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谈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2)

标签:
体验式教育最近发展区最优化教育 |
分类: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 |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2/20140412181492939293.jpg
(教育教学改革遇到阻力)
口述:韦志中
整理: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鉴于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难题和阻力,所以,我们沿用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重提“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探新。我们认为,优化不要锁定像改革去否定原来东西的理念,这样就不会让老师们、执行者们、家长们以及改革的利益相关方—学生,感觉到他们可能会被否定,可能会被推翻,可能会被带领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就不会产生对未知的恐惧而影响优化效果,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是人很难接受的。比如说,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人说真正的阻力是政府,其实不是。政府是这样的:学校不搞出事来我不干预,搞出事了,有人投诉了,政府才过问;如果搞出成绩了,政府会询问成功经验,以便推广。有人说是老师,老师不愿意改革。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那么阻力是谁呢?当然,最喜欢的是学生,其实,阻力最大的就是学生的利益最大相关方—家长。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新事物的出现,而新事物则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也就是说,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当然,学生也可能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那么,作为学生利益最大相关方的家长是最有权力去监督的,去了解的。所以,对老师,无论是愿意改革的,还是不愿意的改革的,他们都不是利益最大者,应该说,他们是改革者,改的是他们,但是最终的利益最大者是学生。
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师的阻力不够大,行政的阻力也不够大。学生,从人性的角度,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根据他的天性和心理发展,他当然是喜欢的,因为由他来主导。学生正处在一个自我上升期,一个最朝阳的、人类生命当中最绚丽的一个时期,他当然是希望展现他的风采的,所以,学生是最喜欢的。而家长是最害怕的,家长不知道这背后是什么,所以,家长往往就会去过问。我们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优化与改革当中,因为原来的课堂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就是说学习的就是学习的,不学习的不学习。只要在课堂上不公开出来反对学习的人,不公开出来捣乱老师的阵营,那么师生也就相安无事。可是,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呢,它意味着人的改革,也就是说要与他人互动的,不再只是关注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全面发展;不再只是关注成绩好的人,也关注成绩不好的;不再只是关注聪明的,那些相对笨的、智商低的、学习方法另类的也要在里面。这个时候,就要动力均衡,就要技术普遍;这个时候,原来那些井水不犯河水的,井水里的鱼和青蛙就会出来了。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2/2014041218170166166.jpg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个时候,老师就面临着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也就是说,机遇是什么呢?利用这样一个体验式课堂重新动力起来,让那些曾经教坏了的学生也融入进来。所有的学生原来都是河水之间的,河水是条大河。结果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也许是老师的原因,觉得他在这里游得不好,干脆就把他放到井里。也许是我们自己教坏了的,理论上都是教坏了的,来上学的时候没有说哪一个是坏的?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就面临着一个机遇,重新利用这样一次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被动为主动,单一发展、知识发展为全面发展。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机遇来临了,说是机遇,你必须度过挑战它才能是机遇;你要是没有完成这个挑战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危机。那么就会产生危险,学生和老师就会发生冲突。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个学生,他从井水中被提溜出来了,原来他在课堂上井水不犯河水,他现在必须要在课堂上集中注意,还要与别人合作,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这个时候,这个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了,老师说:你原来不学不影响别人,你现在不但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这怎么办呢?老师就加以干涉,结果,这个学生就要求退学,退学的原因当然不是改革但是他说理由就是改革。妈妈就到学校来找班主任,说:“我孩子不想上学了,因为你们在搞教育教学优化。”原来,孩子还可以在课堂上相安无事,当然了,家长肯定不会这样说,她也不知道。现在我孩子就是不喜欢了,你们怎么搞的?就投诉。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不要说多,有这样的几个,那么对于学校就是一个压力。尤其是一些学生家长还有一些社会资源,有可能他家里认识教育局长、主任等领导,这样就把学校影响了,学校就害怕了。这是一种改革的阻力。
还有一种阻力,我们讲变化就意味着有一个过渡期,比如说我们原来主要抓的是成绩,现在我们在做教育教学优化的时候,就面临着选择,一种选择是全面的优化改革,一种是假装式改革,就是所谓的“挂羊头卖狗肉”。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成绩,还是要敲诈学生的时间和自我,或者牺牲学生的综合发展。那么,这样的一种所谓的课堂训练呢,有的在课堂上效果很好。实际上,我们发现,原来在课堂上不太搞的时候,课下都没什么事,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现在课堂上好了,但是老师课下却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把学生的几个小时都拿走了。这个课后布置作业,课堂体验训练,一看效果非常好。外面来考察的,看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成绩上去了,这其实就是属于“挂羊头卖狗肉”。原来,你“挂狗肉卖狗肉”或者“挂羊肉卖羊肉”都没关系,现在最可恨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比原来更甚,原来我穷吧,你接受我穿的衣服,现在,你却要我花钱甚至借钱穿好衣服。这种情况导致了一部分走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模式,而走这种模式的学校,就会遇到一个过渡期,一个有点牺牲,有点挑战的时期。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2/2014041218330369369.jpg
(改革需要实践)
把教师的能力提升上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要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我们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花一些时间去做班会,去做家长会;我们要真正的把课堂变成动力课堂,把老师带着走,学生跟着跑,这种“被动学习绿皮车”,变成“动力车组”,让每个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很愉快的。这个过程,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优化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遇到的情况:外界期待——你要改革,首先你的成绩必须提上去,升学率要上去。可能三个月就要查看你的升学率,实际上,这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于是,当你改革一段时间后,别人就过来看,你班的升学率怎么样?结果发现,没有升上去,不要说你比别人差,即使你跟原来一样,别人就觉得没效果。其实,关键就是看这个时候的改革者、优化者、实验学校的校长有没有勇气,坚不坚定继续走下去,过不过得了这一关。不过的话,就会被那些本来在看笑话的老师们或者一些外在的声音所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