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
“13579”模式,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和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联合举办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PTP)的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在培养心理技术应用人才方面的先进理念。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3“。
“3”:三种方式学习,游学、讲学和神学。
游学是跟随导师在各地讲学,从体验者、观察员、助教,到最后成为导师。游学的核心在于”跟“,犹如大鱼带小鱼,小鱼紧跟随。导师的策略是时而在前引领,时而在后推动,时而在左右陪伴。所谓启蒙,的两层含义,一层是在前带领学员走进知识海洋,另一层是在前带领学员走到学问高处,一览众山小。如果说时而在前是引领,需要导师的勇敢和渊博,那么,时而在后就需要导师的耐心和宽容了,导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的后面,不紧不慢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时而在左右呢?我想应该是导师要具备机智和灵敏,陪伴在学生周围,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导师就在身边,适当地获得启发。游学,看似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一旦做到了,导师将会是很有“教养”的导师,学生将会是很有“学养”的学生。
讲学,是指作为学员,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是讲授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把自己学习到知识教授给别人,这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现代总结,也符合道的规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复学习不是带来快乐的主要因素,快乐是因为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出来,在验证的过程中感受到“喔,原来是这样”;“咦,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啊,我明白了“。讲学的核心还在于体验,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其中,才会实现学习的最大化、最优化。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采取”3D\4D“学习技术,真人秀的方式。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是不是学生去做社会实践,老师就没有事情了呢?答案当然不是,首先,老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教,和学生一起制定教案,做好相关准备,学生做完之后还需要督导。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技术“,这是导师需要把握的。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体验。如果一个导师能够带领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教学效率自然不会低的。讲学和技术相关,也和督导相关,也和体验相关,更和技术相关。讲学的核心就是在做,如果没有行动,就只有讲没有学,或者只有学没有讲了,两者缺一不可。
说完了前面两个学习的方式,现在来说神学。虽然三种方式都是我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路上的思考和总结,但神学令我更有体会和感觉。
在我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有多位师长对我帮助很大。那些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我喜欢和崇拜的人,他们的一些人格和主张,都是我想要模仿和跟随的。有的老师,我听他们的课并不多,但由于我经常把他的书本放在我的包里,时间长了,尽管我也没有怎么阅读那本书,但好像书本里面的知识已经被我掌握了一样。这时候我开始有了神学的领悟,原来,如果你相信某位老师,在心灵深处就可以和他连接,他的智慧可能也会通过一条”地下交通线“传递过来。这样的例子在我身上不胜枚举,我想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一种体现吧!孔子没有见过周公,但在他的内心时刻都有一个要向其学习的周公,每天和周公见面学习,没有课堂却又是处处时时是课堂。孔子的这种神学,我们不能高攀,但也从中领悟到神学的奥秘。孟子是孔子的徒孙级别的学生,但在他的内心课堂上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师,每天都在指导自己。神学在于信,这种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灵接纳和融合,而非盲目的跟从。现实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些,那些理解老师的主张,有信的能力的学生,处处都是课堂,成为了好学生,也注定会成为好导师。
游学在于跟,讲学在于做,神学在于信。三种学习方式并驾齐驱,学习不仅不再是难事,而且也可以带来幸福。同时,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教学课堂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结合,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最佳模式。这也是我把心理学督导班放在大学中办的主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