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心灵,十八路人何以见死不救?

标签:
中国财富杂志甄静慧韦志中杂谈 |
分类: 新闻点评 |
来源:中国财富杂志
http://pics.oeeee.com/e/a6/ea66854573a60ed7/upfile/2011-11/04/gyblog/Thumb/4eb38d4ac7523.jpg
访谈专家:韦志中,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科协心理咨询专委会灾后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
访谈整理:甄静慧
回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悦悦在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再度从悦悦身上开过。事后,人们从现场视频中发现,受到车辆碾压后,重伤的悦悦躺在地上痛苦挣扎了7分钟,其间共有18名路从旁经过,甚至观察过悦悦的情况,但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径自走开,也没有人拨打报警或急救电话。直至7分钟后,经常在附近捡垃圾的陈阿姨发现悦悦,才将她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状的恐慌。
叩问1
大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
心理学做过研究:当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有人在车窗外求助,正在听轻柔音乐如班得瑞的司机比正在听摇滚、迪士高等吵闹的音乐的司机更愿意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实验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利他性有相当大的影响。同一个人,当他身处在温暖、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下时,所做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利他,亦即助人;若所处的环境令人焦虑、紧张,助人的动机则会大幅减少。
从这个角度看小悦悦事件,我们未必需要一味谴责这18个路人,更重要是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出门就处在一个车水马龙,充满着声音污染、空气污染、治安问题的硬环境中;软环境则是人人都在追逐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充满焦虑。这样的环境下,一般人不太容易做出利他的行为。外部环境掩埋了人的一部分善良之心。
焦虑的生存者们,爱的能力不断下降
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仁”的思想,就是爱人。善良的基因被掩埋,与现在的主流价值观有关系。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去爱护和照顾垂垂老矣的亲生父母;把襁褓中的孩子丢给年迈的父母、亲戚或者保姆带。
为了车子和房子主动放弃对身边需要关心的人的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不仅比比皆是,而且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即我们最主要的获得幸福的方式不是通过我们与身边所爱的人的关系,而是通过经济和社会地位。如此,人们会慢慢变得冷漠,对亲人尚且疏离,何况陌生人?所以,整个社会的爱的能力正在下降。
如果把小悦悦事件里的18个路人都找出来做一番分析,我猜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我们把那些只会拼命努力挣钱换取社会认同的人称为“焦虑的生存者”,而不是“愉快的生活者”。当一个人本身对自己都是茫然的,他很难在瞬间激活自己的良知去助人。
叩问2
97%网友称必出手相救,是“表演”还是自我欺骗?
现实生活中18个路人“见死不救”,网络上却人人义愤填膺,各大网站的网络调查中最多只有3%的人表示遇到同类事件会“走开”,绝大部分网友自认为会以各种方式施以援手。对此有人嘲讽:“路人都不上网,网友都不出门。”
安全环境下良知依然在起作用
人们在接受网络调查时所作的选择可能会与其现实选择大相径庭,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相信这些网友在接受网络调查时都没有撒谎,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利他的心理动机和需求。我们在家里接受网络调查时,处于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之下,犹如正坐在车里听班得瑞的轻音乐。当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下,以理智、清醒、放松的状态看待这个事情时,容易唤起内心的良知,做出助人的选择和行为。但同样是这些在网上选择“救人”的人,当他们与那些路人一样暴露在不安全的现实环境中时,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也有可能拔腿跑掉。
这个现象的积极面是:我们的社会里其实绝大多数人内心仍然有善良的一面。消极面是环境让一个人的善良发挥不出来,我们的社会急需重新建构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弱势群体间更容易“同病相怜”
拾荒的陈阿姨善良的一面为什么没有被外部环境掩埋?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处境越是相似的人越容易互相接近和彼此关爱。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同病相怜”心理。拾荒阿姨是弱势群体,处在困境中的小悦悦也是。另一个原因是,越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越希望获得自尊,更愿意向他人付出关爱以获得社会认同。
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当下社会有两种人,“愉快的生活者”和“焦虑的生存者”。挣钱更多的人不一定是“愉快的生活者”,拾荒阿姨虽然贫穷,但她有可能处于一种知足常乐的朴素的精神状态,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
叩问3
有人建议立法惩治见死不救,奖励见义勇为的人,立法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吗?
法律无法唤醒良知
法律只能约束和制裁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但无法提高人的善良水平——如果善良有水平的话。不能唯法是途,什么事情都依赖法律去解决。
我们在谴责那18个路人的时候,作为政府、管理者,有没有思考自己在引导人们向善方面的工作做了多少?作为一个公众,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有没有抚心自问,自己是在发泄还是在做什么?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有没有做一件关爱身边的人的事情?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多做一些能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事情。比如说让更多的社工和志愿者走进弱势群体的家庭去关爱他们。比如媒体,拿出一些时间段播放更多的公益广告。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有能力关爱他人的社会。
“彭宇案”让人变得消极
很多人说,“彭宇案”令人不敢随便见义勇为,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的消极思维比过去要多出很多,这是所有的媒体人、社会管理者还有每一个公民都要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先找积极的地方,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今天我们总是找伤疤和肮脏负面的东西去看。
现在网络资讯很发达,一单“彭宇案”出来,大家就都往消极的方向去想,都去谴责,媒体也喜欢引导大家去围观那些消极的事件。一个一个这样的事件导致社会越来越消极,人性的黑暗面越来越凸显,而积极面不能展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积极的引导。
比如小悦悦事件后,陈阿姨的部分邻居有一些消极的反应,对她进行嘲讽,这种事情如果过度解读,又会像彭宇案一样,对社会有负面影响。在我看来部分人有这种反应其实是正常的,任何一件事情,好到一万分也会有人说不好,坏到一万分也会有人说好。不能把这几个人的例子放大成社会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