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集体婚礼有积极意义?(组图)

标签:
幼儿园儿童集体婚礼 |
分类: 新闻点评 |
C FP供图
近日,河南郑州某幼儿园为100多名孩子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仪式几乎与成人婚礼相同,园方称此举有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引起质疑声一片。在专家看来,“儿童集体婚礼”对儿童其实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其意义在于角色习得,而所谓的“健康婚姻观”和“正确性价值观一些”,只不过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
新闻背景
在老师和父母的“见证”下,伴随着《婚礼进行曲》,身着礼服的“新郎”、“新娘”牵手入场,接受询问,双双宣誓,交换戒指,拥抱亲吻……今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为100多名孩子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仪式几乎与成人婚礼相同。消息经媒体披露,并在微博扩散发酵之后,引起了诸多质疑。虽然有少数人对园方此举表示支持,但多数人并不认同该做法,毫不客气地拿起“板砖”。综合微博网友对此事的反应,可以发现网友拍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误导儿童,摧毁童真;二、蔑视婚姻承诺,把婚姻当儿戏;三、有哗众取宠之嫌。
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广州20余名父母,受访者的反应与微博类似:有人发出理解的声音,他们表示无所谓,认为儿童思想不成熟,玩过了就忘了,就如孩子之间玩“过家家”一样。也有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孩子多了解、多学习一点知识是可以的,但没必要特意制造这样的机会,顺其自然即可。但是,大部分父母表示不支持或反对“儿童集体婚礼”,他们对此事的第一反应多为“不是很好”、“太荒唐了”、“太夸张了”,甚至有更激烈的父母认为这是“扯淡”、“变态”、“白痴”等。
面对网友的质疑之声,园方解释说举办“集体婚礼”乃因势利导,是为了让孩子提前对婚姻有所了解,是给孩子灌输健康婚姻观和性价值观的好机会,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已不止一次,园方称参加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了。园方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幼儿园隆重地为孩子举办婚礼,让孩子过早地“结婚”,真的可以给孩子灌输健康婚姻观和性价值观吗?究竟是科学的教育方式,还是扼杀孩子童真的低俗炒作?面对孩子趋向早熟这一普遍现象,家长究竟该如何招架?
家长心声
1
个案
采访对象:“佳佳爸”(家有女儿5岁,小名“佳佳”)
职业:教师 态度:支持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佳佳爸”表示可以理解这家幼儿园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婚礼”的做法。他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思想还不成熟,对他们来说,“儿童集体婚礼”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就像玩“过家家”一样。
“小孩子对没有见过的东西、没有接触过的事情都会怀有好奇心理,"儿童集体婚礼"就像"过家家"一样,他们觉得既新鲜又好玩,玩过了也就忘了。只要大人不过多地渲染,把它当做亲子之间的游戏那样去对待,陪他们玩一下就好了。佳佳爸说自己的女儿经常在家里玩“过家家”的游戏,他早已见怪不怪了。“她把小熊公仔当做她自己的宝宝,给它穿衣服,和它一起玩玩具,有时候还给它喝水、喝牛奶,把公仔和衣服都弄得很脏。”针对孩子早熟问题,佳佳爸认为现在的孩子早熟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避免,只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及时科学地引导孩子即可,不必过于紧张。
2
个案
采访对象:“仔仔妈”(家有儿子3岁,小名“仔仔”)
职业:服装店主 态度:反对
“太夸张了!为什么要搞这样的活动呢,这不是纵容小孩子谈恋爱吗?那样的话,小孩子就更会学大人的样子,那不就成小大人了吗?”
