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行思:在旅途中实现心灵成长

标签:
丽江旅游心旅伴杂谈 |
分类: 成长故事 |
在旅途中实现心灵成长
想起自己2008年5月到云南讲学,顺便到丽江游玩的际遇。当时住在一个山东人开的客栈里,老板姓王。早上店里的客人们三三两两出门奔赴目的地,晚上又从四面八方回到客栈。早些回来的客人就在院子里聊天。老王得知我是安徽人,很好奇,他说在这里开店好几年,旅游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是广东、上海、江浙地区的人,象安徽、河南、山东这些地区的人是不常见的,他解释是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
据一些旅游行业的朋友说,这些年中国的旅游市场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尽管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服务方面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现象体现出人们在物质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会自动寻找精神心理需要的满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旅游不仅仅是旅游者身体的游历,而且是一种精神心理的旅行,旅游产品就是满足人们内在精神需要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心理产品。
既然旅游是一种精神心理产品,那么,人们在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的旅游,享受到的旅游产品,或者说旅游提供给人们的精神心理产品是否都是相同的?这些旅游产品与人们有意无意间寻找的精神心理需要是否匹配呢?
只要出家门远行的人都会感觉到,地域地貌的不同,气候环境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历史沉积的不同——如果将这些因素总称为自然人文环境——那么,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带给旅游者的心理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
勇者喜山,智者亲水。也就是说,每一地的每一个旅游产品,对人们精神心理的影响是有一定区别的。
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反映了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但旅游中还有第三个变量,也是最重要的变量——旅游者。
世界有近60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是唯一的。这种不一样不仅仅体现在样貌、性别、职业等外在层面,更应该是内在的心理人格层面。有的人内敛善于观察,有的人外向善于表达;有的人正在感受心灵孤独,需要获得被需要感,有的正在感受虚无,需要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的人被生活事件所产生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来,想要逃跑,有的人正享受天伦幸福,精神上需要更上一层楼……人的内心状态不一样,需要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的旅游产品对不同需要的人,显然有一个匹配度问题。
一个地方,一方水土,一种文化,吸引着有共同精神心理需要的旅游者。比如丽江,丽江到底带给游客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具体的来说就是放松、自由、一切皆有可能。人们在自身生活的城市和圈子里,墨守成规,面对好多不得已,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焦虑,让心灵生锈了。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无忧无虑的地方,需要一个没有太多责任感,可以让身体和心灵都自由的地方,需要一个不是一切已经知道,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丽江就是这样的地方。
再比如西藏。对在拥挤的城市、狭小的空间生活烦躁的人,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对在竞争中尔虞我诈、私欲膨胀、失去信仰人,是一种心灵的愧疚与发现;对向往蓝天白云、空灵圣洁的人,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人与自己之间的情感,最终体现在旅游者的精神心理找寻中。旅游中可以认识新朋友,也可能在静静地行走中重新认识自然与自身的关系,还可能在不经意间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因此,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应该知道你所提供的产品可以满足人的哪些心理需要,这些需要与哪些人的旅游寻找匹配。
作为旅游者,要清楚你目前需要的精神心理产品到底是什么,然后了解要去的地方,从而购买与你的精神心理需要最匹配的旅游产品,让自然当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在旅途中获得精神心理滋养。
做到了自然人文环境与精神心理需要的最佳匹配,才能达到旅游产品提供者与旅游者的双赢。
这个境界的旅游,就不仅仅是身体的旅行,时空景致的变换,而是天人合一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