾的现象,应该注意的是“嗜血”问题,以实现激活为目标的递纸巾,应该是导师或者助教来做的事情,如果某一个成员去做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一种猎奇心理,可以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让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的心理。对于第三种递纸巾的现象,我们需要注意“害怕”的问题,团体成员害怕自己会被激活,或者被感染,这种害怕的背后是可以深深思考和挖掘的,当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和行为的时候,可以借助这样的宝贵时机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密码,避免之前一直采取的“逃避”、“迁怒”等防御模式,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蜕变。

 

 


非营利性网络转载,请著名作者。

韦志中,广州韦志中心理学工作室


 

http://mmbiz.qpic.cn/mmbiz/Dxz7eBF4c3yPBBrlfVsrk1LzNo1mN0glDCoOhFMqfGE8Yqu80LdW1d83ZjnM1T2k456iaYWWgPn6KSicXW0BrTPA/0

跟随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一起,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觉得好,马上告诉你的好朋友们关注吧!

从“递纸巾”看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