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

(2012-11-19 16:14:39)
标签:

积极心理学

杂谈

分类: 新闻点评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

——韦志中老师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后记

2012119日——11日,韦志中老师在北京应邀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并于当天下午在大会学术分会场,做了题为《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团体心理技术新方向》的报告。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让没有机会参加的同事也能够受益,工作室全体成员决定,由韦老师助理周治琼对他进行一次采访,采访内容如下: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治琼:韦老师您好,您刚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积极心理学大会,那我们工作室的成员以及许多心理学爱好者、从业者都对此非常感兴趣,所以想请您分享一下关于大会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获益。

韦老师:嗯,好。

治琼:那您觉得这次积极心理学大会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

韦老师:最大的亮点,一是它几乎跟“十八大”同时开幕。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在这些年,获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而现在,正是处于从对外部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了对自我,对内心的探索的时候。“十八大”中的内容中有许多是跟我们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比如说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而我们心理学家在做的就是人与社会(社会心理学),人与自我(人格心理学)和谐的工作。因此,在我们的国家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有我们心理学家的身影,要有我们所作出的贡献。

二是胡锦涛主席提出了“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一定是山川秀美,人文壮丽,社会和谐,心灵美丽。而心理学家在其中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环,因为美丽中国所有的创造都需要人来实现,而人的心灵的美丽,正是我们心理学家努力的方向。因此,当我们的中国处于一个大转身和重大转变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学家正召开着以建设美丽心灵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大会,也就预示着我们不再只关注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不再只关注我们的创伤和痛苦,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去经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幸福更快乐。归结为一句话: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的方向,以及对未来目标的制定,与我们整个国家的步伐、方向和过程是不谋而合。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也是特别地激动。

治琼: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特色,第二届积极心理学大会的召开有着非凡的意义,那韦老师参加完这次大会之后,觉得自己的收获主要有哪些呢?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韦老师:第一,是研究。一批中外著名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们,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探索的分享,让我更加了解了积极心理学目前研究的深度,研究的领域,例如在积极教育的领域、在社会服务心理疾病领域,在传统行业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另一方面,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面,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方法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一学科是以提升人的心理资本,对人的积极正向的引领,提升幸福感为目标,所以它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有不同。像塞利格曼博士在会上提到的,传统的“频次统计”这一方法,它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不一定适用,但它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上,在人的积极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就非常匹配,而且可操作性强。还有一方面,就是使我了解到了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是友谊。这次会议将国内外对这一领域比较感兴趣的参与者、带领者和研究者都团结到一起。中国本是一个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汇聚到一起,建立连接,就成为朋友。比如,大会上也做了分享的王薇华博士,还有北京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博士 这些都是我神交已久,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的“老朋友”。在和联合大学木苏博士、   北师大宋振韶博士以及熊汉忠博士一起的晚餐中,我们说到“桥”的故事,我从实践中走来,他们从学院中走来,我们在“桥”上遇见了,可以合作写一本书就叫“桥”。还有一些老朋友和老师,像钟年老师,樊富珉老师,彭凯平老师,孙时进老师都在大会上不期而遇,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交流、见面、学习的机会。每天就忙碌于知识的海洋,友谊的天堂,大家在一起心心相惜,快乐地交流。心理学是一个友谊的工作,需要我们大家相互支持、鼓励,共同前进,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参与、协作,这本身就是人迈向成功,通往幸福所必经的关卡,如果我们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好这一点,那我们恐怕也很难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自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幸福力讲师李玉国 @王薇华 @熊汉忠的压力管理 @清华社张立红@楠木 @欣然微笑999 @阳光快乐 @钟年武大心理学 @孙时进 @宋振韶 @邹龙在路上 @心理师浩然 @心理师晓月 @邓旭阳 @彭凯平 @高校心理咨询师曹晖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心理学道路上,一路给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和朋友们,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志中今天的成长。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第三,自信。一门学科它是不是能够长远发展为人类服务,需要看三点:首先实证分析是不是经得起推敲,是不是能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也就是科学的高度够不够。其次,是不是有一批这一领域的运用人才,在每一天只问攀登不问收获地付出,比如说有一批中青年的心理学家在每天努力推动这一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再就是“接地气”,一个学科能不能长期的发展下去,最关键的还是看它能不能服务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否则,虽然科学研究做得非常的好,非常的高端,但是它不能使民众真正的获益,也是一大遗憾。积极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都真正地幸福起来的学科,所以我觉得积极心理学必须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必须能够在各个领域:学校、社区、企业以及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去真正地服务大众。而我自己高兴的是,我并不是站在很高端的领域研究实验心理学,或者在中间层面推广应用。我恰恰是站在“接地气”的位置上,是实实在在地面对着一个、一群、一个小组的人,去为他们服务。我自信的是,我在这次会议上所报告的积极心理技术,正是接地气所必须的方法,大会上更多的是高端的科学研究的分享,而我恰恰是接地气的代表之一,这就让我有了找到了根的感觉,找到了自信,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肯定。心理学家不能带着疑惑,带着怀疑工作,当然怀疑或许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是当我们在真正服务的时候,就必须有坚定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即发自内心地相信:相信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到。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治琼:嗯,听了韦老师的收获,我们也获益良多。在您刚才的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您对现在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坚定,相信这对于一大批还在学校求学和刚刚踏入心理学领域的年轻人也是重要的鼓舞,那从您以一个心理学先行者的角度,对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指导和建议呢?