“仔仔妈”对此事的反应比较激动,她认为太早让孩子接触成人化的东西非常不好。因为她已经意识到儿童普遍早熟的问题,她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就有孩子出现早熟现象。仔仔妈认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孩子本来就早熟,哪还能经得起幼儿园和家长的这般合力“催熟”,出于保护孩子童真的考虑,她一定要对“幼儿园”此举说“N O”。
至于幼儿园所谓的“婚姻观”和“性”价值观,“仔仔妈”更是认为那不是孩子该思考的问题,更不应该引导和强迫孩子去思考。因为花开蒂落,孩子长大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学到这些,在幼儿园阶段就植入婚姻和性方面的教育,为时过早。
3
个案
采访对象:“果果妈”(家有女儿4岁,小名“果果”)
职业:公司职员 态度:质疑
“果果妈”首先质疑了那家幼儿园举办“儿童集体婚礼”的目的。她告诉记者,自己看到报道后的第一反应觉得那家幼儿园在搞宣传。对于园方“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说法,“果果妈”也表示怀疑:“那样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不如家长的言传身教管用呢。家长们记着自己在婚礼上说过的誓言和承诺,平时好好对待家人,承担责任,是比一次集体婚礼更好的教育方式!”
同时,“果果妈”还替那些未参加“集体婚礼”的孩子担忧,她说:“如果有些家长不支持,那他们的孩子没有去参加婚礼,会给那些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啊?”当记者问到是否愿意让自家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果果妈”直摇头,“我肯定不会拿我家孩子开玩笑。”
专家看法
过多舆论关注才是真正弊端所在
河南郑州的“儿童集体婚礼”引起社会大众关注,但大家的态度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场全民教育。成功的教育者,往往会让孩子体验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因为对成人世界越是透明公开,越可能变得理性和理智;反之,就越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越容易步入迷路。有的人则认为这种方式有导致孩子未来婚姻观、爱情观游戏化的风险,甚至催熟孩子、摧毁童真!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录护博士,家庭教育专家晏秀祥以及心理专家韦志中,三人对此有赞有弹。
可以理解成孩子游戏的一部分
晏秀祥(家庭教育咨询专家,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理事,广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
晏秀祥认为,这场“儿童集体婚礼”其实可以理解成孩子游戏的一部分。“3到6岁的孩子,游戏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孩子们充分展示想象力,尽情模仿成人世界。"过家家"是孩子们最常玩的游戏,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这场"儿童集体婚礼",正是根据幼儿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特意打造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平台。”
晏秀祥认为,幼儿园的这一活动虽然乍看在搞“噱头”、“哗众取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手段新尝试。他们把单个游戏变成了集体游戏,把自发游戏变成了自觉游戏,也就是园方所谓的升级版“过家家”。“儿童集体婚礼”的组织,意在通过对孩子游戏的必要引导,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丰富孩子的性别角色内涵。这种尝试,对孩子成长,尤其是性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没必要过度关注,也不要片面解读,更不能乱贴标签,应理性的对教育探索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与支持。
“儿童集体婚礼对强化孩子性别角色认同,丰富孩子性别角色内容,帮助孩子性别角色定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因为孩子参加一场婚礼游戏,将来就会把婚姻当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把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自我塑造各种角色,这也是他们向外界学习的重要途径,不应该遭到激烈的声讨。
活动形式超前,理念错位,且组织不当
刘录护(华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博士)
刘录护认为,公众对此次幼儿园集体婚礼事件我们应持的态度是“不关注”。“集体婚礼本身具有较强游戏性质,但过多的舆论关注反而会把模仿的游戏慢慢演变成真实的情景,也就是将成人的理解逐渐强加于孩子,这才是对儿童发展的最大不利。”
不过,对于这个活动本身,刘录护本人也更多地持反对态度。“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活动性教育,但是这一活动与性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这一活动对于儿童的影响主要是在角色习得上。可是,我认为这一活动形式超前,理念错位,且组织不当。在超前方面,很多的社会化理论都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其它活动具有习得社会角色和相应技能的作用,但是这种角色技能的习得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与渐进性,学前儿童的活动不应跨度大至即将进入婚姻的成熟青年阶段。在理念错位方面,学前儿童教育是以活动为主,但是这种活动更多的指向孩子的角色模仿和习得,而非性教育等青少年期的教育主题。在组织不当方面,儿童游戏的模仿性、自发性、创造性等需要儿童自我组织,自我学习,但是幼儿园大规模的组织婚礼,并邀请父母隆重的参加,这种组织方式实则是对儿童游戏活动的一种干扰乃至是破坏。”
