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民俗文化心理分析及构想
(2013-10-07 07:18:35)
标签:
民俗文化丧葬满月皖北平原 |
分类: 心理学专业文章 |
国庆回故乡见闻与思考(四)
皖北地区民俗文化心理分析及构想
一、我看到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现状。
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的婚丧嫁娶过程中。所以,想要了解一个地区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亲身体验婚丧嫁娶的过程是最好的方法。这次回到安徽阜阳老家,机缘巧合,在刚刚参加了堂弟的婚礼之后,族中一位堂兄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作为族中同辈,有义务承担丧礼中的一部分繁杂琐事。在此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家族亲朋真挚情感对我心灵的洗礼,以及在丧葬过程中人情世故的纠葛给我所带来的深刻思考,更深切体验到皖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保护这种老少爷们们赖以为继的心灵链接形式的迫切性。
受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过去传统的婚丧嫁娶习惯,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简快化”流俗的影响。尤其在皖北平原,千百年来人们依赖土地生存,人们的生存方式是土地,心理情感的满足则依赖族群关系。年轻人不再也无法固守房屋土地一代代传、安于本分老守田园的生活方式,年轻力壮者、脑瓜活泛者、不安分守己者,离开了家乡,投身到了外面广阔的精彩世界中,被浸染、被同化,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简化了传统婚礼的流程,改而代之的是新式的穿婚纱,行鞠躬礼。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混搭的如何惊喜和巧妙,从婚礼和丧礼的整个过程细细揣摩,仍然能够明显地看到,某些传统与现代的心理需要依然隐藏在其中,悄悄地行使着自身的使命,这种无意识的混搭和演变,告诉我们皖北地区的民俗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地渗透在人们的骨子里。比如,穿婚纱坐花轿,唢呐斗斛与萨克斯架子鼓齐奏。又比如,人死后火化的骨灰装在木制的棺材里土葬,请职业的丧礼“先生”“看(掐算)”日子,死者灵魂何时离开躯壳,走向哪一方向,根据死者生辰八字测定停灵几日发送,并选定出殡最佳日期和时辰,等等。作为离开家乡多年的中年人,我对这些仪式、说道,已经很陌生。向族中德高望重的几位长者请教,不禁使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冷静而深沉的思考。
二、皖北地区民俗现状透射出人们的集体心理需要。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形成了丰富而底蕴深厚的民俗传统。在现代社会,受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时代大潮的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的推动,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压箱底的传统,但是,无论形式被如何简化,在婚丧嫁娶的仪式过程中,那种涉及自身“根”和“源”的传统文化的坚守的心理需要,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将“集体无意识”描述为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其中积聚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经验,他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同个体的往昔——不仅仅是自己的往昔,更重要的是其所在种族的往昔,甚至还包括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的。在皖北地区,人们可以明媒正娶穿婚纱坐花轿,可以火化后再土葬盖起坟包回归泥土,这些看似新式的仪式,根源的东西顽强地保留着,滋养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也造着我们独特的人格特点。但这种“混搭”的方式,也常常使人在心理上找不到明确而坚固的文化根源和信仰的支撑力量。作为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我们,对“我来自哪里”的问题,大概只能给出关于地域的回答,而流淌在我们骨血里的、造就了我们独特个性和身量体貌的水土、民俗、文化等“根”的养分,却知之甚少。这是一种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事,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从民族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坏事,丢弃了文化的“根”容易失去心灵的底气,找不到“我来自哪里”的答案,造成集体潜意识中的空白和缺失,找不到能够赋予我们强大力量的精神信仰,心灵小孩寻不到归宿。
尽管人们已经对那些保留下来的传统仪式不甚了解,由于其能够满足其自身的心理需要,以及满足其自身和周边环境的良好互动的社会需要,还是再演变中被无奈地留下来。尽管人们对新潮流的向往和渴望非常强烈,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社会舆论、物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还是只能在妥协的过程中与传统联姻。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在满足着人们自身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渴望,只是载体不同,形式不同。既然两者互相不能取代,那就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三、皖北地区民俗现状让我深深思索。
一次婚礼,一次丧礼,让我在短短的假期中深切体验了我们的家乡的历史传统的魅力,也给了我灵感,使我在思索中产生了保全民俗、应对文化遗失的构想:在这些仪式中,保存和优化传统民俗,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社会依附和心理幸福需要。围绕使人们在追求“真善美”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更恰当和得体的中目标,以民俗文化为根,把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和原理有机地介入进来,即丰富 了“根”的养分,也能够好地使其枝繁叶茂,壮大集体潜意识中的正能量。
