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美主义从何而来?--韦志中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2012-12-29 10:15:46)
标签:

完美主义

南方都市报

杂谈

分类: 新闻点评

     这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发现各种完美主义:身材完美主义、容貌完美主义、人际关系完美主义、成绩完美主义、爱情完美主义、品行完美主义、成就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并不如诗中所描绘是“生活妄念激起的浪和痴迷心开出的花”,而是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位一体所衍生出来的“果”。

  专家解析

  外在环境是完美主义“祸首”?

  生理层面:特定基因构成更容易出现完美主义倾向

  “性格和遗传究竟有多大的关系?或许我们通常所说的‘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某些显著特征来自遗传。”广州医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母胎医学中心主任章卫指出,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量化的研究,证明完美主义与遗传基因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双胞胎登记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针对292名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在完美主义行为与焦虑心理的测试中,同卵双胞胎的得分相似度比异卵双胞胎更高。鉴于同卵双胞胎在基因构成上完全一样,异卵双胞胎的基因构成则只有50%的相似度,但所有在登记处注册的双胞胎都在同一环境下成长,研究人员得出了“基因对人的影响比后天环境的影响更深远”的结论。换言之,特定基因构成的群体更容易出现完美主义的倾向,完美主义很可能由天性决定,并可追溯到其父母身上。

  不过,在章卫看来,所谓的完美主义,其实应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典型的“主动完美”,可能更多与先天遗传有关,但典型的“被动完美”或许就与基因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应该的/不应该的!”、“这是对的/不对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最崇拜的是父母,如果父母习惯性地用此类口头禅给孩子灌输完美主义者观念时,无形中会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当这些个性特点的沉淀下来,待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要求之时,就很可能表现为:对自我完美的自律或是对他人完美的要求,而完美主义的这种发生机制显然和基因没有必然联系。

  社会层面:完美主义,是社会化过程外在环境的倒影

  “如果说遗传对于孩子的完美主义影响更深远,那么外在环境对于个体完美主义的形成则可以用‘至关重要’来形容。”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心理学学者韦志中指出,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先天基因决定的,而性格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因此,不可否认,有些人的气质一定是更倾向于追求完美型的。与此同时,对于完美主义的来源并不能借助简单进行“基因化”解释。在韦志中看来,相较之下,外在环境对于“完美主义”的形成更为关键,甚至可以说完美主义是社会化过程中外在环境投射在个体身上的倒影。

  “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自我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个体对自身和外界的态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并且决定了个体是否可以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是否接纳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故事。越是在年幼的时候,这种影响越凸显。”韦志中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更看重结果,小孩就会更在意过程。这就是所谓外界对他的影响。外界以及孩子的“重要他人”(比如孩子的父母)对他“不好行为”的接受度越低,反过来他对自身的要求就会越高,就越有可能出现完美主义倾向。如果有一对严厉的父母,什么错误也不让孩子犯,这种外在的影响,最终肯定会导致这个孩子对自己产生新的认知。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当中,“重要他人”对个体自我的影响,在个体未来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的问题,更具决定性意义。

  心理层面:每个完美主义者背后,都有一颗不被满足的心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的典型代表,不少心理学家都喜欢拿乔布斯的经历来解读“创伤”对于完美主义产生的诱发机制,不少心理学者甚至断言,如果不曾被遗弃,乔布斯肯定不会成就今天的“苹果”。心理创伤与完美主义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从临床遇到的完美主义焦虑症来看,完美主义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深层次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一个人,不但有生理需求,而且有情感需求,如果个体遇到了情感障碍,比如说乔布斯那样曾经被遗弃。又或者找不到实现自我的途径,得不到想要的认同、爱、接纳和尊重,就会反过来对自己和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导致一种更加极端的完美主义。”除了生理和社会层面的因素,韦志中认为,每个完美主义者的背后,都有一颗不被满足的心。因为如果人的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满足,无论是生理的还是情感的,大部分人在经历了这种不满足后,都会表现为对自己的“完美倾向”,不断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优秀、更优秀,从而试图达到自己的目标,得到满足。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失败,由于失败反过来又使得对于完美的要求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医学统计也显示,一些带有某类心理问题的人,完美主义倾向的比例更高。

  心理贴士

  过度要求完美是一种“病”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认为,完美主义是一个赞美同时隐含批评的词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虽然追求完美是种美德,但别忘了完美是个“乌托邦”,绝对完美是不存在的。如果过度追求完美,将完美主义当初人生追求的目标,当成现实检验自我的标准,就会带来很深的挫败感。完美主义者大多数是对自己欠缺自信的人,不敢或者不能接受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用绝对化或者以偏概全及灾难化的思维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导致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直至抑郁和绝望。只有积极向上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价值又能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以对于完美的追求也要有度。

  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被视为“虚幻”的代名词,它甚至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当我们试图解析“完美主义”的发生机制时,还是有必要先对完美主义进行一个定义。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心理学学者韦志中认为,完美主义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完美主义,指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表现为对自我和他人的要求更高,行为上比一般人更加严谨和有条理,并且形成了一个比较规矩的自我,这种完美主义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狭义的完美主义,则是心理学层面的一种病态完美主义。这种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且对于完美的追求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常常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变得不快乐,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亲密关系维持不下去。

  采写:南都记者 米春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