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在掌控你的人生”感悟
(2010-06-28 23:21:45)
标签:
心理小说杂谈 |
分类: 心理小说 |
全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位自杀未遂的主人公和心理治疗师一起进行自我拯救的故事,在治疗的每一个阶段都深刻地揭示了该阶段出现的问题的本质。现在我在写本文的时候,我要求自己不去翻阅该书,凭自己通读过两遍的理解和记忆进行梳理。
主人公:陈逸云过了35年失败的日子,离了三次婚,自杀未遂,失业状态,走进心理治疗室寻求生命的曙光;
治疗师:李承轩,不是直接给病人答案,而是鼓励和引导病人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篇章:不要和情绪讲道理
①情绪就像一个小孩子,不能和他讲道理,他没有理智,②但是他需要并且一定要发泄出来,③关键是发泄情绪的方式的选取。
既然改变了自己,世界随之改变,那为什么还要去改变世界呢?
不良的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就会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躯体化症状;比如,很多时候胃痛并不是真的有胃病。
恶劣的态度往往是内在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后的外在表现。
依恋的两种形式:身体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依恋。心理依恋就是说有人在身边会感觉安全一些、踏实一些,甚至每个人心理都有需要想念的人,这也是一种需要。
想念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想念都是一种依恋需求。
成人的依恋模式往往表现出幼年时和母亲的依恋模式。
有时候并不是真的爱一个人,而是依赖于这种关系。
当内心强大、安全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害怕没有人在你的身边,就不加考虑地去接受一段关系,而是会开始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那时候,你就能够享受真正的感情。
迁怒意思是我们本来对某一对象有一种感情,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说因为可能发生危险或者不合社会习惯的原因,没有办法向这一对象直接表现这一感情,就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或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理得到平衡。
第二篇章:我是谁
内疚、自责、自虐是人的三大心理,对于又爱又恨的人往往越要“拔他的腿毛”来引起他的注意;
内疚者必然会选择一些更隐秘的方式,甚至是一种让自己变成弱者的方式。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弱者的角色是能够唤起他人的关注和同情的。
究竟是为了追赶目标,还是害怕自己被追赶上?
当我们伤害别人,别人一定会反击,这个承受反击的过程就是自虐的表现,我们原本可以做的很好,不会受任何的伤害,但是内心的自虐会觉得有需要得到这些伤害,从而不断暗示自己去伤害别人,以得到别人的伤害,这是自虐的第二种表现。
信任和接纳也是一种珍贵的能力。不接受别人,也就等于不接纳自己。
了解(得到事情的表面)------理解(事情的本质)------接纳
每一个人的心理,其实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学会了理解自己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别人了。其实不穿马甲在社会上出现的人,是不多的。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寻找本能和规则之间的平衡点,只有找到了平衡点,才会觉得生活幸福。
事实上,一个人内心有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看矛盾是不是能够被自己觉察。
不要把镜子本身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问题。
第三篇章:生命中的贵人
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一定和你有某些共同的特质,当然喜欢的人也可能是具有你身边重要或喜欢的人的某些特质。
六个人一张床,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焦虑是现实中并没有发生着的害怕事件,恐惧是现实中正在发生。两者都是由不安全感造成的。
一个人的得救多是靠自救。
选择无所谓对错,每个都有自己的选择。
比如你有追求自身价值的自由,并且你选择了它。那么,你就要为这种选择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先努力工作,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先把来自女儿的困扰收起来。同样的,你也有选择照顾女儿的自由和权力,如果你选择这个,你就应该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陪她成长,而不是牵挂着工作的事情。这中间是不会有任何冲突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告诉别人自己的某些做法是真诚的,但是我们真的就真诚吗?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同时发现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将会被这种现象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告诉他呢?是告诉他真实的现象,还是要评估他的接受能力之后再告诉他呢?这里真诚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修饰就告诉一个人真实的事件,他未必能够接受,但是倘若能够带着点诚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先衡量一下这件事情对他造成的冲击,处理的结果相对就会变得柔和一点,更能达到助人的目的。
真诚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学习得到的品质。
一个人无论他和身边的人的关系多么糟糕,只要认清了自己,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转变。
关系确立之后,是否能够稳固,这关乎彼此的性格是否吻合,或者是有比较高的吻合度。这个吻合度是彼此之间关系是否能持续维系的关键。
当婴儿与母亲分开的时候,会出现一种三阶段的情感反应。首先是反抗,以哭喊来体现,并且拒绝别人的安慰,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失望,这个时候婴儿会表现的悲伤消沉,闷闷不乐,第三阶段是漠然,也就是说,这时候如果母亲返回,他会主动漠视和回避。
安全型依附的婴儿会寻求接近、接触母亲,或在远处以微笑或招手问候母亲;不安全依附有回避型和抵抗型。回避型婴儿会回避母亲,抵抗型也叫矛盾型,这类型的婴儿会对母亲冷淡或主动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敌意。
安全型成人发现接近他人比较容易,并能自然地依赖于他人和被他人依赖。安全型成人不会经常忧虑于被抛弃或与人关系过于亲密;
回避型成人在与他人关系亲密时会有些不自然;他们发现难以完全信任他人,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人。回避型成人在与别人关系亲密时会感到紧张,并且,经常是他们的情人所要求的更亲密的关系使他们感到不自然。
焦虑型也称矛盾型成人会发现别人不乐意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关系亲密。焦虑型成人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担心伴侣不想与自己在一起。焦虑型成人想与另一个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这种愿望有时会把别人吓跑。
个性里面最核心的是态度。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我们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性格不合其实就是在对待某一个事情上彼此的态度无法一致。
冲突就是不接纳,不接纳对方的价值观念或文化模式,表现出来就是不接纳一个人,那是因为在背后支持我们的是某种价值观念,而不是某种行为。
第四篇章:家族的梦
不要希望太阳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升起,生命中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登泰山看日出。
事实上,如果自己放弃,就会一无所有,相反的,如果现在开始努力,那么一切都还来得及。
人生就像一个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你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
生活和生命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当我们去漠视这些规律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更快地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相反的,会失去得更快、更多。
咖啡厅里的钢琴,和街头流浪汉的二胡,同样能涤荡一个人的心灵,你能判断出哪一个更高贵一些,哪一个更低贱一些吗?
一、
非理智的情绪自我,那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闹别扭的时候,如果我们以理性的方式来对待,全然不理会它的需要,就会造成:内在小孩感觉受委屈,而自己焦头烂额。
二、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为了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而穿上一件一件光鲜亮丽的保护壳,到了最后,我们的自我就像一个洋葱的核心一般,被重重地包裹在最里面,变得难于触摸,甚至紧密得连自己都以为,这样的自我已经不存在了。
三、
喜欢的人,不必说了,是我们的贵人,给我们自信和温暖,那不喜欢的人呢?
其实在不喜欢的人后面还站着一列人,他们不过是那类人的替代而已。
四、
每一个先辈,都不会做一些让自己后代不快乐的事情,而作为后辈却觉得应该承担家族所没有完成的梦想,否则就是不孝。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豆瓣网参与讨论: