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看似无情却有情
作者:韦志中(心理咨询专家)
前段时间,向华强太太向周星驰开炮,然后香港圈中艺人纷纷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出来表态站队,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周星驰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一时间坊间传闻多多,各持已见。
笔者认为评价一个人需要从三个视角综合来定。首先要从是与非的角度,然后再从心理人格的角度,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如果只是从是与非的角度,忽略了心理的视角,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客观的评价结果。比如,一个司机在开车时候撞到了另一辆车,导致车主昏迷。由于这个司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事件发生当下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或者“惊慌失措”的心理行为,因为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在行为上没有立即抢救人,甚至可能因为极度害怕还选择逃跑。结果造成了昏迷的当事人死亡,这种事件在评判的过程中,如果只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但当事人心理因素在这其中起到了更主要的因素,而不是思想品德。
药家鑫案件出来后,媒体和舆论都从是与非的道德角度评价,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激情杀人说”使其获得了无数的叫骂声。这就是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偏差。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日常修养的积累,而人的行为是受心理人格影响的直接表现。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行为更是主要来源于当下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就是心理活动在前,伦理判断在后的具体表现。
一种行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就不一定。跨文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客观能力的主要部分。这种跨文化不仅仅只是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制度到另一个制度,从一种信仰到另一种信仰。有时候只是从一个职业群体到另一个职业群体,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比如,两个来自不同家庭文化家庭中成长的个体,走进了一段美好的婚姻中,如果两人在文化上不能相互接纳和融合,就会出现婚姻情感危机,这就是一个人的跨文化的能力和幸福的关系。
从以上的“三位一体”的视角来看到周星驰,我们不禁要问,周星驰的那些不被人接受的行为,是不是都是其品德的体现?答案显而易见,更多的是其性格使然,但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谁又会像一个学者研究学问一样去探究呢?谁又会像一个心理医生对待心理患者一样去试图理解和解析呢?看了一些关于这次新闻事件的各种声音,综合来看,更多的人是因为周先生的不近人情而心生不快,甚至结怨,说来说去也没有找到周星驰的什么滔天罪行。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一定非要犯什么大罪,才会被人们不喜欢,往往都是一些性格上的小缺陷就可以使一个人出现在“墙倒众人推”的境地。
既然关键词“不近人情”,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词语。成语曾出现在《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从字面直接理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喜欢人情,和人情这个东西不能在一起,发现人情就远离它,所谓不近人情。可是人情是一种人人都有,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人见到人情就远离它,可见这个人有多孤僻和怪异。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来谈人情。
正所谓“人情练达皆学问”。一个人可以把人情世故处理的顺顺利利的,这种能力可以称得上是一门不是学问的大学问。按照这样的视角来看周星驰,他具备这种学问吗?答案很显然,周先生的这门功课显然连小学也没有毕业。媒体报道,当初周星驰在正如日中天之时,一个圈子里的老大电话给周妈妈,电话接通大发雷霆。“你是如何教育儿子的,我请周星驰吃一顿饭难道还要向他下跪不成吗?”可见周星驰对人情世故的处理水平,连老母亲都受牵连了。
我们今天分析周星驰的“不近人情”,并不是要为谁说话,更不像是圈子中人的站队和表态,而是透过这样的视角来看看中国人的“人情社会”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即便是一个法治体制比较健全的香港,也是如今正在“占中”的香港,人们口中高声呼喊要法制要理性,但其实社会上一样在上演“人情”故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大家不妨从这个视角看看,中国人的两面性,一方面渴望理性和独立,骨子里却又需要人情和融合。一条是主线在外面体现出来,另一条是虚线在内在隐藏着。这样的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使中国人无论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这就是跨文化的能力。只不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转换而已。
笔者谈到这里,可以做一个小结了。所有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看是不近人情的周星驰,对人严苛甚至刁难,但对作品却认真无比。说他不近人情,但对所做的事情却是情有独钟。看是那些出来表态的各种名人,看是无情或者友情,其背后都是一种人情的表达和渴望,这种现象的的背后也还算是人们对社会呼喊的一种温情。
真正是看似无情却有情啊!
http://mmbiz.qpic.cn/mmbiz/Dxz7eBF4c3yPBBrlfVsrk1LzNo1mN0glDCoOhFMqfGE8Yqu80LdW1d83ZjnM1T2k456iaYWWgPn6KSicXW0BrTPA/0
跟随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一起,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觉得好,马上告诉你的好朋友们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