韦老师:我觉得在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是初学者,会有冲突或者不坚定,都是正常的。我想跟年轻的心理工作者或者在大学中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提几点建议:第一,“学时一大片,做时一条线”。因为心理学它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它既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二重学科,需要我们学的时候学的是三重、四重甚至五重的知识,所以学的时候确实要一大片。而用的时候要找准落脚点,例如,我们要成为社区服务的人才,那社区就是一条线;如果我们要成为学校服务的人才,学校又成为了另一条线。过去我们分心理学的领域一般是分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这一分法可以更多运用于研究领域。在具体的操作领域,我们还是需要从民众层面,从实际的运用领域来分。社区、学校、军队……找准领域,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运用,这样也避免了就学科看学科,觉得本身所学的知识都没用,而是会发现“学时一大片”的过程,正是我们正式服务和运用中必须的。

第二,行动。不管是正在读书,还是已经踏入心理学工作领域,心理学要真正地服务人,帮到人,都必须真正地走到群众中间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例如讲一堂课,如果我们只是在家里酝酿,酝酿很长时间这样讲,那样讲,效果都比不上我们走到社区里面去面对一群社区居民,为他们讲上一个小时,并且问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从他们的掌声和反馈中去思考、改进,这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初学者最忌讳的就是花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做被动学习,然后才去运用,结果发现自己学的很多东西都一时用不上,于是就开始怀疑,怀疑自己所学的东西,怀疑自己所走的路。为了不让自己怀疑,那就早一点行动,早一点去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第三,跟对导师,跟对团队。虽然现在心理学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是相对于年轻人已经有先行者,已经有过了几趟河,知道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急流的导师,所以,要跟对老师,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这里所指的老师并不只是学校里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跟对好的老师,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加入一个合适的团队,不要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便是:相信自己,但是别人也很重要,在团队中一起成长,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治琼:韦老师讲了很多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运用,而大会上也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

韦老师:应该说还处于初期探索的阶段。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在科学性上已经不容怀疑了,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证研究来佐证它的科学性,幸福是可以证实的,已是公认的事实。另一个在时代性上面,我们也已经发现,这个大时代,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需要幸福。

但有一个结合性是我们还必须加强的。事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好,为了避免盲目崇拜,盲目跟随,而积极心理学又是由问题模式演变而来的积极模式,因此,不能说有了积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学就不要了,它更多的是适应这个时代的一个补充,是时代的呼唤,并不是说积极心理学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我们在实际社会服务过程中,既要重视问题解决,也要重视积极干预,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不会滑到“积极成功学”的泥潭。另外,这个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拥有自我,有自主性,有独立的思考,更需要的是支持和陪伴,因此我又提倡问题模式、积极模式,再加上支持模式,三结合,组成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三位一体”,以积极干预为主,问题解决为辅,支持模式为核心,这样就避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另一点是在文化性上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积极心理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并非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其实早就有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散落在民间,在面对人生旅程的时候,指导着我们度过难关,包括我们的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所以我们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需要立足将我们古代已有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整合和升华,拿出来为今天所用,它是我们文化的根,也是本土化的立足点。另外我们向西方人学习,需要立足于本土来学习,我们学习的是他们在近代实证分析上的经验、思想,运用于论证我们现在文化背景下的现象。所以,立足本土化,需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心理学才能真正做到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中国民众。

治琼: 韦老师说到了一些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方式方面的思考,我们也很想知道,您现在在积极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我们也是借鉴跟鼓舞。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韦老师:我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团方面,运用积极团体技术去服务,例如我们在团体中运用的“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将积极心理学里面的感恩、参与的主题,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这一维度去实施,这也恰恰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探索出一批用本土文化和积极心理学结合,加上团体心理学的指导、参与的积极心理技术,这一些心理技术配合问题模式的心理咨询技术,在工作坊和团体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设“美丽中国”下一步,我们已经启动项目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结合团体心理技术生产出来一批团体心理工具,即积极心理技术工具箱。当有了这些工具箱之后,就可以指导社会大众,运用这批工具箱去操作、服务。我们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技术研发中心也已经成立,我们会在传统的心理技术研发方面做一些工作,更多的会在积极心理技术方面做研究开发。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要服务于民众,一定要有技术的参与,在一大批心理服务的工作者的推动下,去服务千家万户。我们也欢迎有志于此的心理学爱好者、工作者,加入我们的团队。

韦老师以前曾经说过,一名心理学工作者,还要是一名科学工作者,然后是心理教育工作者,最后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运用心理教育作为手段,以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为目标。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呼唤,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之一,祝心理学事业在中国健康有序发展,祝愿所有心理学工作者能够进步快乐,庆幸我们正走在幸福的大道上。(编辑:周治琼)


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