“教育措施一定要从孩子具体成长阶段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出发,选择适合且富有个性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随着时势发展必然需要儿童教育的创新,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儿童的教育活动创新一定要适应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对于家长来说,对于教育创新的活动,一定需要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员,切忌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不自觉的错误意识影响。”
是对孩子们平常游戏心理的不理解
韦志中(心理学学者,国家心理督导师,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韦志中看来,幼儿园举办这样一场“儿童集体婚礼”是对孩子们平常游戏心理的不理解,是自身人文素质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缺失。在他看来,儿童游戏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历程,包括结婚游戏在内,如果家长和教育者有担心,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适当做一些引导和教育也是可以肯定的。但被大张旗鼓的操作甚至是炒作之后,是不是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是需要商榷的。
韦志中认为,对他人表达友好是每一个人的需要,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言,由于没有更多渠道和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友好,因此以大人的行为作为游戏原材料,获得依恋需要的满足,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孩子透过结婚游戏或者“示爱”来表达和其他人的连接,并不是所谓“婚姻敏感期”的表现,因此幼儿园阶段并不是一个适合接受“婚姻”甚至“性”教育的好时机。而当儿童正常的心理需求,被大人们错误解读、过多地参与,甚至被放大和强化之后,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显然是很不好的。
记者手记
让孩子获得原本属于他们的纯净天地
幼儿园组织一场“儿童集体婚礼”,声称是对孩子们早熟心理的一次“性教育”,虽然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各占一角,但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其实是大人对于“儿童早熟”的一种普遍忧虑。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出现,成人世界已经向儿童敞开,“童年”消逝已经不止是一句危言。
如何让孩子们获得原本属于他们的纯净天地,不被发展过快的社会所“催熟”,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河南郑州摇篮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们通过“儿童集体婚礼”作为对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创新,不管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们的现状,也不论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因为它至少引起了我们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关注与反思:“成长”并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单,不是做了多少本的练习册和读了多少本名著,还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同。
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曾根据儿童的活动特点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如下划分:(0~1岁)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1~3岁)摆弄实物活动;(3~7岁)游戏活动;(7~11岁)基本的学习活动;(11~15岁)社会有益活动;(15~17岁)专业的学习活动。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是游戏活动的阶段,因此在孩子的眼里,所谓的“集体婚礼”也许只是一个游戏而已,所谓的“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所谓的“催熟”,都只是成人视角下看到的正负两端,孩子体会到的只有游戏的快乐。
具体到儿童的性教育问题,虽然传统观念让不少家长“羞于开口”,但加以适当的引导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诚如专家所言,这种引导应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不应该是拔苗助长,更不该是“哗众取宠”。根据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可以试着让孩子们明白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则言之尚早,更不该苛求孩子理解所谓的婚姻责任感。与此同时,诸如集体婚礼这样的组织型的集体活动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加以适当地解释,效果可能会更佳。
网友吐槽
“里里迷”:这样容易误导孩子并毁掉孩子的天真,不赞成这种教育方式。
“我默默love”:婚姻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小时候就这样被误导,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想?
“期待阳光S U N N Y”:成人不该过分干涉孩子的世界,尽管孩子们爱玩过家家,幼儿园也不应这么引导。所以我选择不赞同此做法。幼儿园的做法才是过家家,草率。
“阡池菱花花倾妩”:我觉得实在做得有点过了,结婚本来是件很庄严的事情,孩子们又能承诺什么,理解什么,不过是在哗众取宠,如果我是家长,绝对不会让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 米春艳
实习生 宋丽丽 李晔至
郑州晚报 供图
作者:米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