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遇见了谁?--写在第四次南京之行后

(2013-03-18 20:17:44)
标签:

吴虹

南京

杂谈

分类: 成长故事

你遇见了谁?

----写在第四次南京之行后

2009年夏天,我在济南主持心理学课程,学员有来自全国的50多人,其中的一些人,在后来和我的故事中,改变了我在心理学道上的轨迹。

有一个中学校长,为了帮助她当时所在学校的一名老师,亲自带领了学校的6个老师,来参加这次的培训,目的就是希望那个行走在心理边缘的老师,可以获得一些心灵成长,不失掉幸福的能力和机会。然而,在课程结束之后,这位“打着帮助别人旗号,最终却感动了自己”的校长,向我表示,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自己。也就是在那一次,我和她结下了友谊,一直到今天。这个人就是南京行知实验中学校长(那时候是南京24中学校长)吴虹。

2010年夏天,在吴虹校长的推动下,我有幸第一次来到南京,为南京市的40名优秀班主任讲了四天的课,主题是《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担任助教的是来自呼伦贝尔的敖文利和张学梅。课程进行到第二天晚上,我一直没有“找到感觉”,总有一种“两军对垒”的感觉,一边努力想要教授别人知识,另一边好像在努力防守和观察。那天课程结束后,吴校长请我们到秦淮河边吃饭,饭桌上的我没有能够忍住自己两天来积累的负面情绪,把内心的不良情绪转换成了一些极不动听的语言,说给了她听,吴校长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我们都沉思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带着这种心情,我和敖文利、张学梅一起去了中山陵拜见中山先生。站在中山先生的塑像前,我哭了,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先生说的“未成功、需努力”。流过眼泪之后,站在山上眼望南京城,浑身顿时又充满了力量。

那一次,我明白了好多道理。

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只有“晓之以理”,更应该有“动之以情”。

老师首先需要幸福,包括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价值感,以及缓解自身职业倦怠的能力。

教师群体文化需要专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学校心理学应该以老师未帮助对象,以学生心理发育和成长保驾护航,以校园心理生态为方向,以课堂教育心理研究为核心。

团体动力学和心理技术学在教育教学优化中大有可为。

第二天,我们开始转变策略,最终走进了班主任的内心,从此我走上了研究学校心理学的路。 

人的一生会有一个怎样的经历,也许比曾经实现过什么目标还重要。大家都想拥有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并且非同寻常的过程,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如己所愿,这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因素,那就是你遇见了谁。我幸运,遇到了吴虹这样的人。她打着帮助学校老师的旗号,帮助自己找到实现最优化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途径,我打着帮助她的旗号,帮助自己找到了实现“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新的舞台。

我现在正在南京到成都的飞机上,尽管经历了研究生班连续12天的活动,和南京连续几天的培训之后,心灵深处的“泉水”好像有泉不上来的感觉,但只要一想起认识吴校长之后所发生的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内心的感动依然涌上心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