(一)对个体而言,人生的几件大事,透射着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在皖北地区,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基本要经历这样几次大的仪式的洗礼:满月礼、周岁庆生、三周岁仪式、成年礼、升学庆典、结婚典礼、寿诞庆典、丧礼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割辫子”、结干亲等个别但又普遍的仪式。
1、满月礼、周岁庆生、三周岁仪式、“割辫子”等,给予人们的是对新生命的喜悦、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家族延续的心理满足。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意义重大,对新生命的呵护和教育,生命个体的发展成长,意义非凡。因此,把孩童的心理发展融会在这些仪式中,必定能够给予个体成长以强大的推动力量。这种传统的对生命自身的呵护,和现代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流程规范,对于帮助人们管理和爱护自身都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2、升学庆典,既是对孩子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成就的肯定和庆祝,也是个体走向外面世界和独立生活的一个仪式。对于生命与感恩的思索,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应该以不可或缺的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得那些漂泊在我或者远走他乡的人,都能够不忘本,不迷失。抓住目前流行的这种仪式机会,把对青少年自身建设和职业规划的需要满足加入进来,以达到实质的目标。比如,在升学宴上,让青少年发表演讲,创作未来规划,回顾过去感恩“生命中的贵人”等,不但可以澄清其自身,也可以教化所有参与者,这无疑不是对乡村注入一股正能量。
3、结婚庆典,是最热闹最喜气的仪式。新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眼神中满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这是一个人由独立而又走向新的“团体”——家庭的开始。毕淑敏在《心灵七游戏》中写到:“然而,地图并不等于就是领土。你意识到了幸福的重要,和你能把握它,还有漫长的距离。”而当我们被那激情四溢的爱情“冲昏”了头脑,急切地要走入婚姻的围城的时刻,有谁闭目思考过“我未来如何去幸福”的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迫切需要幸福心理学的指引和超度吗?渡我们有惊无险地跨越婚姻这道重大课题的高门槛。
一个家庭的婚礼,将会牵动这个家庭与外界所有的连接神经,所有亲朋好友都将会到场见证这一美好时刻,对于连接所有人的情感来说这是一起绝佳而又珍贵的机会。对于婚礼自身也是可以使其更具富有意义的为方向的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终极的目标,需要仪式和具体方法,针对皖北农村地区目前现状和特点,制定一套几类的婚礼流程,让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使用。把爱情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知识与传统智慧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既具有可操作性、文化性,又具有美感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现代人的欢迎。
4、丧礼,是我们身体和心理结束时的一个证明,也有人说物质不灭,只是形式发生了转化,灵魂是由重量的,也是有归宿的,逝去的人的思考已经结束,而他在众多生者中遗留下来的印迹,或者通俗来说叫影响,好的,或者坏的,是不能够一下子随着有机体的消失也消散的。我们常常眼见或者耳闻,家族亲人或朋友同事,受伤者或者记恨者因为某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而不去参加葬礼,心胸豁达者一叹一笑泯了恩仇。这些逝者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需要周遭亲人去协调关系,替逝者圆了身后事,不然丧礼无人吊唁,灵前无人相伴,逝者的灵魂也不会安之若素潇洒飞升。在皖北地区,丧礼的程序虽然简化了再简化,还是可以从中看到繁琐背后的文化底蕴。整个家族的人几乎都要被请到,来为逝者送行。这么重大和隆重的仪式,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人人事事,既需要专业的“先生”的主持,更要积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梳理曾经纠结的情感,疏导曾经压抑的心理,传递正能量,既要考虑到逝者走的顺利,也要考虑到或着的人心安理得。这也是把民间文化转换为哀伤治疗的一次机遇。
目前,社会管理创新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开展,据我所知,有的地区政府还向社会团体机构招标,为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提供临终关怀等心理学服务。如果能够在更依赖民间民俗的乡村也开展起来,将是功德一件。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植入,把这种现代方法巧妙地植入到传统丧葬的流程中去。运用传统的生命力,推动现代心理技术应用,最终减少“生离死别”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对人们的心理管理和关怀。
(二)这些民俗仪式,以自然状态已经很难完整保存下来,流传下去,需要的是专业人员的整理和规范。最有效的方式:
1、组织一批有学界、皖北地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乡村资深“先生”,抓紧时间从文献典籍中查找,从宗族长者中口耳相授,从一家一户中点滴收集,整理出不同民俗仪式的程序,编印成具体的指导手册。
2、在乡、村、队中选拔有文化、有热情、本乡本土知根知底的人,加以团体培训,再回归民间,以专业权威民俗专家或典礼司仪的角色,既传播规范而正宗的当地民俗文化,又公益于民,保全文化之源,保护生命之本。
四、最本土、最本真的东西最值得我们去关注。回乡多日,时光短暂,却有幸经历了个体半生两件大事,我的心灵再一次被震颤。无论天大地大,家乡有我的根;无论天涯海角,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抛砖引玉,敬请指教。
欢迎有志于该项公益事业的朋友和我联系,共同推荐!尤其欢迎这方面的学者、研究生、文化部门领导参与进来。
邮箱:wzz10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