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成长是一种需要
(2011-07-13 07:41:38)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 |
成长是一种需要
那么我校教师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多老师在职业归属感、幸福感等方面开始思辨,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让我们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让老师自己更加幸福?
在2010.年秋天经过几天校务委员会早会后澄清了:我校教师是否需要改变、是否能够改变、要进行怎样改变的问题,这样几个问题之后。通过近半年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大杨树二中的教师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在忙碌辛苦的同时,职业价值感在提升、职业的幸福感在增强。
1、教师观念的变化
我校教务主任门永红老师在谈及对课改的认识上有过这样表达:“我想写几句心里话,改革不是出风头,人到中年,推着干工作按经验教学确实省力,但学生不愿学习被迫的样子自己是能看到、感觉到的,还有再不变化真有可能落伍了也是现实,教学努力大回报小更是让人伤心,所以我想变化。”作为学校环节干部门老师尽管上学期所带的班不是实验班,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精心设计、用心驾驭课堂,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因此在学校教师问卷得到学生认可、班级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因为她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发自她内心的一种成长和变化的需要。
是的,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我们过去课堂更多的强调老师讲的如何、表演的如何,忽视学生如何学?学得效果如何?课堂上学生们的生命状态怎样的问题,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较少的是积极主动学习。所以当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能老守田园、墨守成规了。最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我们老师的观念。然后才是方法、策略和模式等的问题。
北京十一中学李希贵校长在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是的,当我们把这样教育观念和思想深入内心时,我们后面的教学行为就好改变了
那么,教师观念的转变,到底是谁逼谁好些呢?我们的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到底是学生逼我们、学校逼我们还是自己逼自己,当然最好境界是自己逼自己去改变。发自内心需要产生的动力是越大的。最起码我们要适应这样一个改革环境,尽快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改革试验中,做一个坚定的实践者。
因为,成长、变化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需要。
2、教师角色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是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配角、导演和剧务;就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习者身上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通过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吗?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李炳亭老师曾经形象比喻过教师角色:
“哑巴”: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和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教师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的激励、点燃、激发上。
在半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校出现许多优秀老师:前期改革先锋王庆芝老师、魏彦老师、田丽老师、张忠武老师、门永红老师等,现在又涌现出一大批年轻老师:孟祥红、宫哲、刘艳丽、安学颖、张新峰、杨亚茹等年轻教师,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这些教学改革排头兵们对教师角色转变有深刻认识。刘艳丽老师在她的《体验学生的参与——科学、民主制定班级制度一则 》文章中谈到:
我一直苦于班主任工作有热情没方法,孔子说过“本立而道生”,当我们回归到本源做好本份的事情时,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制定班级的班规时我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我先指出了几个大的方向,然后广泛的征集班级全体同学的意见,最后班干部再采用集中的方式把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些意见制定成了班规。大家制定出来的班规先试行,效果的好的就执行,有问题的再修改。
那么教育“本”是什么,就是让学生要学、会学、真学、快乐的学,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挖掘他们潜能。刘老师这个科学、民主、平等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得她的班级成为充满活动、有秩序的温暖家。
3、 “优化”思想全方位的身体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策略或模式,最终想实现高效课堂和快乐课堂的一种境界。其中“优化”思想必不可少。心理学者韦志中老师三次深入我校进行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培训、表达性艺术治疗经典课程开设和体验式团体动力、技术的培训过程中,一直在我们老师内心深处灌输、渗透和体会“最优化”的思想。在体验式班会课、体验式家长会和课堂教学的听、评课中,从知识点讲授、过程时间设计、动力场的把握、小组活动有效性、你值得学习地方、教师成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既有专业教师点评还有其他学科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体会,让我们老师更加会听课和评课,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方有了更深入的反思、比照和思考。在评课和研讨中也将优化和团体动力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优化一小步、提高一大步。是的,只要用心处处皆教育皆效率。
4、技术和动力等心理概念理解和运用
记得门老师老师说过:以前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考虑上,通过韦老师的指导,我的课堂也逐渐关注动力过程和动力状态(会心状态),在具体的课堂上注意情境设计,带学生进入学习的会心状态,关注更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连续的动力点,是学生能彼此触动互相启发,让课堂更加轻松,让学生学习动力更加持久。这样我们的课堂更多体现生命鲜活的状态,包括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在几次培训过后,对技术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谓技术就是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技术它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由社会形塑或形塑社会。
经过培训后的老师对教育心理技术比如:此时此地技术、描述技术、具象技术等有了一些认识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在改善师生关系和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懂了技术是为内容服务,任何技术使用是为了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知道了人第一、技术第二的深刻的道理。
在几次培训中对动力均衡:个人、小组、班级三者关系处理和良性状态发展,有了更多的理解,对班级小组建设和班级建设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5、教师也需要成长
和Z老师聊天时她说过, 30左右的我有些迷茫,有时觉得失去了自我。是的,很多老师都进入个人成长瓶颈阶段,如何突破呢?我校及时开展各种形式培训和学习活动,全体教师针对当前课改系列学习、全体教师心理成长、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动力和技术培训。派送多批教师到上海、山东、南京等地外出学习,举办了各种听课、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在成长、我们学校在进步。
黑夜之后的清晨特别明亮。
在三次创业征程中的大杨树二中,有二中锐意进取团结协作领导集体、有充满激情、脚踏实地教师队伍、有着懂得专业知识、掌握科学规律专家的指导和引领,相信“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似五月兴安上盛开粉红色杜鹃花阵阵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