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隔代抚养,别“隔”掉关爱与教育

(2012-02-09 12:28:40)
标签:

健康

隔代抚养,别“隔”掉关爱与教育
隔代抚养,别“隔”掉关爱与教育


新闻:
15岁少女掐死奶奶

    1月28日晚,广州市花都区发生一起人伦惨剧。15岁的初三女生小晴(化名)因嫌奶奶唠叨,不给零花钱将奶奶掐死,为掩盖罪行还纵火烧屋逃跑。目前,小晴已被警方抓获刑拘,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中。据了解,小晴父母在五六年前离异,由父亲抚养,但她的父亲此后再婚,并与小晴继母又生了两个孩子。因此小晴多年来一直与奶奶居住。小晴平时性格较内向但懂礼貌,学习成绩也不错,是邻居眼中的乖巧女孩。

说法: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认为,本案的悲剧不是一个蓄谋,而是由一次争吵作为导火索,激活了埋在小晴内心积累已久的愤怒。他分析,小晴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就是爱和关心。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格的形成过程更多是在亲密关系中完成的。而小晴失去了这个渠道,尽管有爷爷奶奶,但他们的爱并不能代替着父母的爱。

    对于小晴所面对的父母离异、隔代抚养、留守等问题,韦志中分析,这几种现象都是属于低自尊家庭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出现这些现象容易造成孩子有自卑心理。如果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化解和有效处理,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自我否定,不合群,孤僻偏执,甚至自虐。一种是自大、攻击,甚至是病态自恋人格。要预防这两种极端情况,要从心理依恋下手,即满足孩子的爱的依恋的关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爱的,给他们塑造一个温暖安全环境,和他人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自我有良好的价值观等。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务督导老师曾泽锐表示,孩子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各方面的教育极其重要。小晴的悲剧就是由于在成长过程缺乏爱和引导,造成了性格的偏激。曾泽锐同时提到,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并不重视,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困惑:许多家长为了工作、生意,完全把孩子抛给学校,认为交给学校就算是对孩子负责了,不配合学校工作的现象常有发生。孩子的教育只靠学校重视是不够的,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给青少年,这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当谈到相关的个例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时,曾泽锐说:“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此典型案例,让学生充当多个角色全方位使学生了解教育的意义,避免悲剧的重演。”

建议:
父母离异时,如何减少
对孩子的伤害?

    在这个事件中,孩子父母离异、隔代抚养、留守无疑是这起悲剧中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小晴的家庭里。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沈家宏提出以下建议:

    1、父母离婚时,不要让孩子来决定跟谁,因为离婚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要让孩子来替父母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告诉孩子离婚的原因时,不要攻击配偶,数落对方的缺点,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因为彼此不合适而分手,这样会减少孩子对另一方的怨恨;

    3、告诉孩子,父母离婚只是不再做夫妻,但离婚后的父母仍然是他(她)的父母,这种关系是永远不变的,作为父母,永远会像过去一样爱他(她);

    4、离婚后的父母,孩子尽量不要由他人抚养,那样就意味着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不仅失去了家庭,也失去了父母,为了减少这种双重失去,就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抚养;

    5、监护和抚养孩子的一方,要给另一方探视孩子或与孩子交往的完全自由,不要拒绝或阻挠对方与孩子见面或联系,而是要为这种联系和交往完全打开绿灯。

    对于隔代抚养的老人,沈家宏同样建议:老人需要求孩子的父母经常来看望孩子,而且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们父母的坏话;对孩子不要限制太多,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要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更不能采用粗暴或打骂的方式。因为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养和照料,这本身就已经让他(她)觉得自己被拒绝,这样的孩子对拒绝尤为敏感。所以在老人这里如果也感受到自己被拒绝就会感觉绝望,这种绝望感会把对父母的愤怒转移到对当下抚养人身上来,在愤怒之下,他们就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冯嘉敏  叶晓夏)


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020-34076058

官方网站:www.wzz.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