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感恩拜访技术

标签:
感恩感恩拜访生命中的贵人积极心理学心理技术 |
分类: 心理学堂 |
谈谈感恩拜访技术
作者:韦志中
“感恩”两个字都是心字底,应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感是感受,是一个人与外部互动之后心理活动的一种体验;恩是这种感受之后的一种行为,或者叫做结果。这样的解读刚好和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的观点相吻合。梁先生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可能在心理活动之前,应该是先有心理活动,然后才有伦理以及行为。这也不难理解,人如果没有心灵的体验和感受,不可能做出行为,包括伦理和道德的行为。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来理解“道德”两个字。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德是遵循这种规律和法则的自觉,也可以理解为维护科学规律的心态,只有两者结合才是道德的完整体现。因此,我们在这里不能把感恩单单理解为道德伦理,应该还包含一半心理。在顺序上,应该是心理在前,伦理行为在后。这也是今天的社会道德教育需要调整的地方。我们总希望社会上的人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可是忽视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先有改变,即使行为改变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屈服,当还不条件变化的时候,人们还是可能会违背道。这就是人人都知道过马路闯红灯不应该,但还是会去做的原因。
“拜访”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那里去看望和表达。形式可以多样,中国人最擅长,也最符合中华文化的“礼尚往来”。当感恩和拜访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积极的行为了,这种积极的行为是有一个科学的步骤的。这种有着科学的步骤和流程,又能够实现当事人心理目标的方法,就是“积极心理技术”。因此,“感恩拜访技术”既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的需要,也符合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需要,而且遵循了“心理教育在前,道德教育在后”的“道德”法则。总之,“感恩拜访技术”,就是一个让我们对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做一次最真诚、自由的行为。
做完感恩拜访之后可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从拜访者来说,是内心的需要或者是一个情结得到了完成。心理学上有一个“未完成事件”的概念,即是说许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过去的时空下和某人发生的一个事件所留下来的情结。而我们运用相应心理技术让心理患者把这种情结转换成为一种情怀,使其从小我走向大我,也就实现了心理学的社会服务价值。在运用感恩拜访这一行动来修通不良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所有涉及人的外部心理生态系统都会发生改变。过去,我在临床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做过大量这样的指导,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其中的奥妙还有好多,我相信大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惊喜。
备注:该文章转自韦志中微信个人公众平台:psychologywzz
如要获得我的更多精彩心理学语音 、文章,请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